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
(一)诊断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改进的过程,诊断问题是改进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的直接目的。省域内的高等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省域内的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从大的发展形势出发,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发展,这既符合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迂回曲折的现象,教育评价就是要及时发现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以便使其尽快转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省域高等教育评价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对省域内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监测,根据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诊断出现阶段省域内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路径中所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诊断是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前提。
(二)建立动态预警与调控机制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时情况,省域高等教育评价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改进。通过改进评价的方式,动态的跟踪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而根据动态的评价结果反映省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式是否科学、是否存在问题。根据内外部形势、态势的发展,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警报,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事项要提前建立预警机制,如高校的财务预警、生源预警、专业发展预警、教育质量预警等。另外,在相关预警机制建立的同时,应该设立一套完备的调控机制,对于已经产生预警的事项进行调控。通过预警和调控,既节省了不必要的损失,也可以使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避免了迂回发展带来的弊端。
二、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评价的价值选择
高等教育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以价值判断为核心,以与高等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物和人为对象,主要目的不在于价值判断本身,而是通过价值判断,科学地利用其判断结果,优化高等教育,使其功能充分发挥。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评价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能力、发展质量进行系统全面的审视,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促进省域内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评价的精神内核
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乃立人之学。“人是目的”是评价教育的基点。[4]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精神内核。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评价,必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在对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评价中,要更多地体现学生培养方面的内容,真正回归到“育人为本”上来,改变过去的重科研轻教学、重社会服务轻人才培养的错位发展观。“育人为本”的主体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一个学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专业发展环境等都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水平。科学合理的配置师资,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做到“育人为本”。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水平评价中应该将师资作为重要内容以体现。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也是最终成果,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水平。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评价应该考察的内容。
(二)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是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评价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不是仅仅就教育自身来规划教育的发展,而是站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谋划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评价就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的评价。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项制度政策、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评价内容方面,要注重对综合指标的考量。如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强度、区域高等教育政策的完备性和有效性、高等教育制度活力、省域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内在协调性与外在适应性、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校科技贡献率、高等教育的文化引领能力、国内竞争力、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数、高等学校战略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另外,还要结合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院校的特点进行系统评价。
三、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评价原则
高等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评价而促使高等学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如何实现这一根本目的,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进行评价便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省域高等教育评价立足区域发展现实状况,既要统筹考虑又要进行具体分析,所以应该按照整体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现实状态评判与未来发展导向相结合、问题诊断与预警调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
(一)整体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的全面评价
省域高等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要实现该系统的科学发展,就要从省域的高度对全省的教育进行布局和谋划,通过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调整、区域布局调整等,使得省域内不同层次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类型的高校能够各自发挥其作用,使其整体作用大于部分之和。因而从全局的角度对省域内的高等教育进行整体的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包括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标准、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环境、省域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及其合理性、省域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省域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评价及预警、省域高校战略管理能力、基于科学发展理念的政府、大学、社会协同体系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另外,省域内包含着各种层次、类型的高校,每一个高校中又包含着财务评价、师资评价、管理能力评价等。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衡量和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进行整体评价的同时,要将专项评价结合起来。对新建本科院校、高等医学院校、高等工程院校、高等农业院校、民办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等的发展潜力、发展现状、发展能力、发展态势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每一层次、类型高校评价过程中,要将整体的发展环境考虑进来,是在结合整体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院校类型的发展特点进行的评价。整体评价和专项评价相互渗透,整体评价在专项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专项评价蕴含着整体评价的思想,这样使得评价不仅全面,而且更加具有针对性。这种整体评价与专项评价结合的方式,既对整个省域内的高等教育发展有了明确的认识,可以从宏观上统筹规划本省域内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发展等,另外,也可以使各类院校能够与省域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结构相统一又各具特色,对于微观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具有直接的办学指导作用。
(二)现实状态评判与未来发展导向相结合的系统评价
