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成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成因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成因

一、引言

科技创新关乎国家民族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资料显示,2017年全国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3项,占授奖项目总数3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的68.6%;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一等奖2项、二等奖31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4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7项)的67.3%;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00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132项的75.8%。此外,科技部公布的2017年度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名单中,全国共有323人入选,其中有190位来自于高等学校,占比达到了58.8%。然而,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状态,最终可能导致省际间高等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日益凸显。万方数据库的《2017年全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前100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排行榜。经笔者整理,发现江苏省最多,有16所,其余的分别是:北京14所,上海8所,广东7所,陕西6所,湖北5所,山东5所,浙江4所,安徽4所,湖南4所,黑龙江3所,辽宁3所,天津3所,重庆3所,四川3所,河北2所,吉林2所,福建2所,河南2所,甘肃1所,江西1所,云南1所,山西1所。并且有不少省份没有高校进入前100强,如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西藏、贵州、海南等。从四大地区的占比来看,东部地区具有显著优势,占总数的61%,中部地区占比17%,西部地区占比14%,东北地区占比只有8%。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本文将从客观和主观双重原因出发,深入剖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成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这无疑对增强各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各项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这一进程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却在逐步扩大。我们知道,经济是教育的基础,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教育发展区域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科技创新效率[1],尤其是国家施行高等教育两级管理以来,许多地方高校的发展就更加依赖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资料整理得知,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7379元,中部地区为10371元,西部地区为9922元,东北地区为15588元,东部地区是中部的2.64倍,是西部的2.76倍,是东北的1.77倍;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50584元,中部地区为24249元,西部地区为23458元,东北33677元,东部地区是中部的2.09倍,是西部的2.16倍,是东北的1.50倍;201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90531元,中部地区为48269元,西部地区为46066元,东北地区为51182元,东部地区是中部的1.88倍,是西部的1.97倍,是东北的1.77倍。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性。2.教师队伍的分割。长期以来,由于地区间经济和待遇的差距拉大,地区间的人才流动相对频繁,形成了众所周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致使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优秀教师流失。从学历层面来看,2014年我国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总数为313136人,而东部地区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为166718人,占比高达53.2%;中部地区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为58992人,占18.8%;西部地区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为56041人,占18.0%;东北地区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为31385人,仅占10.0%。从职称层面来看,2014年我国高等学校(机构)教职工中正教授总数为189136人,而东部地区正教授为88090人,占46.6%;中部地区的正教授为38635人,占20.4%;西部地区的正教授为40469人,占比21.4%;东北地区专任教师中正教授为21942人,仅占11.6%。3.文化习俗的差异。我们常说“思想决定成败”,主要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习俗将会直接影响行为举措,高等教育发展的顺畅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们相关价值观的树立。经济发达地区因较先走上开放道路,思想意识和文化习俗表现得更为先进;而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人们普遍比较保守,缺乏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认为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高,而且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较为盛行,致使长期以来许多偏远山区的农村女孩难以享受应有的高等教育权利。4.“一刀切”式的教育政策。高等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综观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由于地区性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环境禀赋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制度运行环境二元化的特征。很显然,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一元化的高等教育政策已渐渐失效。应该针对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和特点,实行有差别的教育政策,以推进区域间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这也是党和国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以满足广大偏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群众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

