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型实践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一代代劳动者的辛苦付出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我们必须坚持劳动,才能延续这样的幸福生活。劳动是高尚的、光荣的、伟大的,劳动者是最美丽的人。将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不断创新劳动实践的方式,探索出大学生喜爱的、能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劳动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劳动和创作,是每一位高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者都应追求的。本文从教育意义和具体实践的角度,分析了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创新型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育人理念劳动教育创新实践
一、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整个社会层面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在新时期从理论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作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摇篮,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将劳动教育应用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中,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思政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承担的重要使命,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水平,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多方面的发展,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校应积极探索将育人理念融入劳动教育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型实践,以期寻找到更为合适且能够广泛推行的实践方式。本文从新时期的育人理念和劳动教育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创新型实践与探索。
二、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人类诞生之初,劳动就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依靠劳动,我们在历史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时刻。国家将加强劳动教育放到突出地位,是因为劳动教育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要求,能够为祖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课程学习、品德教育、体育和美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影响、彼此促进、相互助力,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现人才培养上的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强壮的体格是教育的基础,在得到长足发展后有助于各种劳动活动的开展,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作出贡献。不同于“五育”中的其他四项内容,劳动教育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其没有独立发展的课程体系,而是在吸收其他“四育”课程体系中的各项优势后,结合劳动教育自身特点打造的包含多项优势又能够体现劳动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五育”之中,德育是引领,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智育是手段,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有能力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体育是根基,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校内体育文化的建设,帮助大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同时磨砺其在困难面前的顽强毅力;美育是支撑,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帮助其树立起健全的人格;劳动教育是四者特点的综合,依托劳动教育的形式,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多方面技能,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有能力完成自身全方位的发展,并且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收获幸福感和尊严感。高校劳动教育能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或专业技能进行劳动,以此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形成正确对待劳动的态度以及自身的劳动习惯,在劳动的过程中磨砺自己的品德修养。将育人理念融入高校的劳动教育中,将劳动教育放到与其他“四育”同样的高度,是满足当代高校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实践,也是对整个高校育人体系的有力支撑。在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清楚认识到“育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是缓慢的、持续的。对人才的培养应当做到全面而连续,坚持“五育”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育人理念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载体作用,让其能够与其他“四育”形成合力,相互影响和促进,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坚定劳动的理想信念,愿意辛勤、诚实地劳动,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当下,高等院校虽然越发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但依旧存在学生实践能力差的弊端。因此,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大环境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劳动能力低下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后续的就业问题,因此,高校应当从一开始就向学生传达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标准定位和严格要求。相关部门需要把高等院校劳动教育的实际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目前呈现的实践课程的简化,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倾听教师对劳动过程的讲述,课后自主实践劳动,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劳动能力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退化的局面。因此,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明确,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能推进社会发展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劳动,这样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重的“人才”,劳动不分高低贵贱,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看不起普通劳动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大背景下,国家对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实现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三、新时代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型实践与探索
1.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型实践要以德育为先导
“德育为先”是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首先应当贯彻落实的,劳动教育是对高校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发展。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实践,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坚持思想教育先行。通过德育培养向学生宣传“劳动最光荣”的思想理念,并通过观看影片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先进事迹,深刻理解、切实体会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深层次含义,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将劳动实践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并自觉外化为行动意识。德育是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型实践的先导,要通过主题学习、主题报告会、主题班会、经验分享会、专题培训会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和内涵。就学生而言,应当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让劳动教育扎根下来,为自己设立劳动的目标,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在学校层面上,应当提高对劳动教育实践开展的重视程度,鼓励教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扎实的劳动技能。崇尚劳动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深耕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学习和利用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的大学生活,能够更好地帮助高校进行“育人”,通过对历史的传承和发展,重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以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导当下的实践,养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坚毅品格。
