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童立场下科学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基于儿童立场的科学教育活动,即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站在儿童发展需要的立场,采用适宜儿童的学习方式,引领儿童体验科学活动过程,提升科学活动能力的教育活动。儿童立场的科学教育活动应着力于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实际的科学经验、接纳的探究方式以及教师的有效支撑,使科学教育适应儿童,促进儿童主体发展。
[关键词]科学教育;儿童立场;生活情境;探究方式
一、基于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
生活是儿童获取科学经验的直接途径。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儿童学习、探究和发现。以“花卉”主题为例,儿童若对养花产生了兴趣,教师应引导儿童调查家庭养花情况、统计人们喜爱的花卉类型、分析花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在儿童研究的过程中会产生“家里的花来自哪里”的疑问。教师可以让儿童带着疑问参观花卉种植基地,了解花卉的种植护理方法。在实地参观中,儿童对花卉的生长季节、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等都会有初步的了解,可以尝试自己动手种植花卉。在接下来对花卉的照料中,儿童惊奇地发现花卉的生长情况与他们的照料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花盆摆放的位置、浇水的次数和晒太阳的时间等都影响着花的生长。渐渐地,儿童根据花的生长习性不断调整管理措施,会对自己种植的花百般呵护。在上述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儿童获得了有关花卉的各种知识,他们在活动中流露出的认真、专注和情感都源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仓桥惣三提出,“将幼儿生活原封不动地带进教育中之后,并不是单纯地置之不理,而是信赖幼儿自身的自我充实的能力,这些都是使生活得到充分实现的结果”。教师应将科学教育带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儿童感受生活的乐趣,使其借助生活释放天性,在自己真实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经验和能力,再将获取的经验能力用于生活,这也是基于儿童立场的科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基于儿童实际的科学经验
科学教育应始于经验,经由经验,并最终落到经验上。教师只有关注儿童的科学经验,才能满足儿童的需要,丰富儿童的知识。例如,在生命课程实施过程中,儿童非常关注西红柿的生长情况:一天雨后,西红柿的植株压趴在地上,果实也从植株上掉了下来。见此情景,儿童提出了“怎样让西红柿的植株站起来”的问题。针对儿童的问题,笔者鼓励他们自由组合,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设计支撑方案、收集活动材料、尝试验证方案。在实践的过程中,有的儿童发现棍子插在土里的深度决定着棍子支撑的稳固程度;有的儿童探索出交错对应支撑、三点支撑和围合支撑等多种支撑方法;有的儿童发现了捆扎方式的重要性,即太松了棍子会晃动,捆扎的位置太靠近根部也不稳;等等。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关于平衡、支撑和空间构造等的经验,在一步步调整搭架子方案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的科学经验是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的,在支撑西红柿植株活动中,儿童已有了棍子支撑的经验,在一次次尝试搭建的过程中,又获得了拼搭方式与稳固性关联的新经验,而这一新经验的获得建立在给西红柿搭架子这个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应鼓励儿童多接触周围环境和事物,并通过直接的感知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儿童立场的科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基于儿童接纳的探究方式
教师在科学教育中运用的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都要遵循儿童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探寻适合儿童发展和易于儿童接受的教育形式。例如,在探寻蚂蚁生命的课程中,笔者和儿童一起扮演科学家角色,体会科学家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围绕上述话题,儿童认真地讨论,学习科学家制订观察计划、做准备工作服、戴工作手套、用放大镜观察,以及用绘画记录自己的发现。儿童非常认真和投入。笔者用科学家的探究方式,激发了儿童学习的责任感和专注性。科学的核心在于探究,有效激发儿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能促使儿童持续、深入地开展探究。大班儿童喜欢挑战,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例如,在晒毛巾科学探索活动中,笔者鼓励儿童自主尝试挂毛巾,保持衣架平衡。儿童在一次次尝试和挑战中,发现了距离对称、重量相等与衣架的平衡关系,满足了战胜自我、探寻结果的欲望。尊重儿童的特点,用儿童乐于接纳的科学活动方式开展活动,正是儿童立场的科学教育的核心体现。
四、基于教师有效的支撑
在儿童的科学教育中,教师是指引儿童参与科学活动的有力的支撑者,教师的有效支撑,能将儿童的科学活动引向深入。
(一)支撑儿童的问题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是儿童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开展科学探索、寻找答案的起点。笔者在实施生命课程的过程中,发现儿童对蜗牛产生了兴趣,提出了“蜗牛喜欢吃什么”的问题。于是,笔者鼓励儿童饲养蜗牛,在照料蜗牛的过程中,儿童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如“蜗牛会睡觉吗”“蜗牛怎么睡觉”等。针对儿童提出的问题,笔者引导儿童坚持观察蜗牛的生活形态、查阅资料、观看科普视频等,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自己找到答案。在上述活动中,儿童的问题意识得到持续的巩固和支撑,探索热情一次次被激发,从而促进了科学能力的提升。
(二)支撑儿童的科学思维
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感知具体的事物中发展思维
教师应注重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和接触多种事物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自己的想法,促进儿童科学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填缝隙”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探索“把玻璃球、米、乒乓球全部装进瓶子里”的方式。儿童预先做了方案,有按照大、中、小顺序装上述材料的,有按照小、中、大顺序装上述材料的,还有的按照不规则顺序装上述材料。儿童有自己的想法,即有的儿童认为体积大应先装,有的儿童认为米粒是尖的会钻空要后装。可见,儿童天生具有科学思维,教师应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展验证,得出合理结论,以支撑儿童的认知和想法,促进儿童科学思维的发展。
(三)支撑幼儿的科学行动
虞永平教授认为,课程存在于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儿童生活的周围世界里充满着未知的科学现象和有趣的刺激物,这些事物刺激儿童自发地探索和发现。人们常常会发现,儿童会被路边的蚂蚁吸引、被花丛里的蝴蝶吸引、被菜园里的蜗牛吸引,儿童喜欢在雨里奔跑、喜欢在雪地打滚、喜欢在风中捡落叶,这些自然现象吸引儿童自主地发起科学探究行动。儿童上述自发的科学行动起初是无意识的,教师要将儿童无意识的科学行动转化为有意识的、深层的科学探究活动,支撑其更深入地开展探索。例如,教师可引导儿童开展收集雨水、保存雪花、制作叶脉等科学实验活动,通过儿童自发的科学行动,挖掘更深层的科学内容,以此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儿童为出发点,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和成长规律,让教育适应儿童,这样的教育,才能被儿童接受和喜爱,才能使儿童融于其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沃斯,格罗尔曼.蚯蚓,影子和旋涡———幼儿班里的科学活动[M].刘占兰,易凌云,陈琴,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姜勇.国外学前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何凤莉 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浦园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