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矿业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提高煤矿一线工人专业技能和在校研究生现场实践能力,探究了一种适合全日制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论文首先分析了全日制矿业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与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培养模式,即“基本课程+VR矿山教学+专业实践教学”联合培养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矿业工程;全日制硕士;培养模式
1全日制矿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必要性与定位
1.1矿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必要性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除一些大型矿井井下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较高、技能卓越外,大多数矿井生产中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属于当地技工队伍和农民工队伍,这样的队伍对于保障我国煤炭企业长远发展具有一定局限。煤炭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影响到我国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煤矿作业环境恶劣,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煤炭行业;另一方面为煤矿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领军人物,没有一线专业技术岗位的带头人物去带动整个一线专业技术工作。1.2矿业工程类专业硕士培养定位2009年,教育部提出在矿业工程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该类研究生培养年限为2年,目的是为煤炭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支撑。通过对矿业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旨在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且能够在煤炭企业一线生产中起到领军作用的人才队伍。这一举措的实施,可谓对煤矿企业井下一下工人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升工作带来新的曙光,同时也为各大学、研究院所对矿业工程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各煤炭类高校几年来针对矿业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效果显著,意义重大。
2全日制矿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新模式
根据矿业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与目标定位,本文构建了矿业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模式,其中主要包括基本课程设置、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矿山教学和现场专业实践教学等三个部分内容。
2.1基本课程设置
由于培养目标与定位不同,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应该有所区别,基本课程设置也理应不同。笔者认为,矿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课程设置应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开设现场工作中直接指导工作的基础应用课程,如高等采矿学、非线性岩石力学、采准巷道稳定性分析、煤矿动力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等经典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讲授,可以使矿业工程专业硕士在现场工作面直接应用到,因此为首当其冲的学习内容。第二层次,对应现场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业务类课程,如复杂条件下煤层开采设计、巷道硐室设计等。此类课程的讲授可提升矿业工程专业硕士对现场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对于全面解决现场实践问题搭建了专业科学的知识体系。第三层次,管理或领导行为类课程,此类课程旨在提升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软性领导能力。专业硕士研究生到煤矿一线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煤矿一线工作带来新技术、新方法;另一方面,带动普遍知识体系和基本素质较低的煤矿工人学习新的专业技术和新的工作思路。因此,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决策能力是一个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2.2VR矿山教学法
最近五六年来,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构建适应于矿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习的VR矿山教学法理应应运而生。该方法要求学校建立虚拟现实实验室,目前已经有一些地矿类院校建立了此类实验室。VR矿山教学法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现场工作实践之前对现场情景有所了解,不至于由于突然接受地下工程环境而造成各种不适应情况。在VR矿山教学中,研究生可以根据自我意识扮演井下实践工程中的不同角色,体验不同工作的现实感受,也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工作角色选择提供参考和决策。同时,授课教师在上课时,可根据课堂讲授的现实情境,更加切实的代入真实情景,在增加学生对现场知识理解和运用的同时也会增加在校课程的吸引力。
2.3现场专业实践教学
现场专业实践教学是矿业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的重中之重,一般情况下,这个工作要通过校企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实习基地,这需要学校和个老师共同努力。此外,这个过程的培养工作要在经历一年基础知识学习后,通过基本知识学习,实验室虚拟现实学习,专业硕士已经对矿业工程这个专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急切的去现场看一下实际条件。此时设置现场教学工作正是满足专业硕士的心理需求的同时,也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现场教学中,也可适当安排专业硕士研究生下井跟班工作,让学生们更切实的体会这份工作。
3结语
本文基于对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与定位分析,提出了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经历“三步走”的培养模式,即“基本课程+VR矿山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
作者:吕鹏飞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