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村振兴下农村老年教育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振兴下农村老年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乡村振兴下农村老年教育思考

三明市位于福建山区,被誉为“中国绿都•最氧三明”“林深水美人长寿”。至2019年末,三明市60周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70.38%,足见农村老龄人口规模之大。由于社会、经济、教育等诸多历史因素,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农村的主要群体,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模式与现实发生冲突,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振兴。对于留守在农村且承担重担的老年人,素质的整体提升是重要着力点。实践证明,农村老年教育在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文化素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是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一、三明市农村老年教育现状

第一,政策配套支持。三明市相继出台了《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老年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三明市2018—2020年健康老龄化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发展老年教育”“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加强老年健康教育”等列为发展重点,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第二,体系基本构建。2020年福建省的《大数据视角下福建省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三明地区老年教育网络初步形成,现有老年大学13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71所、村(居)老年教学点614个;老年学校和教学点专兼职教师914人、志愿者5726人;参加学习者达66361人次。三明电大系统已构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开设多门教学班,丰富乡村老人文化生活。

二、农村老年教育突出问题及剖析

第一,农村老年教育意识相对淡薄。老年教育作为非正规和非学历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具有强制性,显得更不被重视。在调研走访时,有的被访者表示“没有听过老年教育”“不懂哪里可以接受老年教育”,甚至有被访者觉得“如果政府要补助我学习,还不如增加我的新农保和新农合”。从社会层面看,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营造普及乡村老年教育的社会氛围;从家庭层面看,年轻人对老人教育认识不到位,多数农村年轻人认为父母年事已高,只要在家享天伦之乐即可,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再学习,更没有意识到老年教育对老人提升生活品质及乡村实现振兴的重要作用;从个人层面看,老年人自身对教育的意识欠缺,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主要责任是帮忙照顾孙辈,加之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担心学习跟不上会被人笑话。第二,教育产品供需不够匹配。相比城市老年教育的形式多样、体系完整、内容新颖、规模大,农村老年教育供给则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求。一是特殊人群被边缘化。三明市域方言众多,有些老年人只能听懂当地语言,如尤溪县有些乡村老人只能听懂尤溪话,对于普通话听不懂。另外,一些居住偏远自然村的老人,由于交通不便,无法真正及时接受教育。二是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多样化需要。在调研中,部分接受过教育的老人提出,农村老年教育通常都只是在一个固定场所进行简单的宣传手册讲解,老年教育工作者将教育看成“任务”而非“事业”,达不到休闲交流、培养兴趣的目的,无法坚持学习。三是教育形式不能满足需要。当前的农村老年教育活动,传统课堂授课、讲座占主流,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运用较少,教学组织形式无法达到多样化。四是师资不足缺乏管理,乡村老年教育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以兼职教师为主,他们虽有热情但未经培训,专业水平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第三,基层重视程度差距明显。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老年教育从体系建设、经费支持、制度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要求。但在落实工作上,基层更多将精力放在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上,没有把老年教育的经费、人员配置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农村老年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认识[1]。目前,全市尚有约三分之一的乡镇和40%左右的村子未建立老年学校和教学点。由此可见,推进老年教育全覆盖任重道远。第四,管理保障机制仍需完善。老年教育涉及教育、老干、民政、文化等多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在资源建设、信息和平台共享等方面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这种多头管理现象导致老年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权责不清、业务上互相扯皮等问题。经费投入和各项保障不足,虽然党委政府制定了相关实施意见,但在经费落实上受地方财力限制,经费拨付并不能足额或在时限内完全落实。

三、推进农村老年教育的对策

第一,在舆论宣传上发力,营造浓厚氛围。首先,要强化全社会共促共为意识。通过持续开展“9·28终身教育活动日”“全民阅读月”“重阳节”“三八妇女节”等重要节点,开展全民终身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对典型经验、案例、做法和成效进行宣传,不断提高老年教育的知晓率,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入心入脑。其次,用文艺熏陶提高老年人参与度和教育影响力。对接乡村需求,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半台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流动舞台车下乡巡演、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非遗展演展示、文化赶圩等活动为载体,推动文艺惠民活动常态化。再次,组建老年红歌会、广场舞社、太极拳队等团队,定期开展棋牌赛、合唱比赛等文艺汇报演出活动,激发老年人自主参与意识。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快乐,从而把学习当作提升个人素养与生活品质的手段,通过个人的发展助推家庭、乡村、社会的整体优化,助力学习型社会创建。第二,在课程建设上发力,满足实效需求。农村老年教育在内容上要多点开花,有所突破,就要懂得“引进来”,汲取智库力量。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围绕“三农”这一核心,开发适合农村老年教育的课程资源,满足农村老年人多样化、实用化学习需求。比如,在教学实践中将农业生产、农业技术、乡村治理、生态保护、家庭理财、乡村旅游等与农村老年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融入课程中,加大学习兴趣,增强农村老年人参与教育的持续性。要懂得“走出去”,推行开放式教学,多带老年人见识和感受乡村外的先进理念,激发老人对新知识的渴望,提升老人对事物的认识,增强老年人对外界变化的适应力、社会参与和生活掌控能力,使其更好地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中。要懂得“沉下去”,坚持需求导向,因材施教强化教育力度。比如针对低龄老人,选择与农业技术和数字技能培训相关的教育内容,依托互联网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提高老年农民收入,提升受教育者获得感;针对空巢老人,开展既能学知识又能发展兴趣的教育内容;针对居家带孙的老人,选择隔代教育、育儿健康相关内容,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吸引到学习的队伍中,提升其解决困境增进幸福的能力。第三,在体系建设上发力,统筹协同发展。国家已经从战略高度对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提出目标和要求。各级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应对老年教育主动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把农村受教育老年人群年龄降至50周岁,把老年教育办成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民生事业。一要加快推进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实现老年教育在农村区域全覆盖,构建农村老年教育组织架构,完善机构制度与人员配置,并对老年教育工作加强督导评估。二要鼓励和支持培育终身教育服务主体,注重引导社会福利设施、职业场所和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参与以及配合终身教育活动[2],有效整合乡村教育文化资源,发挥中小学校、文技站、农家书屋、文明实践站(所)、宗族祠堂、敬老院等现有资源的作用,建设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家风家训展示馆等文化设施。三要建立“城乡老年教育联盟”,鼓励发达地区的老年教育机构在农村建立分校或办学点,有针对性地面向农村老年教育选送教师、免费开放学习资源,为农村老年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第四,在机制保障上发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加强自我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村民自约社会规范在农村老年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成立“议事小组”,形成居民自我管理的新格局,助力乡村治理。另一方面要强化师资培养机制。鉴于韩国对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采取从业资格考试,实行准入机制的做法,市政府可委托本地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教育专业,培育师资力量,并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与素养培训,注重从乡村教师、返乡大中专学生、驻村干部、非遗传承人等各方面优秀人才中发展一批老年教育志愿者,培养一批“留得住”的乡村老年教育骨干队伍。此外,要注重建立激励机制,每年遴选一批具有特色品牌的示范学校、教学点及学习团队,给予一定的经费奖补,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农村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志华,郑绍红.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的基本问题及发展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8(9):113-117.

[2]周建娥,翁仙平.乡村老人教育初探[J].新农村,2017(10):50-51.

作者:卢美凤 单位:三明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