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探讨

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其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成为广大教师的工作重点。在我国以科教兴国为主要发展战略的新时期,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变得更加重要。本文从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问题入手,给出具体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个别小学教师认为语文、数学、英语才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将教学任务集中在了这三科中,忽视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在科学教育课堂上,个别教师只是机械性地将课本内容读一遍,“形式主义”问题严重。小学生年纪较小,思维和意识都没有发育完全,教师若不用生活化的事例引入和开导,学生就很难理解其讲述的科学原理和现象,从而难以对科学产生足够的兴趣。在科学教育过程中,个别教师授课方式单一,仅在课堂上讲授科学术语和科学道理,学生很难与教师形成有效互动,难以将自身想法表达出来,又不敢向教师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科学话题,久而久之,教师逐渐取代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的探究能力、发现能力、逻辑思维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开拓和提升。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就要引进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模式,创新授课方法。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教师可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课堂导入。教师要转变授课观念,提高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上课之前,做好科学教育的备课工作,寻找生活化案例,吸引学生听课兴趣。比如在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小学生能够接受的生活化案例来作为教学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比如“我们常见的天气有哪些”“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太阳一天之中的位置变化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大多数与自然气候和地理特征有关,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入,让学生畅所欲言、合理想象,猜测其中隐藏着哪些科学原理和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科学课堂氛围。教师可用身边的小工具丰富课程内容。经过教师的合理引入,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被激发了出来。这时,教师要通过详细的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尤其要注意授课方式,要巧妙利用身边的小工具,通过随处可见的小物件,揭示其中潜藏的科学奥秘。以青岛版小学教材为例,在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直尺和细碎纸团揭示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这一原理,也可以让学生用铅笔敲打不同的物体,教学生怎样判断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代替了实验室中的音叉,通过更生活化的教学实例,让学生产生科学兴趣,发现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可预留课后观察生活的作业。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详细讲述,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引导,学生培养了探究能力,懂得要勤于思考、勇于表达。同时,教师也要注重科学思维的常态化培养和建立。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数量有限,短时间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探求欲望,因此要结合预留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观察生活,丰富科学体验感。比如在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营养》学习中,教师可以留课后任务,让每一位同学对家庭中一周之内的饮食情况做一个详细的记录,在记录过程中查询每种食物的营养含量,看看家中的饮食营养是否科学、均衡,再结合膳食原理,合理调整饮食搭配,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科学奥秘。教师可丰富课外活动主题。除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教师还应将课外活动融入日常科学教学中,用课外的真实“教学材料”,满足学生探究欲。教师可以每周组织一次课外活动,每节课外活动课都设定一个主题,比如,以植物为主题,让学生观察校园花坛中的花,辨析哪部分是花萼,哪部分是花瓣,哪部分是花蕊,花期能持续多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其他伙伴组织讨论,交流看法,互相学习和帮助。这样,学生不会将课外活动当成枯燥的学习任务,而是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真理,真正实现了“劳逸结合,学玩兼顾”,同时也提升了合作能力,学会了分享知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意识和科学习惯,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科学教育,通过生活案例引入、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预留课后作业和融入课外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合作分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苏庆银 单位:山东省曲阜市时庄街道马家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