(二)主观原因分析

1.科技经费投入的差距在扩大。高等教育的科技经费投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下图显示了2002—2016年四大地区高校科技经费支出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科技经费投入差距在不断拉大。2002年,东部地区科技经费投入99.3亿元,中部地区投入27.3亿元,西部地区投入26.4亿元,东北地区投入21.7亿元,东部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差额分别是72.0亿元、72.9亿元和77.6亿元;2010年,东部地区科技经费投入408.2亿元,中部地区投入114.9亿元,西部地区投入125.8亿元,东北地区投入78.7亿元,东部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差额分别扩大到293.3亿元、282.4亿元和329.5亿元;到了2016年,随着各省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各区域科技经费投入均得到大幅度提升,东部地区科技经费投入806.3亿元,中部地区投入204.4亿元,西部地区投入208.1亿元,东北地区科技经费投入137.3亿元,但是东部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差额进一步扩大到601.9亿元、598.2亿元和669.0亿元。2.科技人员投入的差距在扩大。研究与发展人员通常是指从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包括从事此类活动的教师和其他技术职务系列的人员,以及为研究与发展服务的辅助人员和管理人员。“人才是第一创新资源。”可以说,科技创新的大力发展离不开科技人员的鼎力支持。通过将2002—2016年东部与其他地区高校研发人员数量的差额列表可见,表中各自的差额均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高校研发人员数量的差额,由2002年的65685人扩大到2016年的120343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高校研发人员数量的差额,由2002年的63609人扩大到2016年的115893人;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高校研发人员数量的差额,由2002年的83032人扩大到2016年的131474人。3.科技产出能力的差距在扩大。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是显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的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2]。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知识产权的大力发展,各区域高校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也有显著差别。2014年,高校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数最多的是江苏省,分别是23473项和14022项,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分别只有13项和10项。从高校专利申请数的差额来看,东部与中部、西部、东北的差额分别是59490项、57359项和63909项;从高校专利授权数的差额来看,东部与中部、西部、东北的差额分别是38391项、36158项和40729项。到了2017年,东部高校专利申请数与中部、西部、东北的差额分别扩大到76432项、78880项和102558项;东部高校专利授权数与中部、西部、东北的差额分别扩大到45635项、45370项和61775项。4.科技转化能力的差距在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那么,高校科技创新转化能力是将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最终形成科技产业的能力[3]。这里,我们选取了技术转让合同和专利转让合同两个指标进行说明。2014年,东部技术转让合同和专利转让合同数与中部、西部、东北的差额分别是4545项、5925项和6554项;2017年,东部技术转让合同和专利转让合同数与中部、西部、东北的差额分别扩大到7357项、6495项和8278项。由此可见,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科技转化能力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在渐渐拉大。

三、优化区域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加快地方经济增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拉动效应。结合当前各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差距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强化政府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视。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早日建设成创新型省份。一是增加科技财政经费投入。2017年我国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15%,但是江西、贵州、吉林等多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因此政府要加大财政对科技支持力度,早日实现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的目标。二是重点培育高校特色学科。根据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对某些品牌及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有关部门定期加强检查和监管,保证高校的科技创新政策能够得到层层落实。2.实施有差别的教育政策和待遇。在经济落后的省份高校工作,物质收入低,工作条件更为艰苦,科研经费偏少,迫切需要国家出台差别的政策和待遇予以支持[4]。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省份,建议国家在科技经费方面采取直接补助措施,以补充当地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的短板。此外,中组部、科技部等部门,对于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落后省份工作的高校科技人员,在工资待遇、项目资助、奖励荣誉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激发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工作热情。3.推动区域间高校科技创新协同合作。一是鼓励东部地区的著名高校在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省份设立分校,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建议中组部、教育部等部门,每年遴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到科技发展落后地区挂职担任副校长、科技副县长、副所长等职务,通过“一对一”的传帮带,提升当地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保障科技人才的有效供给。三是鼓励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重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事项,由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省份高校牵头,科技创新能力弱的省份高校也要积极参与,共同来完成。4.不断厚植科技人才发展的土壤。一方面,要逐步完善科技人才职务职称的选拔任用机制,严格执行动态的人事调整机制,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充分尊重并着重培养,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尊重科学的客观规律,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不断健全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政策,鼓励高校与研究院所、企业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制定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黄小平,刘光华,刘小强.“双一流”背景下区域高校系统科技创新能力:绩效评价与提升路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93—102.

[2]卢立珏.构筑创新共同体: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81—84.

[3]孙文霞,何云景.“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4):14—17.

[4]陈海汉,陈慧敏.高校科技创新驱动系统顶层设计及应用实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4):22—26.

作者:周才云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