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现状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站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角度,从加强项目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项目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意识及水平、增强项目经费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建立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机制、完善项目绩效考核机制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考核
1前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十四五”规划的纲要中提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撑。农业科研具有公益属性,其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加强项目经费管理,对于发挥财政投入资金的效益、提升项目成果的整体水平、有效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更好地保证科研成果的有序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农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呈现显著增加的态势。同时,国家政策性文件的不断补充,使得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日益规范化。值得肯定的是,与以往相比,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不仅实现项目资金精准投入,同样也做到了最大化利用资金,助推了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的管理在预算编制、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之间沟通以及项目绩效考核等方面仍然存在些许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2.1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不精确
对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而言,预算编制是对农业科研经费进行合理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确保农业科研资金能够准确投入到各环节的根本保障,因此重视农业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十分重要。当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管理更多地集中在项目资金具体分配的过程中,对于前期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且较少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专门针对预算编制这一环节设立具体的岗位,使得前期预算结果往往与后期项目资金分配存在偏差,不利于进一步促进项目经费管理的系统化[1]。此外,农业科研活动与其他类型活动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农业科研活动十分容易受到季节、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农业科研单位大多根据上一年度的实际预算进行适当调整,缺乏更为科学的预算依据,从而使得预算无法满足当年度农业科研实际所需,为后续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来阻碍。
2.2项目经费管理不规范且存在一定拨付延时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个方面问题。1)项目经费管理不规范。当前,虽然大多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能够做到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同时承担了多个项目,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科研人员对于项目经费相关财务知识理解不当而使资金分配不合理,有可能导致资金使用不规范情况的发生[2]。2)项目经费存在一定拨付延时。由于农业科研工作季节性较强,而财政部门拨款时间明显晚于项目开始时间,这就使得部分科研项目经费到位时间与项目开始执行的时间存在时间差,极大地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不仅如此,大多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对项目经费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选择由财务部门对项目内容进行实际监管,在验收的过程中,需要科研人员出具具体明细账[3]。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能够在项目执行期内将项目资金全部使用完毕,则有可能与其他课题联合采购项目所需相关材料,而在采购的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由于缺乏对每个科研人员资金使用规范性的调研,进而导致重复采购情况的发生,十分不利于最大化利用科研资金。
2.3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每一个项目的管理都离不开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相互配合。二者虽然分工明确,但是由于职能不同,对于信息的反馈并不及时,也相对不完整。科研人员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申请立项、如何取得科研成果并实现更好地转化,而对于项目经费的相关管理制度并不十分熟悉,因此在项目经费的列支以及项目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情况;财务人员虽然能够及时掌握财务管理的制度,具备财务核算的知识和财务分析判断的能力,但毕竟只是参与了“事后”管理,并没有参与项目的“事前”和“事中”管理,对科研人员所研究的内容了解甚少,导致不能更为合理和及时地管理和监督项目经费[4]。对于同一笔业务,由于二者的专业性不同,理解也不同。虽然现在部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已经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将两个部门联系起来,针对项目经费设立了指标功能,科研人员也可以利用软件平台进行项目实施进度的监控,但仍然存在项目经费列支渠道不准确的情况,在填报之前,并未与财务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导致支付进度减慢。
2.4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科研项目经费的规范支出,除了与科研人员本身的职业素养有关之外,还和结项后的绩效考核机制有一定的关系。部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对这种绩效考核机制并不重视,认为只要项目结项,整个过程就已经结束了,并未对项目进行后续的追踪。对于应用“基数法”进行项目预算编制的单位而言,绩效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容易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人员对于项目的完成情况掌握不准确,也就无法为下一年项目预算的编制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5]。与此同时,对于不能合理支出项目经费的项目负责人,并没有一个较为健全的惩罚机制,无法使其受到制约,项目负责人仍可以继续申报项目,这样就会大大减少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
3加强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3.1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意识及水平