现实状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基于此提出未来科学发展的对策。在设计评价的指标和数据的采集时,要以现实的发展状况为基本依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状况、财政状况、招生就业状况、科研状况、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学生)满意度等方面都是一个省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省域高等教育评价应该关注的地方。此外,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仅仅针对现实状况进行评价会束缚省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是自主发展的学术自组织,高等教育评价不仅是对评价对象的现有价值进行价值判断,还具有引导高校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功能。通过设立某些导向性的未来发展指标,抑或是通过对现状评估后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判断,进而指导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的未来发展性评价对于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更加有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各类型高校自身特点和所面临的特定发展环境进行发展性评价。如高等工程类院校应适应东北振兴的新战略;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生源大战”和国家推动应用本科转型政策的生存环境;高等医学类院校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将面临公共医疗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盛的问题;高等农业类院校将面临振兴农业发展战略及城镇化带来的挑战等。通过评价使每个个体都能够明确其位置,每一类高校能够找到其发展的空间。现实状况评价是未来发展评价的基础,未来发展评价基于现实状况评价,又着眼未来高于现实。对省域高等教育进行评价,既要立足于现实,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发展状态、所处位置等;又要具有前瞻性,注重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性评价,激发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
(三)问题诊断与预警调控相结合的针对性评价
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发现问题,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或者预防问题的出现。省域高等教育要走科学发展道路,诊断出已经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障碍只是第一步;在问题诊断的基础上进行预警和调控才是促进省域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的重要步骤。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评价,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学术研究和理论的探讨,不是简单的问题罗列,而是要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省域内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对策,提出具体化、可操作的发展建议。已经出现的问题对应解决的对策,可能出现的风险对应预警调控的机制。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得省域高等教育能够不断及时的调整发展策略,不断进步、持续健康科学地发展。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可以在进行整体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存在的问题,对院校地域布局、学科专业结构等进行调整。另外,也可根据整体的评价结果对某一类型院校或者某一专项事物进行再评价与预警。
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评价的技术创新
高等教育评价方法技术作为解决高等教育评价问题的手段,对于评价目的的达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环境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变。高等教育的评价技术需要进一步的创新才能够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够达到其评价的目的。
(一)基于大数据平台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源由市场配置、学校发展的自主性、以及教育管理的有限性,使得在进行教育发展评价中面临很大的难题,难以全面追踪各方面的变化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就业质量涉及多个方面,都需要进行动态的追踪。原有的静态的数据难以反映实际的变动情况,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使得过去的人工统计存在很大的困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大样本的动态监测成为可能。在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评价中,适龄人口的数量变化、流动、各级在校学生的数量及比例、社会(学生)对于教育的满意度、毕业人员的流向、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年限等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跟踪和预测;另外,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类型、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匹配程度等都能够经过大数据平台进行获取。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监测,可以对现实发展状况进行了解,也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推测;另外,也节省了人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二)依据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特点进行指标跟踪与动态监测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现有教育发展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是其对未来长期发展不适应的潜在障碍。同理,区域高等教育科学评价模式也应该在不断改进中逐步完善。一方面,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会涌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等;另一方面,每个省份、每个地域因为历史因素、政治经济因素的不同,其省域内的高等教育也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如温州、上海等地的民办教育发展特点等。所以,要想与时俱进、具体实际地了解本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就需要根据省情,设计一种符合本省高等教育发展特点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围绕着科学发展的内涵,既包括传统的统计指标,也包括重新设计的折合性数据指标和指数指标等。另外,新的指标体系需要最新的数据支撑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因而指标数据的动态跟踪和监测成为必然要求。通过及时的跟踪监测、指标数据分析,以了解最新的情况,为以后的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发展思路的确定提供依据。
(三)借鉴各学科的研究技术进行综合运用
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的发展既受高等教育结构变化和规模扩张引发的质量诉求的推动,也受到其他学科领域相关知识的发展的影响。因而,进行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评价不能仅仅囿于教育研究技术,而应该广泛借鉴各领域的技术方法进行评价。如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关关系、人力资本的贡献度等;从财政学的角度对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进行考量,计算高校的财务风险系数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公平带来的影响等;从人口学的角度评价“单独二孩”政策、随迁子女、人口老龄化等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影响。运用各学科已有的成熟模型和技术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测算和评价。借鉴PESTEL分析法、SWOT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动态GM模型、层次分析法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和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中的CiteSpaceII软件、统计学中的SPSS软件和yaahp软件、经济学中的Eviews软件,地理信息系统中的GIS软件等,对相关系数和权重等进行测算。多学科角度进行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评价,既能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也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改进和融合。
作者:孙新宇 王少媛 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
第二篇
一、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系统结构
系统工程理论是从总体出发,对大规模复杂系统进行规划、管理的重要方法。省域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应用这一方法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将省域高等教育作为整体考察对象,根据其内外部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可以构建出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状态的系统结构图型。按照系统输入—输出的路径,可以分解出科学发展环境、科学发展条件、科学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质量四个子系统。其中,发展环境、发展条件是输入性指标,是整体系统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发展能力、发展质量是输出性指标,表征整体系统实现科学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四个子系统之下,又可以分解出12个基本构成要素,每个构成要素之下又可以分解出若干次级观测点。以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系统构成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构建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系统关系模型。即,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理念、价值标准和目标指导下,形成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环境、条件、能力和质量为要素的运行系统;以上述运行系统为基础,可以建立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系统;通过综合性评价和若干领域的专项评价与分析,进一步构建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预警监测与动态反馈系统,最终形成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评估与动态监测的闭环管理系。
