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能够防止他们出现劳动观上的错误、劳动技能上的不足,继而帮助他们创造美好生活。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教育,还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劳动价值,通过挖掘教材、结合阅读、融入写作以及组织实践等方式将二者有机融合。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教学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劳动创造了人、社会与世界。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助力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与意识,形成自觉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继而在良好劳动品质的支持下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从小学阶段就开展优质的劳动教育无疑能使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更加高效,打造美好生活的历程更加顺利。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应当承担起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任务。
一、挖掘教材,在教材中渗透劳动教育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语文学科的学多以教材为载体,教材中的课文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更多汉字、词语,也能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较多影响。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也可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平时的课文讲解当中。因为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多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规律,也多出自名家之手,对这些课文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强调,不仅不会让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困难,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学生劳动意识与习惯的养成。因此,笔者认为,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策略应当是对教材进行挖掘,继而对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呈现。例如,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诗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在空气十分清新的乡村,农家儿女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大家各自劳动、生活美满。”而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图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许多学生会回答“朴素”“幸福”“安详”等,这时,教师就可以继续介绍古代农人的日常生活,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耕作文化。而在讲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就连不会种田织布的小孩子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种瓜的模样”,带领学生在这一诙谐幽默的诗句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与诱人之处,在学生心底埋下劳动光荣的种子。
二、优化阅读,在阅读中体现劳动价值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库的扩充,还能得到理解能力的提升、共情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过程而言,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阅读同样能够发挥促进二者融合的作用。因为想要达到较好的劳动教育效果,教师不能仅仅关注课堂上的讲解过程,还应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积极了解劳动知识,如此才能形成劳动意识与习惯。在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中,有许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题材。因此,除了课堂上劳动教育的渗透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阅读这一环节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后,教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也能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还能带领学生感悟阅读的乐趣、劳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劳动习惯。例如,面对五年级的学生时,在教授了《祖父的园子》《红楼春趣》《手指》等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的文章后,教师就可以提倡学生课后阅读吴运铎创作的《劳动的开端》一文,要求学生结合课上所学对这篇文章进行理解。《劳动的开端》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小时候贫穷的日子。在那个年代,由于家境贫困,吴运铎12岁就当了矿工,且受尽折磨,但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与命运斗争,用劳动为自己开创了新生活。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首先会为作者的坚强奋斗而感动,获得人生观上的影响。而后会为努力劳动的成果感到惊奇,正视劳动意义,敬重劳动人民,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创新写作,在写作中体悟劳动精神
除了阅读,写作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在写作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得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要条理通顺,还要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是一个考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过程,亦是一个需要学生不断积累、慢慢进步的过程。笔者认为,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的养成亦是如此,学生需要在长期的接收、思考与输出的过程中反复体会劳动的价值与意义,逐渐提升劳动热情,掌握劳动技能。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常常能够收获一举两得的成效。引导学生定期围绕劳动相关主题开展写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近期了解到的劳动知识进行回顾,也能引导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提升写作能力,值得教师仔细探究。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三种写作角度:家庭、社会与学习。家庭劳动主题中,学生可以围绕自己帮助父母开展的一项家务劳动进行写作,比如洗衣服、拖地板等。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参与家务劳动。社会劳动主题中,学生可以围绕自己在社会上看到的一个劳动行为进行写作,如保洁工人对街道的清洁、绿化工人对植物的养护等。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劳动最光荣”的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某一劳动技能的过程进行描写,如学习种花、学习洗碗等,既能帮助学生提升描写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这一劳动技能。
四、组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
学习的一大目的在于应用。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都忽视了除知识教学以外的教学过程,导致小学生群体中语文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频频出现。针对这一点,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学中应当适量开展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视为教学重点。笔者认为,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劳动教育巧妙融入其中。因为劳动便在生活当中,而生活当中又处处有语文,借助生活这一载体,劳动与语文能够达成较好的融合。因此,在探究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时,教师不妨从组织劳动教育相关主题的语文探究实践活动入手,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以及语文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以“劳动最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更详细的副主题。在完成这一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应用课堂上学到的交流技巧、调查技巧以及记录技巧等,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与写作,因此能够获得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又能借助参观或走访等形式了解到更多与劳动相关的人、事、物,从而对“劳动”这一过程有更多的感悟。最终,学生需要将探究过程与结果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与班级同学分享。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汇报与聆听他人汇报的过程中了解更全面的劳动相关信息,强化对于劳动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在课程改革后的当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重视劳动教育的渗透,通过高效的教学融合方法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从挖掘教材开始,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劳动教育;可以从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模块切入,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发现劳动的更多魅力,提高劳动热情,也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可以从组织实践活动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切实提升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桂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0(32).
作者:贾雪英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南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