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国期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国期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国期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儿童的科学教育是儿童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儿童的科学教育方法对于儿童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儿童科学教育仍然被认为是儿童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民国时期,在引进吸收国外教育思想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特别是包括陈鹤琴、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教育实践,进一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科学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对于现代儿童科学教育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民国时期;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方法

一民国时期儿童科学教育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纲领性作用。对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具有定向的重要功能。民国时期儿童科学教育的原则在西方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影响下,结合民国时期的特点,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教学原则

民国时期儿童科学教育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指导下形成了主体性教学原则[1]。在儿童科学教育领域,关注儿童的本身主体性科学素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地位,以儿童的兴趣和儿童喜欢的形式展现科学知识和开展科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陪伴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游戏、观察和活动的过程中,以儿童为主体,围绕儿童的兴趣和接受的形式开展科学教育,让儿童去观察、体验和感受,在游戏和探索的过程中,习得科学知识和经验。

(二)直观性教学原则

民国时期儿童科学教育中还注重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基础上,将儿童的科学教育与自然、社会有机的结合。在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大环境中,寻求科学教育的资源。并且在此基础上,将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其中。让儿童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借助现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开展儿童科学教育。由于直观性的教学,使得儿童能够得到很好的观察和体验,感受到真实的场景和环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儿童的科学兴趣,在儿童科学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三)鼓励性教学原则

在儿童科学教育过程中鼓励儿童主动探索、主动参与、主动操作。3-6岁的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具象和形象阶段。儿童无法通过教师的简单教学习得科学知识和科学经验。儿童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鼓励,结合主观性教学原则和直观性教学原则。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3]。给予儿童科学的鼓励。并且,给予科学的引导,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制定完善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通过鼓励探索、在发挥儿童主体性和教材的直观性的原则基础上,不管鼓励儿童主动探索。

二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方法

民国时期,幼稚园的儿童科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变化。杜威、孟禄、推士等人的教育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儿童教育工作者们在吸收推广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创新出新的教育方法。

(一)蒙台梭利教学法

民国时期,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中国得以引进、推广和运用。蒙台梭利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应该给幼儿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自我操作和摸索中达到自我教育和建构全面完善的人格。蒙台梭利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四大特色:1.没有分科教学,从生活中学习。2.使用特制教具来“工作”。3.混龄教学。4.老师须经过特殊训练[4]。民国时期,在幼稚园里,教育工作者们开始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实践。在儿童科学教育领域,通过蒙台梭利的教具,开展科学教育。特别是,数学领域的儿童教育。另外,将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与儿童科学教育的原则相配合,开展儿童生活化、自然化的科学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的一种教学组织方法和形式,该方法克服灌输式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注重儿童的实际操作。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线,主张以作业为中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法要求老师根据儿童的特性,根据儿童的发展,以大单元作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法的要求教师提供对应的材料。

(三)整个教学法

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功课连成一片,所学的功课没有固定的时间表,所采用的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或自然为中心的,或是做出发点的,但是所用的故事或关于社会自然的材科,总以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为根据的。民国时期的儿童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实践整个教学法将各大领域的课程不断整合,融为整体进行主题性和整体性的教学。这对儿童教育方法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开创了整合课程研究和运用的先河。

三对现代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一)儿童科学教育应该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在儿童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于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的保护是最重要的。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获得往往是在儿童自主的探索和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实现的。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儿童的好奇心也是儿童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这种好奇心促使了兴趣和爱好的早期形成。这也是儿童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5]。而这种基本前提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保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儿童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保护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在一次大班的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利用在筷子两边挂上小物体,来激发幼儿探索平衡的简单原理。在探索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观察者,提供给儿童充足的探索材料。让儿童自己去尝试和探索,很多儿童先是在筷子的两边各挂了一片雪花片,然后将筷子放在自己的手指尖上。很快,指尖的筷子一下就倒了下来。好奇的儿童于是开始尝试其他方法。通过其他方法的尝试,很多儿童通过游戏获得了科学的经验,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儿童平衡的基本原理,甚至没有对于该活动的示范操作,而是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让儿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

(二)儿童科学教育应该给幼儿主动探索的环境和材料

环境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科学环境创设与材料的投放应该儿童化、游戏化。应该通过游戏化的、卡通化的方式激发儿童探索科学环境和科学材料的兴趣。并且,在环境中,应该将科学的知识游戏化、儿童化。让儿童在自主探索中习得科学知识。所以,在儿童科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层次性、环境的有趣性和活动的探索性。特别是在儿童科学区角环境的创设上,要突出材料的教育性。这种教育性与儿童主体性地位的保护是配合的,例如在创设科学环境中,让儿童探索磁性物体和非磁性物体的区别时,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上应该区别磁性物体和非磁性物体。并且提供大量的不同类别的物体,供儿童自主探索和自主实验。在材料投放的环境和游戏情节的设计上,也应该注重其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会为游戏和探索的深入以及儿童的好奇心培养一脉相承。

(三)儿童科学教育应该给予儿童直观的多重刺激

儿童科学教育区别于成人对于科学知识的获得。成人对于科学知识的获得大多是通过直接的知识传递和学习习得的。而儿童的科学教育知识的获得往往实在亲身体验和直观的感受中习得的。所以,在科学教育中,应该避免简单的知识灌输和说教,而应该给儿童直观的多重刺激[6]。这种多重刺激包括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等等,这种刺激的获得往往是在自主的科学探索和自主的科学游戏中得以实现的。例如,在探索纸的承受力的科学探索实验中,教师应该设计有趣的供儿童探索的实验环境。让儿童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习得纸的承受力相关知识。可以让儿童用纸作为绳子,给物体称重。通过称重的游戏,给儿童触觉和视觉的直观体验。过重的物体,必然会导致纸的断裂,这种具有冲击力的刺激,必然会让儿童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后,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专业名词的解释,更加容易让儿童习得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经验。

(四)儿童科学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灌输,而应该以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主要目的。所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上应该在过程中接纳探索的失败。科学精神的培养往往是在不断的错误中培养起来的。但是儿童对于失败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此时,应该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科学运用奖励性的原则,不断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予激励。通过激励,使得儿童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保持好奇心。例如,在探索重量的科学活动时,教师通过让儿童装不同的沙子达到1千克的重量。儿童通过多次的实验都无法达到刚好1千克的重量。此时,教师应该积极加以引导和激励。通过这种引导,使得儿童接受你自己的挫折,并且继续完成实验,不断达到最终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儿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不断得以提升。

四总结

民国时期的儿童教育独具特色,在引进吸纳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在儿童科学教育方法上的创新和实践对于现代儿童科学教育仍然具有很大启发。主体性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以及鼓励性教学原则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发挥指导性作用。儿童科学精神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不断继承和发展教学方法,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儿童,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郑晓枫.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感悟[J].学前教育研究,2006(03):36-38.

[2]于开莲.张宗麟的社会领域课程建构思想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05):52-55+47.

[3]刘健智.科学素养:学前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J].学前教育研究,2006(09):12-14.

[4]王春燕.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04):73-78.

[5]胡继渊.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05):14-16+10.

[6]曲铁华,王健.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发展嬗变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00(06):89-95.

作者:李婷 朱美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