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以电影为例简述科学技术异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以电影为例简述科学技术异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以电影为例简述科学技术异化

摘要: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一直饱受争议,它的广泛运用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一些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技术发明的目的本是服务人类,但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甚至给社会带来灾难,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对此,学者们称之为“科学技术异化”。本文将以电影为例,思考科学技术异化及其影响。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异化电影

一、科学技术概述

科学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是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一种知识体系,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技术则是将科学应用在具体人类生产、生活中,用来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巧、技能和工艺等的总和,包含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为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变革等多方面的变革,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发明技术,从打磨石器到建立近代手工工厂;从中国四大发明到蒸汽机的使用。人类发现科学从古代天文学、医学到生物进化论;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到量子力学、相对论,先后经过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人类从钻木取火的远古时代,慢慢发展到如今高科技产品普及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自产生之日起便发挥着巨大作用,并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功能。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跨越。科学技术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身处一个科技与日俱新的时代,人们在探索宇宙、认知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同时也带来了恒河沙数般的科学新知识,探索研究的道路愈行愈远。在如何对待这些科学知识上,我们需要做的准备仍需很多。诸如“氟利昂”“化肥”之类的旧事已经敲响了科学知识造福人类的警钟,在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上,我们还需要很多思考、揣度。

二、科学技术与电影

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变革等多方面的进步。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在其他不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文化的交流,也在促进人类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大有裨益,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物质文明方面,科学技术通过教育和训练改善劳动者素质、发明创造劳动资料、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利用自然资料,扩大劳动对象范围等方式提高生产力,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提高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质量。在精神文明方面,科学技术具有提高人类智力、技能的功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功能,不断丰富人类精神文明。在社会变革方面,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推动上层建筑变革,推动社会变革。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人类社会的需求已成为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动力,高新科技产品也逐步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人类运输的速度;空调、冰箱、电视等家电的使用,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使人类生活得更加舒适。手机、电话、因特网的发展,使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此外,科学技术还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娱乐休闲方式,在媒介信息时代,电影作为最易进入大众视野的文化载体和娱乐方式之一,被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所接受和认可,许多欧美电影更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传递着社会准则、道德规范、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模式等文化信息。

三、电影中的科学技术

电影《超能陆战队》作为一部科技类动画喜剧,其中既有对美国家庭生活的刻画,也有社会关系的重现,还有对高端科技的描绘。和很多超级英雄的电影一样,它讲述了英雄不断成长蜕变、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但其中最具人气的角色——充气机器人大白却和传统的英雄形象大不相同,这个柔软又可爱的智能医疗机器人本身代表了当今科技中十分热门的三大领域——机器人制造、人工智能和移动医疗,而影片中关于科技与人性的描绘更是引起人们的深思。科学技术本身是无目的性、中立的,然而在影片中,科学之于反派角色克雷却只有经济利益,他急于求成,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实验失败,还因此使他人陷入危险。德国哲学家汉斯•伦克和萨克塞等人指出,对技术发展的人道的和理性的评价问题,它的目的、意义、道德责任以及与新的社会总的状况相符合的价值观等,“已成为日益紧迫的和开放性的问题”而进入有责任感和善于反思的设计人员的视野。一味追逐利益,不顾科技产物存在的潜在威胁,或许是道德埋下的一颗不定时炸弹。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具有善恶的属性,是人性的善恶赋予了科技力量,它也许会给人们带来福祉,也许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科技类影片除了有着对未来科技的无限想象和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外,也或多或少有着对科技和未知的深刻思考。能够让人们在内容观赏的基础上,有一些对影片价值取向不同角度或是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或许是电影价值的另一种体现。

四、科学技术异化

21世纪,科技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科技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来,本该促进社会发展,造福人类的科技造成的种种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科学技术异化”论应运而生,它的许多支持者认为:“科学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取代大多数的人类工作,人类将逐渐失去对科技的控制能力,而科技甚至会拥有统治人类的力量,曾经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人类,将会彻底沦为科技的奴隶。”也有人提出,“科技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劳动的价值,沦丧了生存的意义。”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福音和灾祸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领域三个方面。在生态环境方面,随着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环境破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过度砍伐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在社会发展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人类自身也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核能、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网络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愈发明显;在精神领域方面,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拥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人们从以往繁重的劳动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为许多网络上瘾、隐私安全等诸多问题。

五、科学技术的思考

科学技术活动中,人类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人的活动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着人的目的,科学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它既可以是福音,又可以是灾祸。所以当科学技术活动带有了人类所追求的现实目的后,就“既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观规律造福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发扬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观规律危害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顺应趋势,转变经营方式和运行理念,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开拓创新,许多传统行业也借助科学技术改造升级。随着数据资源增长、计算能力的提升、算法的优化,目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最新科学技术已经进入机器人、国家安防、医疗卫生、经济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应用阶段,未来大有可为。想要科学技术真正地为人类所用,发挥其积极作用,除了从主观上不断加强科学技术伦理的教育外,还可以从几个不同方面入手:首先,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李开复曾预言,“未来十年中,人类社会将会有50%的职业类型被人工智能代替。”这件事本身其实并不可怕,科技可以更高效准确地完成许多任务,将人类从费时费力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把握好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时的底线和科学技术应有的禁区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于“科技可以做什么”的思考也应该向“科技不可以做什么”的方向转变,即“从科技的指导功能转变到规范功能上来”。其次,科技发展需受到社会伦理和法律政策的制约。政策的制定者应当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及时有效地拟订科技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拟订科技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统筹推进科技体系建设和改革;统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和创新,组织协调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同时,也要严格审定和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及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产物,对于故意利用科技威胁社会的个人或组织,实施严格的惩处措施。科学技术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社会、集体、个人共同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麦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杨水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汤建民.论科技双刃剑效应产生之成因[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22-24.

[4]Roland,唐卓人.《超能陆战队》:美日流行文化互相授粉[J].商周刊,2015(6).

作者:周欣卉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