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与生物科学英语能力培养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和学术科研交流的频繁化、常态化、数字化,各行业对专业英语应用实践能力的需求持续猛增,农业与生物科学英语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同时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应用场景也愈加多元化,这就对高校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高校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因而高校需要及时转变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育教学理念,并紧密结合时展多样化需求、学生学习需求、高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创新探索教学新模式、新手段、新路径,力求提升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和生物科学专业英语》一书,强调以专业学科特征和应用需求为基础,突出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该书紧扣农业和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以及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针对性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法,并细致、深入探讨了科技应英语创新教学方法和路径。全书涉及学术英语基本概述、单词策略与技巧、英语文献阅读效率提升技巧、农业与生物专业英语术语、一般语篇的结构组织和衔接、语言功能、商务信函写作、专业学术研究论文写作、写作中的错误意识和纠正等理论知识。为提升读者对农业和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强化高校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编者还在书末附录英语词缀组、不规则动词组、不规则名词列表、英语文献中一些常见的拉丁短语,以及该书中涉及的新的、不常见的单词和短语。参考《农业和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对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深刻剖析,结合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人才需求和应用发展实际,切实提升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动机因素是学生学习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学习成效的主要条件。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学生学习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都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再加上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跨语种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本能的排斥、抗拒心理。要想切实提升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能力培养水平,需要从根本上扫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化解学生对非母语系语言学习应用的排斥心理,消除被迫学习的厌弃心理,摆正学生学习心态和动机,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教师要学会灵活、巧妙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条件,精心、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积极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学习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焦虑情绪,并注重对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天赋和特质的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专长,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进步体验,激发学生对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鉴于多样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学习材料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实效性影响显著,教师应当打破现有教材的束缚,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科研期刊杂志等资源,科学选择、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材料,切实满足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不同阶段的差异化需求。例如初期可以选择操作性比较强、难度比较低、关联性比较强的学习材料,既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学习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陌生感和不自信,趣味性的学习材料还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其二,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实践应用能力随着跨文化、跨语种的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英语的应用性愈发凸显,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人才培养重心由文献阅读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转变实为大势所趋。很多学生经过多年基础教育学习,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策略的调整、改变需要一定时间。因而在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分组教学中,教师要客观、全面、正确认识学生融入分组学习、实践学习的差异水平。分组教学中,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榜样示范引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加快学生适应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学习。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感受,并随时与同学、老师相互交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此同时,注重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与其他语系文化教学的比较,加深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和理解;夯实专业英语基础知识,以平时“临场口译”练习强化翻译意识、技能的培养。
其三,机动、灵活、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及完善良好的学习成绩反馈机制可以良性促进师生参与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创新、学习创新、实践创新的积极性。针对新时期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信息化、数字化以及多样化实践教学等发展趋势,高校应构建融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小组评定、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并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
作者:张燕 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