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教育论文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传授和发展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极大的增强的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教育作为科学知识传授的载体,也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确立了符合科学价值的标准,了解了科学与技术的世界,培养了科学态度以及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

2.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从而认识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且可以指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新性的工作。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呼唤着创新,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思维能力。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丰富思维经验,提高思维效率,构建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模式,从而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教育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与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

(二)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积累了丰富的人文遗产。透过这些遗产大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认识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各种文学和艺术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类心灵的发展史、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前进的轨迹,从而受到启发,获得智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人文教育,会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

2.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对精神的漠视导致一些人的异化,使人心灵麻木枯槁,思维呆板僵化,人生态度颓废,行为方式庸俗。大学生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而缺乏人文素养,那么只能成为科技的“奴隶”。人文教育可以丰富人的审美能力,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3.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是通过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知识的传授来实现的。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思想,提升了自身人文素养。钱学森也认为:科学工作总是从猜想开始,然后才去进行科学论证,但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因此创新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广泛的阅历,而人文的素质教育恰恰能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这样的智力支持。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关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智慧,是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也需要精神和情感的满足。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产品,文化的发展来提供了充实的精神食粮,这些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息息相关。科学技术求实严谨的精神,激发人们追求真弃假的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人文精神激发了人们追求自身完美与高扬人的价值的人文精神,二者共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21世纪是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社会。一方面,技术需要人文为其提供精神指导。高科技对创新的追求,对协作的依赖,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都孕育和呼唤着一种新的人文精神。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全面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高科技越发展,就越关心人的发展和生活,就越是与人文价值的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人文的发展需要新技术为其提供物质手段,现代社会对人的技术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学会运用一些新技术成为高质量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不能提供价值判断,人文科学所追求的人文精神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价值判断,有了人文精神的引导,大学生就拥有了对科学价值的正确判断,能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进步服务,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人文科学以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力量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掌舵。人文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了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力量和动力,能引导大学生不断地思考研究课题的意义、作用和价值;树立创新精神与进取意识;,遵守科学的伦理与道德,遵从学术规范;人格趋于完美,追求内心世界的和谐与安宁,自觉地消除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和烦恼;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工作理想和人生追求。因此科技越发展,大学生就越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直接与人的内心世界联系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到自我内心世界,理智而真实地认识自己,从而开启心智,广开思路,培养科技创造的灵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缺乏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人文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的同时,还引导着大学生积极地消除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倡导科学研究要体现人文关怀,坚守科技伦理,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功能的同时,还要努力避免或抑制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教育尽管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但决不是教育的全部,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是十分危险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是紧密相联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在《科学与艺术》的讲演中说:“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义。”

三、理工类高校教育的发展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理工类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理工类专业不应该仅仅强调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应该深化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很多理工类高校在思想、观念上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把高等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成人的转折时期,理工类高校在强调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它的任务还包括启迪心智,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人文教育是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的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尤其作为以科技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理工类高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环境的熏陶,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理工类高校的教育的发展必须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道路,在加强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理工类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中最基础的部分,它在教育中的基础和优先地位是不可或缺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科学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目前,部分理工类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学科知识教育缺乏重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裂已严重妨害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职能的实现。为了更好地适应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高等教育必须主动加快改革与发展,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道路。理工类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和享用者,人文素养已经成为科技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特征。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频繁,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科技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不仅不能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加剧。因此高校必须全面地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素养是立业之基,人文素质是为人之本,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正如杨叔子院士指出的那样:“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尊重客观规律,顺乎客观规律,才能立于世上。人文,是为人之本,只有重视人文,领悟人文,融入人类社会,尊重人类尊严,才能合乎人的基本规格。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既启迪灵性,更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教育才能正确的回应时代呼唤。

作者:娄菲菲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