2.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型实践要以养成教育为重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对学生的劳动要求都停留在打扫宿舍卫生、进社区做志愿服务等活动上。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一部分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平台和实践基地,并与社会上的公益组织积极合作,这样校内校外的多种劳动实践类型促使学生在劳动中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培养对劳动的热爱,以劳动为荣,积极投入劳动实践。以下几种创新型劳动实践途径的开展,有助于劳动实践习惯的养成。(1)社会层面的劳动实践高校与社会组成“劳动教育共同体”,共同提升“劳动+教育”的共鸣,将劳动与职场素养、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等有机结合,激发现代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的动力,促进大学生在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社会层面的劳动实践,首先需要形成光荣劳动观。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学生在实践社会层面的劳动时,可以注重围绕创新创业展开,结合高校的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勤工助学等劳动实践,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用创新的知识、技术、方法等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自觉将“小我”融入到家国的“大我”之中,将专业素养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劳动教育中。(2)学校层面的劳动实践定期开展校园劳动实践活动,人人争当“校园美容师”,将校园公共区域、教室、宿舍和餐厅的卫生打扫工作分配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辛勤劳动观。在实践打扫工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爱护环境、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理念。开设厨艺选修课,学习美食制作,跟着厨师学习选材、洗、切、配、烹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并实践菜肴烹制,这既是对日常生活技能的学习,也是在实践中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在学校开设植物养护和插花艺术课程,通过实践讲述各种植物特性,培育出花朵后进行插花学习,使劳育与美育相结合,在栽培劳动中感受劳动乐趣,在插花课堂中感悟美,欣赏美。(3)家庭层面的劳动实践推动学校与家庭的劳动教育相互结合。具体来说,家庭层面更加重视基础作用,积极倡导家长在劳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提倡劳动的良好家风。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拓展家校互动过程中的活动类型,协助完成劳动实践教育。学校层面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不断深化产、教、研一体化,加强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紧密合作,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扩大区域共享,让学生可以在行业之外投入工作。积极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协调利用各种资源,确保基地建设,让制度保障始终贯穿于宣传教育之中,引导建立标准化的劳动教育基地,支持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扩大学生的收入。通过劳动教育凝聚社会综合实力,培养时代新人。
3.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型实践要以引领机制为保障
劳动教育的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劳动教育贯穿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渗透到学习、研究、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高校可以在把握学生的成长特性及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模块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计划,逐渐形成标准化的教育制度。入学之初,高校就应该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可以实行各类劳动实践活动,逐步渗透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为明确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出积极的推动作用。关注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紧密结合,通过学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劳动补贴、技能竞争,鼓励学生进行身体、精神上的“投资”,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深入劳动前沿,培养学生承受和适应困难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丰富社会经验,深刻理解“劳动与水平无关,职业与水平无关”、“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生活”等原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未来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创新型实践离不开多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制度、资金和人才三方面的支持,能够形成有效的引领机制,成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型实践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劳动教育的制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制度为导向保障创新型实践的有序开展。在进行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保证校方、教师和学生层面都愿意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型实践的开展,共同引导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并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建议为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型实践设置专项资金,保障实践工作的进行和推广。除此之外,科学的考核机制也是重要的引领机制,需要以正确的理念指导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型实践,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可尝试将学分认定纳入劳动教育,考核机制应结合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等方式,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相互补充和影响,共同引领大学生全方位发展,养成优秀的人格和品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为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对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型实践的考核绝不是单纯以工作量为标准,学生的工作态度、创新思维等,都应被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成为引领机制中的重要内容,进而保障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型实践的有序开展。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以学校为主来构建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系统和机制,推进劳动教育,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具体来说,构建学生劳动教育的系统和机制集中于建设和改善现有课程系统和评价系统。通过必要的劳动教育或其他相关的教育培训,大学时代的低年级学生应注重培养劳动的概念知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专业服务和社会实践,高年级学生应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和勤奋的劳动品质;毕业班学生可以将上述内容组合练习,在积累专业经验的基础上锻炼自身的奉献精神和奋斗品质。当然,高校也可以用评价系统来对学生学习期间的劳动行为进行评估,其中包括学生参加劳动的次数、劳动态度、劳动表现的情况,评估结果可以作为评优和评奖的重要参考。“劳动者”是最光荣的名字,其内涵深远,指的是一切通过劳动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公民。恩格斯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今天。“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五一劳动奖章”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的最高荣誉,也是很多人辛苦奋斗一生的追求。通过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创新型实践和探索,让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切实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实践的艰辛,对于其形成正确的创业就业观,以及在走向社会以后开展工作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型实践要以完善的条件为支撑,以科学的评价机制为保障,这些还需要我们进行持续的探索。
作者:张文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