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劳动教育与学生社区管理融合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新把劳动教育放到了重要地位。对于高校而言,做好劳动教育“最后一公里”关键在学生社区,以宿舍为单位的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目前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开展劳动教育的全新空间。该文从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着手,寻找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下功夫”的实践路径,旨在提升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成效。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社区;寝室
1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及“广泛开展劳动教育”,肯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而劳动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开展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躺平”“佛系”心态,面对劳动,学生“不想干”“不愿干”“不会干”,出现了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的现象。学生社区是当代“宅”文化下高校学生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可弥补理论教学场所的实践功能,能促进教师、学生、社区员工教育力量的联动[2]。在学生社区内大力弘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观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2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2.1劳动教育不系统
目前,学生社区管理主要由学工、后勤、学生多方参与,而社区劳动通常以“任务型”“通知型”的体力劳动为主,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各学校专职社区辅导员配比不足,社区辅导员一般由学院辅导员兼任,而学院辅导员平时忙于学校、学院的事务性工作,仅凭每月几次的查寝、值班,很难深入宿舍开展细致的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工与后勤之间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的情况,学生仅由学工考核管理,而卫生保洁是外包给第三方物业公司的,受学历、学识、年龄、工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保洁人员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等基本服务,难以向学生普及劳动知识和开展劳动教育。
2.2劳动认知不完善
当前,高校社区劳动教育普遍存在“走形式”“走过场”“重拍照”“重宣传”等现象。很多学生将劳动和体力劳动画等号,将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打扫卫生、做好清洁工作。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认知,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劳动课程培训,无法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任课教师,部分劳动课程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将劳动知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此外,社会上存在极个别人“重智轻劳”“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现象,给学生未成熟的劳动价值观带来了消极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劳动观念淡化、劳动习惯弱化、劳动能力退化,学生中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网络贷款等现象也因此而屡见不鲜。
2.3劳动方式不多样
劳动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性劳动,也可以是学习性劳动。学习性劳动不是指智力活动的劳动化,而是强调现实的劳动操作,它可以培养理性思维、培育美感、塑造心智。发明一种器具,绘制一幅作品,制作一段视频等,都是通过劳动去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学生社区目前主要通过开展宿舍卫生检查、宿舍美化评比等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劳动教育活动缺乏创新,很难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这种重视“劳动”、忽视“教育”的做法,无法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3“三个下功夫”实践路径
3.1整合教育资源,在构建体系、全员劳动教育上下功夫
3.1.1构建全员网格化体系,提升劳动教育渗透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第三方外包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教师要强化劳动素质,用自身实际行动和踏实肯干的品质,为学生做好示范。另一方面,高校要在传统由楼栋长、层长、宿舍长组成的学生自我管理服务队伍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构建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共同劳动的新格局[3],实施“纵横交错、权责明确、层层履职、责任到人”的网格化劳动机制,扩大劳动教育覆盖面。此外,高校要引导学生做好日常生活劳动,在学生社区内划分劳动卫生包干区,设立劳动督导员、卫生检查员、垃圾分类指导员等劳动教育实践岗位。同时,高校还要强化学生劳动管理与反馈机制,以少数带动多数,让劳动教育有抓手、有监督、有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3.1.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劳动教育传播力。每个学院、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高校要鼓励各学院、各专业在学生社区内营造特色鲜明的劳动宣传氛围。学生可结合自身专业,自主设计劳动文化墙,举办劳动作品展。各学院、各专业可利用社区橱窗、楼宇走廊、文化广场、宣传栏、大屏幕等渠道,对先进劳动典型、文明宿舍、劳动标兵进行广泛宣传,以学生身边的榜样引领其加强劳动。3.1.3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劳动教育影响力。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好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社区劳动基地、社区电子浏览室等单位的线下资源,定期开展理论教育和研讨。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手段,主动占据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比如建立“网上劳动学习社”,让学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和个体素质差异的限制,自由学习劳动知识、锻炼劳动技能。
3.2坚持以生为本,在增强劳动意识、完善劳动制度上下功夫
3.2.1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劳动意识有实效。劳动教育应该是走心、走实的。高校可结合勤工俭学、校园环境建设、学生管理、社会实践,依托社区学生自治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开设相关劳动教育体验营、训练营,建立节粮教育试验田、节约型校园示范体验中心、垃圾分类示范体验教育区、公寓楼协同党建服务区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3.2.2完善课程设置,让课程育人有实效高校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同等对待,为学生社区劳动教育设置必修学分,并将其与第二课堂、思政课综合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相衔接。高校可在学生社区举办“劳动教育大讲坛”,邀请专业技能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实践意义的劳动技能,从而将劳动教育嵌入学生社区,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感受到劳动之美。在学生的实际劳动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与热情,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让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我,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目的。3.2.3健全规章制度,让劳动成果有实效。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在网格化的基础上,将学生社团、志愿服务队伍、勤工俭学专项队伍、特色班团队伍、党团学生队伍等纳入劳动教育队伍,扩大劳动教育覆盖面。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劳动教育规章制度,如编制“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手册”,建立社区劳动行为规范、社区劳动监督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学生劳动的范围、效果进行规范指导;可通过指纹打卡、劳动签到的方式约束学生行为,使学生认识并重视劳动;可采用教师、同伴、服务对象、第三方等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同时对先进劳动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号召更多学生参与劳动。
3.3创新劳动方式,在激发活力、劳动体验上下功夫
3.3.1因事而化,感知劳动艰辛。高校可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请大国工匠、省市劳模等进校宣讲,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非遗手艺人、传承人,走近身边的劳动者与家乡的劳动模范。此外,高校还要创新活动形式,可在学生社区开展“社区微视频”“劳动短视频”比赛,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他人的劳动过程,用镜头记录和感知劳动的不易与艰辛,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还可举办“劳动体验周”活动,邀请学生代表深入学校基层工作岗位,如草坪维护与植物修剪师、食堂清洁员、宿舍管理员等,让学生实地体验劳动者的光荣和奉献,真实感受劳动的魅力。同时,高校还要充分挖掘劳动元素,将专业教育、国家大势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在社区开展“社区环境调研”“身边食品调研”等调研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劳动中收获。3.3.2因时而进,唱响劳动教育主旋律。劳力劳心,知行合一。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实践课堂,将劳动教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相结合,在学生社区组建“红色文化实践队”,讲述红色故事,开展红色调研,演绎红色经典,还要鼓励学生用劳动的双手为公寓党员活动室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空间。另一方面,高校要将劳动教育和技能提升相结合,在学生社区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如插花、雕塑等,以实实在在的劳动技能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劳动、热爱劳动。此外,高校还可将劳动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相结合,将劳模事迹与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学习生涯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劳动创造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发展能力。高校要将树德、增智、强技、育美贯穿劳动教育始终,唱响劳动教育主旋律,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3.3.3因势而新,劳动教育“云”开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探索劳动教育的新形式,比如可通过设计开发“劳动技能大课堂”线上微课程,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劳动和劳动评价也可以在线上进行,高校要引导学生开展“云”劳动,通过“云”记录、“云”交流、“云”展示等途径,让学生在宿舍也能体验劳动之苦,感悟劳动之美。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学生社区劳动教育不系统和学生劳动认知不完善与劳动方式不多样等问题,高校可通过“三个下功夫”的实施路径,在潜移默化中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邓慧君.“三全育人”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困境及实践路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1(5):124-125.
[3]曾国航.浅谈大学生公寓楼党支部建设[J].公关世界,2020(4):109-110.
作者:程杰 单位: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