二、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与国家宏观战略的关系——坚持“服务全局、发展特色”
省域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高等教育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高于局部,国家高等教育对省域高等教育具有统率和主导作用,其整体的战略布局与发展趋势,从根本上影响着省域高等教育的结构状态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也制约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推动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首先处理好与国家宏观战略的关系,既要坚持服务全局,也要发展自身特色。一方面,要与国家宏观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必须通过自身更为具体的战略措施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政策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战略措施和路径选择上,也要结合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自身的教育基础,形成符合省域发展现实与未来需求的特色性、优势性战略与措施[1]。以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为例,我国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这对各省高等教育发展是总体要求,但由于各省教育发展条件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同,在具体战略目标的制定上就会有所差异。如辽宁教育规划《纲要》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起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高、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体系,把辽宁建设成为教育强省”,并提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社会贡献率达到全国领先地位”。这一发展目标,就是综合考虑了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要求,以及辽宁作为教育大省和国内高等教育发达省份的现实基础、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客观要求等综合因素而制定,既坚持了国家战略目标,又体现了辽宁实际需要。
(二)处理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适应社会、引领发展”
省域高等教育与省域经济社会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着教育的基础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影响着教育结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等;另一方面,教育又是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具有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运行质量提升以及区域文化的形成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要协调好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是要实现两者的“搭配得当”,即,从个体需求方面,高等教育要基本满足当地居民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受教育质量方面的基本诉求;从经济发展需求方面,省域高等教育规模要与省域经济总量、高等教育结构要与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源需求结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要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之间大体相当。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大体相当,必须遵循“需要决定供给”的理论,前提是建立起科学的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预测和预报机制,定期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权威信息,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量、培养层次、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提供根本依据。二是要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即,省域经济社会要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资金支持和成熟的人才市场,高等教育也要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功能,为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两者之间处于一种互相协同、良性互动的状态。有学者认为,由于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不同省份高等教育的功能发挥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呈现出跟随发展-伴生发展-引领发展三种模式。在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省份或地区,高等教育更多的依赖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支持,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起绝对的制约作用,高等教育处于跟随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相对发达,资本和劳动力比较密集的省份或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呈现出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关系,高等教育一般处于伴生发展阶段;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发达省份和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先导和引领作用,一般处于引领发展阶段。协调省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根据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作用的大小来准确判断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从“政府角色、高等教育规模、学科专业结构和社会服务程度”等四个方面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2],形成完善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坚持适应社会、引领发展。
(三)处理好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坚持“育人为本、其他社会价值为用”
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是什么”、“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办”、“高等教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等有关高等教育基本问题的价值判断[3],体现在育人价值和知识传递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人口价值和国防价值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由多元价值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对高等教育目的和任务认识不同,某一价值取向或某几个价值取向就会占主导地位,成为高等教育政策与办学实践的根本导向。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以政治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经济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政治与经济二元价值取向等不同阶段,目前正在向育人价值和知识传递价值回归,走向以育人价值为核心的多元价值融合阶段。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结合省域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统筹协调好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及其本体功能,将育人价值作为评价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标准。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其本职功能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人才,并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其社会功能。离开了育人功能,高等教育的其他的教育社会功能则无从体现。其次,要充分认识不同历史阶段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统一关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实现多元价值的融合与统一。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无法脱离社会,个人的价值又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来培养与体现的,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去服务社会,又通过发展人的主体价值而实现了其他的社会价值,因而,高等教育是以育人价值为核心的多元价值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必须结合省域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多元价值的有机融合。应更多的着眼于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为核心,其他外在的社会价值作为次要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其他社会价值为用。
(四)处理好小区域与大区域的关系——坚持“对内合作、对外开放”
