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研项目论文范文

科研项目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研项目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科研项目论文

社科期刊论文基金项目不端行为实证

摘要:文章抽样调查了八所“211”师范大学社科版学报的343篇论文,研究社科期刊论文基金项目标注不端现状。社科期刊论文存在一文多项目、收稿日期早于项目获批日期或晚于项目结项日期、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不全、项目编号错误或不存在等问题。通过分析基金项目标注不端行为的原因,从五个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社科期刊;基金项目;标注不端;学报;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愈发重视对科研项目的投入,设立了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基金,如有纵向科研基金和横向科研基金。“基金论文是指某期刊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企事业单位提供资助而产生的论文。”[1]基金项目资助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评价基金使用效率、量化基金项目绩效的重要参数之一,同时也是评价期刊学术质量、评选优秀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2]《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公告》第十一条(9)项就指出:“凡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不得同时标注多家基金项目资助字样。”[3]本文试从期刊编辑的视角出发,从八所“211”师范大学社科版学报中抽样343篇论文,对其标注的基金项目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科研人员、编辑以及基金管理部门在解决基金项目标注不端问题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调查对象,这八种学报都入选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来源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7—2018)》,且都是双月刊,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比性。笔者选择了这八种学报2017年第1期和2018年第1期所刊载的343篇论文,统计以下数据:第一,标注基金项目的论文及基金项目的数量、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的篇数及其标注的项目数、收稿日期或刊发日期等。第二,登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查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立项日期、项目负责人等信息,核实项目的真实性,判断论文内容与项目研究内容的相关性,检查论文收稿日期与项目研究期限是否相符。第三,在中国知网输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项目编号”进行检索,对每个项目所标注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判断其基金项目是否被滥标,并对学报中标注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存在的编号有误、虚构捏造、长期滥用、收稿日期与项目研究期限不符等问题进行实例解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分析社科期刊基金项目标注不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八种学报基金项目基本情况为便于表述,本文省略了学报名称括号内的文字“哲学社会科学版”或“社会科学版”等,简称为《××师大学报》。八种学报基金项目情况调查结果详见表1。调查显示:16期样刊共刊发论文343篇,其中标注基金项目的论文有261篇,占总篇数的76.10%;基金论文占比在45.10%~96.55%之间,基金论文占比最高是《东北师大学报》,最低的是《华南师大学报》;基金项目数量在36~90项之间,基金项目数最少的是《北京师大学报》,最多的是《东北师大学报》;基金论文的篇均基金项目数在1.41~1.73项之间,篇均基金项目数最低是《陕西师大学报》,最高的是《华东师大学报》。总篇均基金项目数是1.56项,且八种学报篇均基金项目数都大于1项,也就是说,一文多项目是普遍现象。

点击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提升对策探讨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统计分析了《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的载文和作者信息情况。结果显示,该期刊5年来共载文527篇,总被下载次数和总被引次数分别为50432次和707次,平均信息密度为3.96篇/印张,平均即年指数为1.17;作物栽培学科的文章数最多(165篇),占总文章数的31.31%;文章基金项目资助率为48.96%;作者(群)以广西区内为主,第一作者学历大多为本科及以上,以中级职称为主,约33.59%的通信作者为高级职称。农业科技期刊存在稿源不足、稿件质量较差、办刊模式单一等问题。从作者、编辑、编委、管理层、地域、社会和发行等层面提出了提升期刊办刊质量和水平的对策,供同质同类期刊编辑部参考。

关键词:农业;期刊;《农业研究与应用》;办刊水平

《农业研究与应用》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广西热带作物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农业专业期刊,创刊于1971年,1988年起公开发行,原名为《广西热作科技》《广西热带农业》,2011年更名为《农业研究与应用》,创刊之初为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农业研究与应用》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刊源期刊、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曾获第五届全国农业期刊金犁奖,是影响力较为广泛的专业性科技期刊之一,其主要报道内容包括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理论探讨,涵盖选育种、生物技术、生态资源、耕作、植保、土肥、畜牧、园林、农产品检测、加工贮藏、农业经济等专业学科。为掌握《农业研究与应用》的办刊现状,本文统计分析了该期刊2014年~2018年的载文情况和作者(群)信息,并从作者、编辑、编委、管理层、地域、社会和发行等7个层面提出了提升期刊办刊质量和水平的对策,供同质同类期刊编辑部参考。

1载文统计分析

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统计《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年第1期至2018年第6期的总载文量、总被下载次数、篇均下载次数、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信息密度、即年指数、文献引用半衰期、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情况、文章所属专业学科领域等,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6月6日。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了《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的载文总数为536篇,其中包含了每年第6期登载的该年度总目次(5篇)和2018年第3、4、5、6期登载的《农业研究与应用》投稿须知(4篇),合计9篇。为了更准确掌握《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的载文信息,本文只对其余527篇文章进行分析。

1.1载文总体情况

据统计(表1),《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总载文527篇,文章总被引次数为707次,篇均被引次数为1.32次,总被下载次数为50432次,篇均被下载次数为94.09次。2014~2018年,年度载文数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近年来不断有作者流失。其中,2014年的载文数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分别为134篇、282次和2.1次,2018年的载文数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分别为76篇、7次、0.09次。科技期刊的信息输出量和编辑容量是通过期刊载文量直接反映出来的,载文量对期刊总被引频次的数值有一定影响[1],但单纯的载文量并不表示该期刊具有高办刊水平,高水平期刊是依靠大量的高质量载文体现的[2]。信息密度是单位纸张内承载的信息量,它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含量和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3-4]。《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总信息密度为118.74篇/印张,平均每期信息密度约为3.96篇/印张;2014-2018年的引用半衰期介于1-22年之间,各年度6期载文平均引用半衰期分别为7.04年、6.45年、8.03年、8.16年和8.32年,5年平均引用半衰期为7.6年,表明作者撰文时参考的文献年限较久,新文献引用少。

