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学教育论文范文

科学教育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学教育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科学教育论文

农村科学教育论文

一、心里有孩子比教学更重要

每每参加科学教育的什么重要活动,总为发达地区师生们的精彩表现而顿足暗叹,我常常想:是我们的老师能力愚拙?还是我们的学生慧不及人?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折形状》一课,在实验材料上很多教师一般都会用A4或16K复印纸为载体开展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探究活动。一次新教师区域同课异构交流活动中,导入环节一教师提供某个较轻的重物让学生想办法去支撑它,然后动手实践,通过现象去比较发现形状对承受力的影响;一教师则提供各种形状的纸模型,让学生去猜想、交流、实践、发现形状不同承受力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产生新思考,继续探究的欲望等。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教学设计,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场景。究其原因,一是平时农村科学实验教学开设率不高,孩子有着强烈的渴望;二是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但我们在学生研究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不同形状是否对承受力影响的实验时发现,学生制作的纸模型测试下来的结果相差不大,且圆柱也不突出,不足以说明棱柱的承受力与棱数有关,最后二位教师更多的只是通过貌似活力的课堂输入了科学结论。相信他们当时也在困惑:是前人研究的结论有误?还是科学探究材料的结构性出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问题我想不是偶然,相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纠结:一节课下来,没有整个丁丑寅卯出来总觉得说不过去,特别是现在质量调研的评价方式还没有完善的时候,更多的还是透过知识的掌握或规范的实验操作来认定,对于科学教学三维目标框架下我们顾此失彼的做法都是欠合理的。怎么办?我想,当我们面对这些可爱的孩子,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科学教学,就不应在真空世界里假设,更应该身临其境才能一览众山小。“纸—改变形状—承受力的变化”,但凡认真去做过的教师都不难发现看似过程简单,教师事前是否做回学生亲手实践,都对教师能否智慧地处理教学至关重要。课后我直接用16K纸、A4纸折好形状测试,又改用A4纸对拆取半利用,多次比较后发现后者更具结构性,且教师带着问题先行探究而不是抱着标准答案等待学生实验来附和应证,才能真正知道孩子学习的“壳”卡在了什么位置,他需要你什么帮助或者你怎么才能带他们走出探究的困境。教师要多一些本身的实践,捧着一本书(一堆知识)前来不如捧着一颗真心走进孩子,再做一回孩子,这个过程,多多益善。

二、素养提升比成绩更重要

从自然大纲到科学标准的改变,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但现实也让我们深深地困惑。从2013年始,我所了解的地区将科学调研纳入了课程质量监控项目,相信各方面的初衷是好的,但在绩效考核的今天,量化质量的指标依然主要靠的是分数。为了能在全县市区域领先,很多的学校、教师不甘落后开始参照主学科应试策略,调研前提纲讲义轮番上阵,其结果学生叫苦之余“皆大欢喜”。然而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最后只会带来弊大于利的后果。一次,一个平时很优秀的孩子问我“老师,我的优秀和那些平时不好好学却也考了优秀的同学比一样吗?”朴实的童言让我深深地自省。科学教育焉能如此?科学教育“为什么考?“”考什么?”“、用什么方式考?”,这个不思考清楚,就无法真正去关注孩子的科学素养养成教育。如某校一教师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在科学素养测试中出了三题:

1、本学期你做了几次实验?说说你最喜欢的一次实验。

2、这学期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3、你对科学学习有什么好的建议?卷面交上来,各抒己见,与其说这是学期的质量调研更像是教之前的问卷调查更合适。倒不如用学过的知识与能力去尝试探究一个新现象新问题更实在。我们要让孩子们通过我们传递的正能量、正效应,让孩子们在科学中学会继承和发展科学认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最真实的科学发现,提升科学学习的志趣,对于不能足以彰显学生能力发展的无效测试还是少点或不要的好。在学生的科学思维或思想的成长发展中,过程的意义不容忽视,作为从事科学教育的我们必须有所担当,有所取舍。沉下心,蹲下身子,我们便不难看到没有哪一种教育不是经历修枝剪叶、培土加肥,就像舞蹈,美丽的舞姿总能令人驻足陶醉,究其背后必有你我不可见但他人确为之的付出。