省域高等教育是以省级行政管理区划为单位划分的体系,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特点。这种空间性,决定了省域高等教育必然对所在省份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和密切关系,因而必须立足本地状况、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可能提供的资源条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但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流动性,使高等教育同时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异地就学、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等为标志,省域高等教育资源同时也具有为其他省份服务的功能,因此,省域高等教育的空间特性又是相对的,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设计,必须兼顾到本省与其他省份或更高层次区域的关系。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处理好小区域与大区域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强化省域高等教育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作为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体的高等学校,回应并服务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必然之举,须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以及人才市场变化,合理设置、调整学科专业及制定招生计划;省级政府要加大对本省高等教育统筹协调权,通过建立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目标操作系统,实现省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为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动力。其次,省域高等教育也要树立大区域观,在调动本省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并服务区域社会过程中,打破“小而全”式的封闭发展模式,加强与其他区域高等教育乃至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省域高等教育的地缘属性,加强与经济上有同质性、文化上有同类性的相邻或相近省份高等教育合作,通过高校跨校、跨区、跨类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协同发展,从更高层面上实现省域高等教育间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省域高等教育必须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本省高等教育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师资与教材、学生互派、学位互授与联授、科学合作等多种措施,在较短时间内直接提升本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国家高等教育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处理好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坚持“立足当前、持续创新发展”
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作为系统运行的理想状态,既会在空间特性上体现为与周边要素的和谐共存、良性互动,又会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自身发展的前后衔接、健康有序和持续创新的活力。高等教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本质上是在时间维度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须坚持的基本战略。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从当前社会的迫切需求和现实条件出发,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增强内部协调性并提升外部适应性,着力实现与现实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长远需求,做好中长期的规划与布局,努力把当前的需求与长远的、未来的需求统一起来,做出更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安排,如,着眼于省域产业结构调整及未来市场需求,着力构建省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以长远眼光、合理安排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着眼于省域以及更高层面区域的市场化程度,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和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调整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资源配置方式,增强在未来发展中的弹性与应变性,既能立足当前、服务现实,又能面向未来,具有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活力。
作者:王少媛 刘国瑞 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
第三篇
一、省域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运用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进行理性、正确的认识,重新审视区域高等教育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可称之为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是把高等教育置于省域发展的大系统中,以实现高等教育系统与省域经济社会系统的和谐共存、动态发展为目标,通过对高等教育的调节、控制、创新等手段,形成有利的发展条件,既满足当前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为将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将来的高等教育更能充分发展,更好地满足将来发展的需求。省域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交汇处和聚焦点,对上具有承载和落实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责任,对下承载着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目标的根本任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发展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空间细化与具体落实的承载主体,它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经济社会要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得到持续的人才、技术和知识的支撑。因此,省域高等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各类局部改革目标的根本指向。从高等教育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来看,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是高等学校获得生存条件的重要基础。而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依赖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依赖于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创新,最终依赖于高等教育能否形成结构合理的、持续发展的功能系统。改革实践中所提出的质量内涵战略、结构优化战略、特色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思路,根本指向都是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内外部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省域高等教育理念的再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速和社会转型的深入,高等教育已经由社会边缘步入社会发展中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主观价值判断也随之发生变化。实现省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系统的和谐共存、动态发展是省域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需要科学的高等教育理念去指导实践。
(一)工具性教育轴心向以人为本的回归
价值取向是教育决策主体选择的发展方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将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从改革开放多年的历程看,由于国家的政治重心、党的思想路线、社会的经济体制不断变换,教育目的和方式不断调整,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教育的功能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逐渐转向服务于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在之后,将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一些教育文本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教育作为政治工具的功能。党的“十一大”政治报告等文件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迫切需要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而这是需要从教育入手的,都反映出教育作为政治工具的倾向。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对现代化道路的历练和探寻中凸显了主体个性的重要性,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其成为消费的需要也就具有了客观现实的背景。由于教育发展对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过分依从,使教育失去了自身应有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从而走上了成为满足经济现展的经济手段的道路,这是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突破。教育走向了满足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科技人才、服务经济建设的道路,学者们对“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传统观念发起了质疑,引发了有关教育属性和本质的争论。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以人文本”,“人”逐渐在教育功能中处于主体位置,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对人本身的重视才应该是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律体系,使教育的宏观层面更加凸显“人”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的功能是兼顾了外在的社会层面和对于人本身的发展,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承担提高民族素质、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责任,还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教育从工具性轴心方面逐渐回归到“人”方面,从关注社会价值逐渐回归到重视个体本身的发展。
