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着力点与推进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主动劳动意识,加深职业认同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完善自我职业素养。对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劳动教育弱化和淡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着力点,积极探索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育载体;推进路径
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育人导向作为劳动教育的首要原则。在此之前教育部也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确保劳动教育有时间保证,并紧密结合实际,强化实践环节,依托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同时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将劳动素养、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让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落地生根”[1]。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分析形势,了解开展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方向,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充分
当前部分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理解不深入,认同度较低。通过对796名高职学生调研分析发现,在校期间参加过社区服务的学生占32.2%,56.6%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公益活动,甚至有11.2%的学生表示从来没参加过,而认为劳动教育用处不大的还占27.4%。可见大部分高职学生只能看到劳动教育等浅层次的表面内容,对于劳动品质、劳动价值等深层次内容的认识则相对片面。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重要途径[2],但是很多学生认识不到劳动的生活价值和职业需要,也未能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没有领会到幸福生活与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之间的关系,甚至很多学生本身就不热爱劳动,对于一些工作环境差、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的劳动岗位抱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更不要说对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进行传承和发扬,这对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相关项目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2.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不紧密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过分强调对某一专业具体技能的重点培养,却与劳动教育出现了分离。调查显示,21.2%的学生认为在当前学习中获取专业理论知识是最重要的,74.6%的学生认为学校当前对劳动教育开展不够重视,甚至有3.5%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不如兼职挣钱实惠,这与高职教育活动中长期存在的重专业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劳动的教育倾向是分不开的。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教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专业技能领域,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因此未能在专业教育领域进行有效的渗透和结合。尤其是“00后”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没有辛勤劳动的经历,加之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劳动价值和劳动观念的宣传教育相对较少,进入高职院校后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专业教育是与劳动教育严重分离的,因此有61.1%的学生把课外活动放在了娱乐上,甚至有28.3%的学生放在了校外兼职上。
3.劳动教育的载体相对单一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和教育平台。长期以来,由于整个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在劳动教育载体的建设上没有稳定持续地投入,导致现有劳动教育的载体比较单一。29.4%的学生认为学校实习就是劳动,不需要再额外增加劳动课程,34.7%的学生认为工作之后自然就可以劳动,在校期间不需要特别强调。调查显示当前的劳动教育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上有44.5%的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做到了认真参与,但是有32.3%的学生表示随便应付式参加,有23.2%的学生明确表示没有参加。同时,勤工俭学作为一种学生资助形式,参与的学生仅为学生总数的20.5%。课堂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础载体,在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中基本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内容,因此劳动教育基本被安排在课外实践环节。此外,目前课外实践中的劳动教育多以志愿服务、文明寝室评比、暑期社会实践等为契机,劳动教育的载体相对单一和简单,无法完全满足高职院校劳动育人的现实需要。
4.劳动教育的成效难以评价
劳动教育是面向高职院校所有学生开展的一门必修课,在锤炼学生的劳动品质、理解劳动价值、增强基本劳动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与此相反,当前学校和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投入较少,这与对劳动教育的成果难以开展有效评价不无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学校各方的教育成果难以进行量化,以致于很难对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形成有效的激励。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对劳动教育体系进行科学设计,未能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劳动教育评价办法,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要求不够具体,尤其在劳动教育的形式上缺乏创新、在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上未能凸显职业特色等,这些原因都直接导致了劳动教育被忽略,未能受到学校各方的高度重视。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着力点与推进路径
1.构建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格局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一定要具备大劳育、大美育的理念,不仅依赖高职院校这个单一主体,更要充分调动学校、社会、社区、企业、家庭等多方力量[3],搭建“1+N”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首先,重点发挥企业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协作性作用。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校企合作办学优势,将企业主体吸引到劳动教育活动中来,让企业在其中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如企业的文化精神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打造校企共建劳动教育特色基地,通过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从而实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夯实劳动美育的文化意蕴。其次,充分发挥家庭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长对待和从事家务劳动的基本情况,以及所表现出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素材;同时家长也可以成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尤其是在假期,家长应当成为家庭劳动教育的督导员。作为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平时也要注重与学生家庭的日常联系,必要时可以与家长共同交流商讨,针对学生制定有个性的劳动教育途径和方法。再次,注重发挥社会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支持性作用。在积极利用和开发社会各方劳动教育资源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如社会福利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市社区等都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场所,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公益活动也都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育人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对高职院校建设普适性劳动教育基地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天然优势。
2.建立健全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施体系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要重视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科学构建,这样才能将高职劳动教育进行系统、高质量地开展,真正增强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首先,以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为契机,高职院校要在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和课程上下功夫,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的多个方面,实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专门化[4]。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教育载体,如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使其成为劳动专业教育的主要载体,从而有助于学生劳动技能、素养、情感、习惯的有效培养。再次,高职院校还应当积极构建蕴含劳动育人内涵的校园文化,如在校园劳动教育景观设计、校风学风建设、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校园等环节全方位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促进高职学生劳动素养潜移默化的养成和发展。
3.完善高职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
首先,高职院校要确定劳动教育的牵头部门,并尽快构建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要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进行明确,如在全校成立劳动教育委员会、各院系组建劳动教育指导小组等,完善学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并对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开展监督与指导工作。其次,高职院校要强化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提高现有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劳动教育育人意识和能力外,还要把社会企业人员充实吸引到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中来,如企业技能大师、各级劳动模范和非遗传承人等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兼职师资力量[5]。再次,要建立劳动教育专项资金保障措施。高职院校要建立劳动教育专项经费,并确保经费可以及时到位,为劳动教育载体建设、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等各项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4.构建高职劳动教育的科学评价反馈体系
科学的评价反馈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做好教育评价与反馈工作,有助于定期总结劳动教育的成效,及时发现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适时进行劳动教育方案的修订完善。首先,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师的劳动教育职责,将劳动美育纳入教师工作内容和教学评价考核指标。使教师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和重要性,并充分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忘劳动育人的初心。其次,要完善面向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把学生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果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如学生技能素质的提升情况、劳动价值观是否健康、劳动职业态度是否积极、劳动习惯是否得以良好养成以及参加劳动实践情况等。再次,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劳动教育双向沟通机制[6]。通过机制的建立及时了解学生对劳动教育方案的建议和看法等,以便对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教育纠正和干预措施,增强高职学生劳动认同和职业认同。
三、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承担起开展劳动教育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自身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明确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着力点,持续丰富劳动教育的载体和推进途径,进而有效完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胡婷婷 柏小凤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