点击查看全文

科学史下的科学教育论文

一、科学史赋予了科学广阔的人文内涵

科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它其实是非常人性的,富含精神的。其次,我们认识科学的本质属性要从科学史出发,较好的办法就是看一部科学史著作,许多著作都生动的描述了科学过去的面貌和对未来的展望,仿佛就是告诉你“看,这就是科学!”把理解交给读者。

二、教育需要科学史

这一点要多说几句。现在喊自然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已经很久了,众所周知的通识教育即主张博学多识,独立思考。可这个桥梁实在不多,不难发现,科学史特别是外史将各门自然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科学家的个人思想、生活经历融为一炉,有的著作甚至以社会学的观点透视科学的发展历程,显得弥足珍贵。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追求的一个核心方面——科学素养,也是中国人普遍缺乏的,其关键是参悟科学的本质,造就理性的思维方法,铸成科学探究的习惯,这是需要通过长期展现完整的科学发现过程才能使学生领悟的。相比之下,国外对于科学教育、科学素养的养成则很重视,其中不乏科学史、科学哲学方面的教育。在美国,除了著名的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2061计划”外,几十年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用案例教学法尝试科学史教育,其后又被人引入高中教育,乃至形成了专门以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为内容的HPS教育。“2061计划”以及《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都指出:要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必须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中领悟科学的本质。他们的教材里有规定的科学史内容,有大量鲜活的科学素材。

三、学习、审视世界科学史及中国科学史

关注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我们学习科学史不但要求一个史实,还要“近思”,想想当下我们的教育和科技决策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感谢李约瑟博士、钱学森先生,他们的发问是对我们教育和科技决策的有力鞭策,我们绝不能回避在经济文化大繁荣的背后缺乏杰出人才的软肋!这个是有深刻社会历史文化原因的,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特别值得我们警醒。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过领先世界的光荣历史,后来衰落了还挨了打,这叫我们情何以堪?不错,领教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之后,我们反思过、检讨过,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远远不够,我们的成绩只是步人后尘,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们还是奇缺杰出人才。需要更深层次的反思、检讨,并拿出有效对策。这里尤其要指出的,不少人认为这些是国家层面的事,与个人无关,这是很危险的想法,每个人都这样想后果严重。事实上我们的社会文化传统即是一个难解的症结,中国人的兴趣很少放在科学探索上,想的只是自己现实的过日子,自古如此,“学而优则仕”,读书、搞科研的目的往往是背后的名利而不是科学本身,你叫他能忘我的进入到科学深处吗?不仅从事科研的人员价值观如此,管理人员也是如此,学术腐败、官僚主义、舍不得投入、急功近利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科学技术现在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科学教育实际可以随处进行,可我们的大人们对科技漠不关心,没有科学的意识,儿童从小也就得不到相应的知识和启发,等长大了,早已麻木了,就这样一代代循环下去所以,有觉悟的国民应该从我做起,通过言传身教,自觉地弘扬科学精神。

作者:徐义庆 单位:潜山县黄铺中学

点击查看全文

科学教育三生教育论文

一、课堂中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素质。由于小学科学知识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联系性,使得科学的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这正与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及生活教育紧密联系。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应在课堂中渗透“三生教育”,有效地把科学知识和内容与学生的德育教育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讲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将观察环境中的动物和动物生活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如果我们破坏了动物生活的环境,会给动物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使学生明白,如果破坏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同样也会受到威胁,生命也会终止,所以我们就应树立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获取了生存的知识,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要关心自然。

二、实践中的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三生教育”价值观念,必须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发挥其教育的功效。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开展知识技能同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致力于课外实践,和学生共同交流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蚂蚁》一课,让学生到室外观察蚂蚁。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捕捉蚂蚁。怎样才能既捕捉到蚂蚁又不伤害到它呢?全班同学交流意见,发表各自看法:把羽毛或树叶放在蚂蚁出没的地方,待蚂蚁爬上去后,再将树叶上的蚂蚁放入瓶中;或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蚂蚁喜欢吃的食物,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列举出许多办法。使学生知道要珍爱小动物、珍爱生命。在这次课外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观察,在实践中去、学习,了解自然奥秘,认识周围环境。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关心他人,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接受教育。另外,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环境,亲近环境,可以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三、生活中的教育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我们采取教学策略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进行知识的学习,然后再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他们乐观坚定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例如,讲授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关心天气》时,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天气既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好处有哪些方面,负面影响有哪些方面。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举例说明天气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三生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认为天气对生活是有影响的,有雾就不能开车,看不清东西;有雨时,室外不能上体育课,出行时要带好雨伞和渔具;有风时就会冷,要多穿衣服,而且走路比较困难;同时天气的情况也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等。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认识生活,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树立主体的生活观。