(二)从唯规模和速度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
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历程一样,经历单纯的数量增长阶段、有限制的增长阶段、综合性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发展阶段,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的历史任务下,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向可持续发展完善,从唯规模和速度发展提升到内涵式发展,从自发发展提升到协调发展。我国省域高等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转折期。第一个阶段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进程,国家按着经济布局建设了大批高等学校,从而奠定了我国省域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第二个阶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区域化发展进程,全国各地兴起了地市办大学的热潮,从而进一步完善省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布局状态;第三个阶段出现在1998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出台,以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重点,各省份通过转制、升格等方式新建了一批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从而使省域高等教育在规模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主体。虽然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突出,但经历了阶段性的跨越之后,质量和结构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已经摆上新的历史日程,为此,既要实现高等教育体系内在协调发展,又要增强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适应性。而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主体的省域高等教育,既存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又直接面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特色化需求,应及时将发展的战略着力点转移到可持续发展上。
(三)唯经济发展向全面发展的转变
高等教育的价值定位要适应价值变化,满足个体价值需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的发展观。大学的核心使命指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的目的,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具体目标,使学生所具备的素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在社会中能生存立足并进一步推动社会前进,进而实现教育的价值。从转变教育目的这一根本性观念入手,由此带动一系列观念变革。依据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确立教育培养目标,将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过去我国培养人的方向始终坚持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政治的需要,要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在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同时段上,教育在具体培养什么样的人上也有着不同的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我国的教育资源短缺,所以人才培养更注重社会需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需各级各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随着个体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需求主体不仅仅是国家,而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满足个体需求。我国现阶段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与以前的教育政策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关注学生全体,进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也要求学校逐步挖掘特色教育方式,使学生更加朝气蓬勃。尽管对教育的人才定位还未放弃对社会所需人才的关注,但培养方向已经不仅限于社会所需,更多的关注指向全面发展。
三、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价值内核
科学的高等教育理念是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做出的正确判断,即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核心使命和根本任务的理性看法,在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基础上引导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精神内核。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所有的人能更好地生活”。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就是将人视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凸显人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强调速度增长的基础上,以物为工具,以人为目的,以人的发展为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精确地表达了本体价值观及发展观,提出了发展的任务及终极目标。所谓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指在充分满足个体需求基础上,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现阶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即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的社会人、继承传统的现代人、掌握科学技术的文化人。
(二)公共利益满足程度
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遵循教育发展内外部规律,这也是教育满足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首先,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一方面要处理好与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影响诸要素的关系,努力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关系,把握好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协调发展,把握好国家高等教育、其他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到高等教育内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统一。其次,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相衔接,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机部分,并积极为这种发展服务。作为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体系,要立足省级教育的责任与使命[4],为地方社会服务,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适应性,不仅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只有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满足人的自身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才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空间。
(三)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平衡
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并寻找到两者之间最佳的平衡点。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手段,没有效率的公平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必须以高等教育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基础;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效率的目的,没有公平的效率是偏离了方向的效率,高等教育公平作为高等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为高等教育提升效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标准,是高等教育效率的根本目的。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在高水平上的统一与平衡,关键是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市场和高校之间的关系。从政府角度而言,要通过立法约束、投资导向、补偿机制以及必要的行政调节来解决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间的矛盾,为省域高等教育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统一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市场角度而言,应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有效的竞争机制,努力增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水平;从高等学校角度而言,高校是实现公平与效率最佳平衡的重要载体,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功能和制度设计从根本上决定了谁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以及如何接受这种高等教育。因此,只有处理好政府、市场和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省域高等教育体系,才能持续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才能在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公平程度的基础上,保持持续的高效率。
作者:宋芳 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