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实践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实践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实践探索

[摘要]“工匠精神”自2016年至今已五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也被明确要求设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劳动教育”课程的夯基与促进,两者是一脉相连的。要通过营造“劳动创造未来”的自信文化,融合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课程,建立劳动实践场所和基地等途径,真正实现劳动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保驾护航作用,让更多的高职学生早日从一线劳动者锤炼成工匠精英。

[关键词]劳动教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培育

2016年至今,“工匠精神”已五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2019年四中全会也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频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会议决定,是国家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推崇与弘扬。紧跟国家战略和需要,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工匠精神”的培育课程和活动,积极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但从根源上来说,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劳动价值观,这些课程和活动没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劳动价值观缺失,影响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他们劳动认同感的缺失和多元化的劳动价值论。可以说,这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瓶颈。

(一)学生劳动认同感的缺失,动摇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根基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只要学习成绩好,什么活都可以不用干:如果现在学不好,将来就只能去扫马路……在被这些思想灌输长大的学生心中,“劳动”是“低贱”的代名词。他们对于劳动,是轻视的,甚至是恐惧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开始凸现出来。人们发现:辛勤劳动所能赚取的收获远小于投资获得的收益。也就是“人赚钱难,钱赚钱易”,财富向着固定的人群聚集,他们通过资本赚取更多的财富,而普通的劳动者却难以通过劳动来赚取相当的财富。资本的回报率远远大于劳动的回报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财富分配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现实下,人们会把追求财富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而忽略其他。可以说,这一社会现象瓦解了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认同感的社会基础。“工匠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劳动精神,对于所从事劳动的一种坚守,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劳动不认同,甚至是轻视劳动的学生如何能培育“工匠精神”?可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形成劳动认同感,动摇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根基。

(二)学生价值论的多元化,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拦路虎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独二代”,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大多已积累下了比较充实的物质财富,他们从小就没有参加过劳动,也不需要劳动就可以享受到优越的物质生活,所以无法理解充实的物质财富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才能获得的道理。正因为这些高职院校学生无法理解更不能坚信“劳动创造价值”的信念,他们的价值观就容易脱离正确的轨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受享乐主义影响,部分学生追求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提前消费。网络借贷平台的迅猛发展,网络借贷的便捷化,网络借贷的低龄化趋势,都预示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正在不断滋长和迅速蔓延。受拜金主义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财富观,追求不劳而获,梦想一夜暴富。他们看不起劳动,期望能有一条捷径直取财富,于是深陷于各种能带来财富的捷径:彩票、赌博……甚至铤而走险,误入歧途。这些思潮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对“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产生了质疑,也使得他们轻视劳动,不愿意劳动。“工匠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精神境界,对于所从事劳动的一种热爱、专注、精益求精的境界。不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能坚持参与劳动,缺乏劳动的意志力,也就无法培育工匠精神。由此,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论,成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拦路虎。

二、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必经之路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目的和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将来的职业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劳动者在特定的职业劳动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职业精神境界,包括专注、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等等。因此,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它们都有共同的基础,就是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两者一脉相连、因果相续。一方面,工匠精神只有在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得以培育。而劳动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从劳动实践活动中产生,是对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的近乎完美的追求。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进而提升他们的劳动热情和精神境界,这也是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必经之路。

三、把劳动教育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选择

高职院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劳动认同感入手,通过在校园内营造“劳动创造未来”的自信文化、整合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课程,建立和完善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和基地三个方面,来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有机融合起来,为学生们工匠精神的培育注入活力。

(一)营造“劳动创造未来、劳动光荣”的自信文化

儒家思想认为“学而优则仕”,这一影响延续至今,体力劳动者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还会受到某种歧视。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出击,打破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积极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校园氛围,营造“劳动创造未来、劳动光荣”的自信文化。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引入教室、引进教材;发掘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结合校情、学情组织各类宣传、学习和实践活动;在评奖评优时,可以把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实践作为评价的一项标准;还可以结合校情和学情,设立“劳动小能手”“实践小能手”的奖项,奖励给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技能训练表现突出者,给予校内高规格的宣传,让他们成为全校学生人人羡慕的“明星”。让学生们能真正从内心认同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这也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壤和基础。

(二)整合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课程

劳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主途径。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想有效地培育学生们的“工匠精神”,需要开设适合他们实际的劳动教育课程,还需要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内容整合起来。开设适合学生实际的劳动教育课程,是指为学生开设适合他们年龄和身体特点、适合他们学习和专业特色、适合学校和时代特色的以进行劳动教育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开设的课程应该是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在课程的形式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采用的形式应是符合实际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愿意主动参与的。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在劳动教育中,还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重在关注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学有所获。整合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课程。首先,把“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在现有的课程教学中挖掘“工匠精神”的元素。在课程教学时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渗透工匠精神和劳动情感及精神。同时,在参与劳动时,不但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劳动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养成。最后,可以依据院校实际情况,紧跟时展,开发以“工匠精神”培育为目标的劳动教育教材,将对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引入教育教学中,并且形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三)建立完善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和基地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活动,具有参与性和操作性。在日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平台,利用现代学徒制这一模式,立足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需要,通过专业技能的实训和实践来培育“工匠精神”。通过老师和师傅的引领,让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能真正参与岗位劳动,接受实践教育,锤炼过硬的技能,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作风。在生活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可以依据学生、学校的实际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和劳动技能比赛,如可以结合技能学习和实践开展志愿者活动、劳动服务活动、技能竞赛活动等;还可以开展宿舍内务整理大比拼、家务活大对决、校园、教室、宿舍环境美化大赛等贴近生活的劳动竞赛活动。让家庭、校园、教室和宿舍成为学生劳动的基地和场所,让劳动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坚定“劳动创造未来”的信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综合素养和职业情操。结语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要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相信借着“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开设这一东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活动的开展必定会更上一个台阶,结出新的劳动成果。高职院校的学生们能乘风破浪,高歌猛进去实现属于自己的“工匠梦”,创造属于自己的“工匠魂”。

参考文献:

[1]贾闻静.马克思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

[2]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3-26.

作者:孙燕 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