四、结语

点击查看全文

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教育论文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传授和发展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极大的增强的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教育作为科学知识传授的载体,也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确立了符合科学价值的标准,了解了科学与技术的世界,培养了科学态度以及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

2.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从而认识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且可以指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新性的工作。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呼唤着创新,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思维能力。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丰富思维经验,提高思维效率,构建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模式,从而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培养科学精神

点击查看全文

科学史科学教育论文

一、科学史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1.科学史与科学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科学是一种动态、不断进步和持续变化的过程,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即科学是一种动态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有了这些科学史内容,学生就容易理解教科书中所呈现出的科学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现在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只是科学发展历程中的特定阶段的成果,在将来还有可能发生变化和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科学史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展示一种关于科学本质的完全不同的观点,而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当前的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实验数据来理解科学的本质.例如,学生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如果没有相关科学史的介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只是该领域当前的研究成果,至于这些成果是如何获得的,以及还有哪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学生很难获取这方面的信息,这将导致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静态的层面,无法认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进而限制其思维发展.经由科学史的学习,如果学生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视野在某种程度上会得到拓宽,而这反过来又会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因此,从这一点上讲,科学史对学生理解科学的动态和发展性本质,以及科学的长远发展都将是有益的.

2.科学史与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的发展过程总是依赖于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依赖的技术及其相应的成果,可以将其视作是基于实证研究的发展过程.在科学教育中,学生不仅应该学习已知的科学知识,还应该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探究过程既包括科学家曾经实施的实验或教师设计的类似实验,也包括教师引导学生对科学史资料的分析.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探究,其根本宗旨是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的科学课程虽然强调科学过程技能的训练,学生可能有机会体验实验设计过程并学习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对于这些科学过程技能在科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并未进行深入思考.因此,这种课程只是以脱离情境的方式教给学生科学过程技能,未能向他们提供认识和探讨科学本质的机会.而强调依托特定情境的教学正说明了科学史在这方面所特有的教育价值.通过展示科学史中不同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可以比较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理解各自的优点及其局限性,从而为其科学思维的发展搭建平台.例如,在教授高中生物学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该实验的设计原理和目的,然后得出初步结论“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基于这一结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教师可以直接呈现格里菲斯的实验设计和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实验,通过讨论和引导,确定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科学史材料,使他们逐渐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对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科学史设计特定的教学活动,并非将科学史内容像讲述历史故事那样直接呈现给学生.例如,在上面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后,进一步思考“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接下来,教师不要急于展示格里菲斯和赫尔希的实验设计,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回答这一问题,教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例如,通过问题串引导逐步思考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基于科学史特定设计的教学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设计原则,还可以训练他们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史与科学事业

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不同时代诸多科学家、社会学家等多个研究群体共同努力的过程,是一项人类事业.科学史正是反映这一科学本质的重要教学媒介之一.科学史材料一方面可以呈现众多科学家在同一研究领域的不同研究成果,例如,在细胞膜结构模型的研究过程中,至少涉及欧文顿(E.Overton)、戈特(E.Gorter)和格伦德尔(F.Grendel)、弗雷(L.D.Frye)和埃迪登(H.Edidin)、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等科学家的重要研究贡献.这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当前的科学成果是现代科学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修正和完善,这将影响他们对科学的认识.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任何科学家都需要与同行及其研究成果有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只有在这种交互作用下,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科学史还能使学生意识到某些科学家对于新发现的抵制,这也是科学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所研究的重要主题.此外,将科学史恰当地整合到科学课程中还能展示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困境和曾经受到的批评.科学研究、科学家的研究动机等相关内容,不仅可以用来解释科学的本质和优势,同时还应呈现其不足之处.这也是科学得以持续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所在.因此,对于科学是一项人类事业这一观点的理解,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科学的本质,这是科学史无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