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枢神经系统在临床医学课程中的整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的开设可以弥补学科为中心授课的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该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体现各自的特点。同时,课程的开设也会遇到教材适用性,学生的适应性及评价体系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的。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整合
一、《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整合课程的实施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部分是由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组成,虽然各学科自身连贯性较好,但是学科之间的联系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把各课程之间的相关部分有效融合到一起。并且,这些课程授课时间间隔较大,这样就造成了基础与临床,正常与异常或是正常与疾病之间的分离,十分不利于学生整体医学观的培养。而《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这门课则是从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发生开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中枢神经系统从正常功能到功能异常,从相关的病理变化到相应药物的作用及机制。这门课涵盖了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多个学科,各学科知识之间有交叉、联系和渗透。该课程开课之前,学科授课教师先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及征求各任课教师对该课程涉及的相关内容的建议,组织编写教学大纲,同时对各学科之间交叉的内容(主要是解剖学和生理学部分)进行了分工,确保讲述时不重复,不累赘,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同时,参与整合课程的教师还利用休息时间积极走出去,参加各个医学高校的整合课程培训班,吸取其他院校的经验教训,力求使我们的整合课程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依托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第一次理论课上,我们就邀请临床医生加入,以神经系统的临床常见病例引导学生进入神经系统的学习中,使临床和基础在早期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听课兴趣。另外,在课程学习中插入神经系统病案讨论的部分,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最后总结发言,形成结论。既提高了学生查询资料的能力,培养了科研思维,又达到了加强同学间互助协作的目的。生理实验课的设计也是先由教师提出实验的目的,然后由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完整、统一的实验报告。另外,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在讲授过程中,我们适当地加大了学生自学的内容,课堂上着重和学生一起学习重点、难点内容,而对于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部分,则让学生通过求索学堂网络课程进行自学。这部分内容以课后作业或者提问和学生讲述的形式进行考核。
2.课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以病案分析和课后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完成相关资料的查询。作为教师,在不断完善网络课程的前提下,我们通过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实时互动等使网络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课外沟通的桥梁,达到使学生强化所学内容的目的。
3.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兴趣的培养。在这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发动学生自由组合,选取本小组感兴趣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该疾病发生的分子基础,蛋白表达变化,临床、病理表现,治疗方法等各方面相关资料,形成文献综述,最终选取其中的一到两点,以文献汇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科学研究的进展,使学生提前接触科研,为以后进行科学实验打下基础,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4.导师制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全程培养过程中,我们按照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实行导师制。各个学生分别有基础和临床两种导师,基础导师着重负责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及科研小组的组织,不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设计,查阅文献及文献综述的能力。临床导师则主要指导学生的临床课程、轮转实习,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人文关怀意识。
三、课程评价
对这门课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推进全程评价系统。学期末对该课程的考核,卷面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加大,提升能力性评价的比重,最终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推进全程评价系统。形成性评价,比以往力度加大了许多,主要由病案讨论、自测题、考勤及实验报告成绩组成。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闭卷),考试题型至少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及病案讨论五种类型。试卷分析采用教育测量学方法进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调整过程中提供更多的信息参考资料。
四、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我校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整合教材作为授课教材,由于各个学校的自身特点不同,这本教材并不是完全适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系统整合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精简,提炼。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开设的基础医学导轮中已经讲述过,但是,在后面的各系统讲述中又重复提及。如何真正做到从形式上的简单拼凑到内容上的有效融合,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过程,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2.进行整合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我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一旦从以教师为主体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会难以适应,在课堂上不能积极踊跃参与讨论,跟不上课程的节奏;这部分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则表现出缺乏独立思考,难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实施。
3.对整合课程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评价?以往的课程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也就是以试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这种情况终究只是一种近期的效果评价,而对于整合课程来说,由于打破了传统的课程分科,因此,其分数很难与各科的成绩进行比较。而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对教学参与情况、对临床问题的解决情况以及以后对工作的胜任情况的评价。因此,目前来说并没有一套完全行之有效的、可以借鉴的方法对整合课程进行评价。如何完善我们的形成性评价,这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例如考核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综合性题库的构建,如何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评价模式,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综上所述,医学整合课程的开设,并不是简单地将各学科中相关系统章节进行简单的整合,而是形成一门结构性好,条理性好,关联性强的新课程。该课程的建立,注重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推动了教师医学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但是,整合课程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共同迎接挑战。
作者:马岚 汤桂成 郭静 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 葛洲坝集团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