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路径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路径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和自觉。高校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在自我教育机制、协同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开展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凸显学生主体,不断完善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工作机制,健全学生文明素养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自我教育;问题导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体现着社会文明的内涵。从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到2006年10月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文明素养日趋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多次强调青年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2013年5月,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1〕。2014年5月,又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他强调,大学生要通过“做好小事、管好小节”“修好公德、私德”“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实现修德〔2〕。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培养什么人”进一步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推进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不仅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而且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

一、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调研显示,大学生文明素养整体情况向好,访谈中100%的学生对文明行为的认知率较高,对行为文明与否的界限分辨清晰,能意识到文明素养对自身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教育的主客体来看,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既有思想认识层面的不足,也有教育实践层面的差距,在育人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优化、育人效果评价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自我教育机制亟需创设调研发现,部分学生集体观念、秩序意识淡化,对自我的约束能力较差,尤其是在非公众场合会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比如:遵守宿舍建设制度的自觉性不够,部分宿舍“脏、乱、差”仍然存在;虽然期待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但有时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得行为习惯多立足“方便自己”,维护公共秩序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餐厅就餐时没有文明排队、按序就餐的习惯,也没有主动收拾餐具的自觉行为;学生组织在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标杆牵引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出来,“一心双环”背景下的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对自我职能定位还不够清晰,工作缺乏自主性,部分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淡化,责任感不强,弱化了学生组织的群众基础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协同机制尚未建成教育主体协同不到位,从现状来看,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任务和责任大,但多集中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身上,集中在团委、学生工作部(处)及学院学生工作层面,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及其他部门参与育人程度较低;教育内容协同不到位,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阶段性和连贯性不够,不同主体没有根据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呈现出的特点和问题,做到“因时而新、因势而变、因事而改”,从入学阶段到毕业阶段,重视度逐渐下降,宿舍“脏、乱、差”和食堂不排队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学生身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也在新生群体中造成了一定的从众效应;教育过程协同不到位,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未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养成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第二课堂、其他实践教育的有效衔接、有机融入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较低,没有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也没有形成浓厚的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氛围。

(三)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评价机制有待健全目前,大学生综合测评评定体系、评优评奖、推优入党等制度规范中,虽然都涉及了对学生文明素养的要求,但约束性指标不够具体,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具体操作中仅仅靠主观判断和评定,并没有将其真正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导致育人队伍自觉开展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主动性不高、学生的自我约束性不强,文明素养养成教育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制约了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是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从高校层面深入剖析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问题的原因,有助于学校将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工作纳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更好地优化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途径和具体措施。

(一)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不高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同辈群体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目前学校各类组织的运行来看,相关部门对学生组织的培养、引导仍有待加强,学生会侧重于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学生社团侧重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班团组织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班级管理,而学生文明素养养成则成了学生自主管理的真空和盲区,学生组织配合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参与学校建设、引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校开展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干部将“查课”“查宿舍”等作为学校指派的任务疲于应付,部分“文明监督员”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出同辈群体在学生群体中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高年级学生在文明素养养成方面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食堂不排队”“带早餐进教室”等行为极容易被低年级学生默认为是“惯习”,互相渗透、模仿,这也是导致某些不文明现象在校园内流行的重要因素。

(二)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未有效纳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一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衔接不够。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家庭教育出现了“断崖式”缺位,家长将育人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尤其是缺少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卫生意识、公共秩序维护等方面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公共意识、公德意识较差。二是学校对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视不够,从学校层面到学院层面,都认为养成教育应在大学之前完成,没有将养成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没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现行的教育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阶段特征以及时代特点,针对性不强。三是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大格局,彼此之间的对接、交流、互通不够,没有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效果评价等方面形成有效协同,造成了教育环节脱节、内容重复,影响了文明养成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评价导向不科学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评价导向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教育评价标准较为单一。高校人才培养多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德育考评、评优授奖等评价体系中,将“”“英语等级考试”“竞赛获奖”等作为重要内容,将学生文明素养作为软指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调查显示,德育考评过程中,除了少数受到学校处分通报的学生,其余学生在文明素养这一部分都能得到满分。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路径

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较高的文明素养是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形势下,聚焦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短板弱项,以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为抓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育人新格局、新模式,是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理念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

(一)凸显学生主体,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一是推动育人主体下沉,分校、院、班团三个层次推进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打通校院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育人渠道。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引导学生组织主动收集、反映学生诉求,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联合、主动设计相关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设立文明监督员,坚持对宿舍、食堂、教室等场所定期进行检查,对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和引导,为学生自主提升文明素养提供空间和平台。二是充分发挥班团组织的作用。二级学院要加强对班风、舍风等的建设,统筹“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生活课堂),将文明素养养成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纳入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纳入学生日常生活,以学风、舍风牵引学生文明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团员、班干部、舍长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宿舍朋辈教育模式。按照一定的比例从高年级中选拔优秀的党员、团员以及学生干部为低年级学生配备朋辈辅导员,收集整理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同辈典型引路,形成对学生的正向价值引领,以学生宿舍为主体,以“品行教育”为抓手,打造学生文明素养养成的高地。

(二)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学生文明养成教育的工作机制一是构建协同推进的育人格局。进一步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工作,加强校领导、中层干部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学生问题反馈、解决机制,紧贴学生思想状况、具体诉求和学生在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规范、校纪校规的教育,将《学生规范》《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贯穿日常教育全过程,强化学生自律意识。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要将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元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以及专业课教学中,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课程思政”改革,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比重,通过健全机制,引导教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素养养成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学生把好人生的“总开关”。紧抓家校联动的育人模式,建立辅导员与家长的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辅导员家访”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动态,围绕学生在校表现与家长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将育人工作延伸至寒暑假,共同助推学生成长成才。紧盯薄弱环节,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打造特色养成教育,充分利用宣传栏、微信平台、校园网等渠道加大对宿舍文明、食堂文明、教室文明等的宣传力度,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尤其要在重要时间节点、重要地点场所悬挂明显标识,同时还要将文明养成教育嵌入“开学第一课”“道德讲堂”“三信讲坛”等思政工作品牌,重点打造一批质量高、有内涵、覆盖面广的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活动,努力构建浸润内心的校园育人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素养的整体水平。

(三)强化监督考核,健全学生文明素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解决教育主客体对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认识问题,改变以往的“唯成绩论”。学校层面要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加强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意见,细化教室文明、宿舍文明、就餐文明等内容的具体量化指标,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在宿舍、食堂、教室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纳入德育考评扣分体系,明确评价细则和流程,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全员参与评价。二是明确联合奖惩标准,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比如,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评办法、宿舍管理制度、食堂文明规定等,与“第二课堂”成绩单统筹建立学生德育档案,把学生日常表现作为各项评优授奖、推优入党、预备党员转正等的重要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发现、培养、确定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典型,并将二级学院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工作的成效纳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健全日常监督机制,学校、学院、学生组织联动。由相关学生管理部门牵头,选拔优秀学生成立校园文明督导队,将校园文明督导与学风督查、宿舍检查等工作相结合,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文明行为进行督导,强化规矩意识,匡正不文明行为,切实将制度约束转化为学生文明素养养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作者:石菊红 石斌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