预算管理作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的“基础条件”,应予以重视,预算管理不应当以上一年度的项目经费为基准进行调整,而是应当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项目实际所需,切实全面地进行项目预算管理。1)建立科学预算管理机制。科学化的预算管理机制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预算水平提高的前提。在科学预算管理机制下,预算管理需要以农业科研不同项目为依据,尽可能将资金进行合理规划与调整,以此保证各个项目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均能够获得充足的科研资金。为此,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可以有效组织内部财务部门、科研部门等多专业人才成立预算部门,并逐步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从本质上提高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效果[6]。2)改善原有资金预算方法。目前,大部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项目预算的过程中往往选用“基数法”,“基数法”的使用能够借鉴以往年度项目实际情况进行预估,但存在的问题则在于难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科研项目未来的研究情况予以评估。为此,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在原有“基数法”的基础之上,增加“零基预算方法”,让科研项目能够保证在更为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进行精准预算,从而让预算的实际内容能够符合各类项目所需,能够将各种季节、气候等影响因素加以考量[7]。3)扩大预算管理的范围。参考目前大多数项目预算的整体内容不难发现,预算管理的范围仍然集中于项目本身,而项目之外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为此,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的实际范畴应当予以扩大,需要对预算外的资金进行收缴,并将该部分资金独立于项目预算,以细化项目经费预算的具体流程,同样在收缴分离制度的影响下,还应考虑到项目本身的特殊性,为科研过程中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留有充足资金,以支撑项目的正常运行[8]。
3.2增强项目经费使用管理的规范性
在充分提高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预算整体效果后,还需要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规范性进行不断强化。项目资金的实际使用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重要环节,要想进一步强化项目经费使用管理的规范性,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完善。1)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全面开展经费审查。科研人员财务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要想迅速地杜绝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中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不规范问题,还需要从制度入手对相关经费的使用流程予以规范。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增强内控意识,让每个岗位的员工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明确自己的职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科研活动才能够有效开展,也更能够减少科研“黑洞”。与此同时,科研人员项目资金的使用需要严格地以科研合同的实际内容为基准,明确规范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具体金额,对于个别项目某个科目资金使用严重超出预算的情况,可在其调整预算且不超项目总预算额度的前提下,给予列支[9]。2)提高资金给付速度。由于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用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要求,为了确保农业科研项目可以顺利开展,就需要在资金拨付时保证其时效性。对此,单位可以将资金给付与项目进展相挂钩,为科研项目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为了避免科研项目资金重复使用情况的发生,单位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平台中可发布各科研项目的实验资源及相关资产信息,在保障项目间信息往来顺畅的基础上,促进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由此,可以避免不同项目、相同资产的重复购置问题,也可让更多科研信息进行实时共享,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3.3建立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机制
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良好沟通,是促进项目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建立二者之间的沟通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加强科研人员财务方面知识培训。目前,由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存在一人多项目的情况,当科研人员对于项目经费相关财务知识理解不当时,则极有可能导致项目经费的不规范使用。为此,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还需要针对科研人员的实际项目情况,对承担多个项目的科研人员进行相关财务知识的培训,具体内容可以财务制度、财务管理等内容为核心[10],从根本上强化科研人员工作的规范性,从根源上杜绝由于科研人员财务处理不当而导致的经费管理不规范等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还需要专门针对科研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成立项目监管小组,以科研项目为核心,让项目管理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进行对接,准确、快速、有效地完成项目经费的落实与使用,全面提高科研项目的使用管理效果,更好地配合财务人员做好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关工作。2)加强财务人员对项目的深入了解。财务人员除了需要及时掌握最新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应该进一步了解所负责财务核算项目的研究内容,尽可能地全程参与对项目经费执行的监管,与此同时,仍然要保证对预算执行数据的准确汇总和分析,与科研人员及时沟通,使其可以掌握项目经费的财务支出情况。3)设立科研项目财务助理岗位。鉴于科研人员对于财务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在科研部门中聘任专业人员——财务助理,协助科研人员做好与财务相关的工作,包括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项目经费日常报销、项目财务验收以及定期对项目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等[11]。这样一个“科研管家”,与单位财务人员相对接,再加上信息化手段的充分利用,专业性更强,使得沟通更方便,也大大减少了科研“黑洞”,更能够提高项目经费管理的合理性。
3.4完善项目绩效考核机制
项目绩效考核不能仅在项目验收之后实施,而应该贯穿于项目的整个过程。在项目申报时,除了要进行项目预算编制之外,还应该设置一个合理的项目绩效考核目标,一同呈交给相关部门。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要同一起参与的科研人员继续追踪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完成情况,待项目验收之后,可聘请专业人员依据开始设置的项目绩效考核目标,对项目的完成效果、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合理性等进行评估[12]。对于评估结果理想的项目,可给予相应的奖励,而对于评估结果不理想的项目,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不仅能够激励科研人员更好地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同样也会制约那些由于主观因素而导致经费使用浪费的科研人员,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
作者:安姝 宋诗学 宋春艳 朱秀侠 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