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渠道。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劳动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含着“以劳树德”“以育载劳”的逻辑机理。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好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衔接,实现有机融入;丰富融合途径,注重参与过程,实现有效融入;完善育人评估体系,实现长效融入。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实现方略
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为开展劳动教育创造了有利契机,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符合劳动教育政策的要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学科发展需求,更符合广大青年群体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诉求。[1]深入探讨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逻辑机理与实现方略有利于变革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好学科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1.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建设制造业强国,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只有组建好敢于创新、技术高超、知识扎实的新时代“劳动大军”,才能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谱写新的时代篇章。劳动教育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在爱岗、敬业、专注、创新等方面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劳动实践为途径,使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增长本领、领悟真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均以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为方向指引,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二者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本身就属于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劳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劳育与德育的协同共进。另一方面,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路径,增强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协同度。劳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的桥梁和纽带,使得学生能够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和快乐,加深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概言之,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本质要回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中心议题,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劳动实践有利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本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2]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个体的发展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推进的,劳动实践则是人们认识世界、拓宽视野、习得技能、总结规律的重要环节,如组织高校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劳动教育的落地,从而发挥好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机理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二者都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在具体实践中要遵循科学方法,既要发挥好劳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实现“以劳树德”,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推进劳动教育,做到“以育载劳”。
1.“以劳树德”: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以劳树德”就是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劳动教育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引导大学生树立奋斗精神和奉献意识,并以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人民群众。一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3]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专业的培养和系统的学习,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等不断淬炼自己,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塑造自信自律品质,进而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二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当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复杂,其成长过程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劳动实践,就有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进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并主动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为未来参加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度。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既要面向未来,又要立足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创新。劳动教育是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引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
2.“以育载劳”: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理。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价值引领。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未构建起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甚至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这是劳动教育薄弱的表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进而达成高校的育人目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课堂载体。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有劳动教育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论等等。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劳动教育创造了新的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这为高校发挥网络的隐性育人功能、弘扬劳动精神、传播劳动价值创设了空间条件。如高校可以依托官方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推送社会劳动模范和感人至深的劳动故事,让学生感受劳动精神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怀,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略
1.做好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衔接,实现有机融入。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系统指导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高校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相关内容,找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进而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递劳动教育内容。要结合大学生存在的劳动观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人民立场,明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理念,认识到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都不会改变劳动创造财富的根本事实。其次,要构建融合性教育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优势互补性,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推进。同时还要以劳动教育为抓手,通过开展劳动体验、举办劳动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引导大学生强化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进一步提升劳动素养。
2.丰富融合途径,注重参与过程,实现有效融入。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高校劳动教育要完成劳动思想教育、技能教育和实践教育三大任务。劳动思想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优良的劳动品质,劳动技能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而劳动实践教育则是让大学生将劳动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4]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从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三个层面入手,构建更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措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其次,要依托日常事务管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并依托各种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例如,在宿舍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文明宿舍评比,让学生注重宿舍内务整理,保持个人卫生清洁,保持楼宇的干净、整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自身劳动维持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3.完善育人评估体系,实现长效融入。首先,要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于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导向作用。高校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体系方面要突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要符合学生教育实际,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注重过程的实效性。同时,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避免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走过场”。其次,要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的评价体系不仅难以反映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成效,甚至会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接收效果以及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并不断提升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紧密度。高校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导向鲜明又符合本校特点的考核指标,将教师、专家小组成员、学校领导、企业和学生等纳入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主体之中,通过多元主体构建,从不同视角反映学生参与劳动的实际情况,并收集学生对参与劳动实践的反馈和建议,进而切实掌握学生面临的困难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为优化教育活动和课程设计提供参照。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劳动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入,处理好劳动教育途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入,落实好劳动教育评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劳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振,刘余勤.探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认意蕴——以马克思的“承认逻辑”为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5).
[2]卢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空间解释的“度”与“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
[3]何菁.劳动教育:思想政治课育人的独特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9).
[4]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2).
作者:施桂红 冯江英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