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要完全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真正走出一条具备中国特色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能够明显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人们发展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势必影响着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所有事情都要努力满足人民大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大众谋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利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政治文明的支撑,也离不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丰富,与此同时,生态文明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生态文明为人类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详言之,生态文明所提供的良好环境会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也是人们的现实追求,它的实现必须通过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环境的保护,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和利用为前提。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前提是发展。唯有发展,才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良好生态环境的急切需要。2012年11月19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着力建设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赢局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理性增长。首先是要加速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务必借助技术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改变其使用模式,提高其利用效率,努力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利用、代替利用、循环利用。竭尽全力提高绿色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其次,就是推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开发、利用低碳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生态产业的发展使以产品为导向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服务功能为导向的生产方式。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即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三)科学发展观倡导生态消费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消费与人的根本物质需求险些彻底失去有机的关联,更严重的是消费进一步演化成一种异化消费。生态消费就是“人类消费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种绿化的或者说是生态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并且不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种消费行为”生态消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诸多挑战,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务必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建设生态文明,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行动纲领,并且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我国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的清醒认识与从根本上对问题予以妥善解决的信心。生态文明是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及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恰好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首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遵循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结合当前实际、着眼长远的正确选择,是关系到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次,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表明了党的发展价值观的进一步科学化,是对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生态文明概念比以往的提法更加明确,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从一般的工作措施上升到党的指导原则上来,上升到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加以阐释和规范,这就是党的生态化的政治纲领,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在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赋予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地走一条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最后,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充实和深化。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做保障,这些文明就丧失了载体和基础;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是实现这些文明的必然结果。生态文明建设不单单需要物质文明供给的物质财富,必需精神文明提供的智力支持,也需要政治文明提供的制度保证,同时也需要社会文明提供的和谐环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紧密联系,以及对“五个文明”的总体布局,构成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完整体系,这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们想要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务必以科学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做支撑。

作者:朱冬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