点击查看全文

畜牧兽医科技档案管理实践思考

摘要:文章总结了畜牧兽医科技档案的归档范围和内容,分析了畜牧兽医科技档案归档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资料收集和归档不全面等,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健全制度、强化培训、加强预立卷管理等加强畜牧兽医科技档案规范管理的对策,以期提高畜牧兽医科技档案管理水平。

关键词:畜牧兽医;科技档案;归档;管理

档案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重要查考依据和可靠凭证。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科技档案是在科学研究项目论证立项、研究实施、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成果管理和成果转化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记录[1],是保护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的重要依据,是科研单位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畜牧兽医科技档案是指在畜牧兽医科学研究、临床试验活动及其他科技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记录,是畜牧兽医科研单位职能活动的直接记录和真实反映。目前,畜牧兽医科技档案管理中尚存在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资料收集和归档不全面等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科研管理和科技档案管理的实践,提出了加强畜牧兽医科技档案规范管理的对策。

1畜牧兽医科技档案的归档范围和内容

遵循科技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和畜牧兽医科研项目的时间顺序,畜牧兽医科技档案一般分为科研探索阶段、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阶段、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科研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科研成果登记和奖励申报阶段、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阶段[2]。

1.1科研探索阶段

科研探索阶段是在正式申请立项前的收集资料和基础研究阶段,归档范围和内容包括查新及检索报告、实验的新设想、创新性意见、新构思等有关前期基础资料。

点击查看全文

谈科研平台的动物医学实践教学

摘要:动物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有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开放高校现有科研平台,以导师制模式对本科生进行小规模、长期的培训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以动物医学科研平台应用于实践教学为例,分析了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前期实践教学探索,提出了基于科研平台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具体措施,旨在为高校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医学;实践教学;科研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水平得到极大丰富,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加大,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激增,动物医学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1]。动物医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培养学生在掌握必要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具备较高的临床实践能力[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物疾病防控的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更新,造成动物医学专业动物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和矛盾亟待解决[3-4]。在动物医学人才培养中,深入剖析动物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促进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内容[5]。笔者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科研平台促进实践教学的设想,旨在为动物医学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新时期实践教学要求

大部分高校动物医学实践教学方式延续传统的“讲授—演示—操作”模式,授课教师讲授实验分解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6]。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整个实验的思考和理解,很难将之与理论知识串联起来。学生没有经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整个实验的理解有些片面、局部。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点击查看全文

谈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培养

摘要:本文通过对《辽宁农业科学》近3年作者群身份以及单位类型统计分析,结合工作实际,从期刊编辑提高服务作者的意识、增加特色栏目,吸纳作者投稿、加快编辑出版流程、稳定老作者,开发潜在作者群等4个方面分析了该刊作者群培养方面的现状、取得的成效以及加强完善的方法措施,以期为农业科技期刊不断做大、做强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培养;分析;对策

农业科技期刊是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交流的重要平台,它最广大的受众群体是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等院校和一些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据统计,全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农业科技类期刊600多种,作者投稿选择余地较大,其中地方性农业期刊与全国性的核心强刊相比办刊力量相对薄弱,学术评价指标不高,在吸取科研项目以及创新成果数量上缺少核心竞争力,因此都会面临稿源不足,择稿困难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打造期刊自身特色,构建一支稳定的作者群将是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作者群调查分析

《辽宁农业科学》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其作者主要来源于辽宁省内科研院校以及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近年来通过会议交流,网站宣传,省外作者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作者身份特征以及所属单位的分布情况,有助于编辑把握期刊的稿源,也能够了解各单位的科研动向,以及各个不同层次科研人员投搞活跃程度。本文对《辽宁农业科学》2017-2019年刊登的461篇文章第一作者的身份以及单位类型进行了统计,其中作者身份分为初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副高、正高级)以及学生;单位类型分为科研单位(包括各级科研院所)、各级高等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包括各级农技中心,农业局、种子站)还有一小部分单位是公司的作者(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初中级以及副高级职称作者占多数,这与其需要评职称以及他们是其部门主要科研工作力量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也有一些学生作者,充分显示了本刊在保证文章符合刊登条件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各个层面作者投稿的需求;《辽宁农业科学》是农业科技类期刊,因此,来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比较多,约占整个刊稿量89%,他们也是本刊的核心作者群。

二、作者群培养对策

(一)全面提高服务作者的意识在整个期刊的出版体系中,作者是处于“源头”位置的,只有作者源源不断的来稿,这个出版流程才能进行下去,由此可见作者对于期刊生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编辑只是习惯于在办公室编辑稿件,经常面对的是文字,只是对文章进行编辑、校对、修改;对作者的一些的诉求、咨询,缺少服务意识,不够重视,很少从作者的角度考虑文章的思路,总是习惯用自身现有知识评价文章的好坏,是否刊用。众所周知,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包括农业各个层面,编辑虽然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储备,但是完全不足以应付多学科,所以,面对不同文章,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显得十分必要。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电话、微信,QQ、邮件等等,通过最初咨询稿件接收情况,何时能刊用,到后来文章中的技术问题,都需要与作者保持联系,这时作为编辑一定要有耐心,要虚心,时刻记住编辑就是给他人作嫁衣的工作,不断地缝缝补补,通过你来我往的多次沟通,不但会使文章达到最好的刊登状态,还能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作者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以后写文章总会想到这个期刊,还会一传十,十传百,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形成一批稳定的作者群。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