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67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其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依次为学业负担、前途和择业以及医患关系。从人本主义角度提出,应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缓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医患观。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
一、资料与方法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承载着社会、家庭和自我的较高期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生群体的一部分,随着“医教协同”政策贯彻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增多[1]。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级、2015级、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167人)的一般情况、对自身心理压力情况的认知、由心理压力引起的情绪改变、躯体反应以及影响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2]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硕士一年级(2016级)63人,占37.7%;硕士二年级(2015级)52人,占31.1%;硕士三年级(2014级)52人,占31.1%;从性别角度来看,其中男生70人,占41.9%;女生97人,占58.1%。来源方面,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来自于省、市、县,116人,占69.1%,其余来自于乡村,51人,占30.9%;以是否为独生子女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调查对象为独生子女119人,占71.3%,非独生子女48人,占28.7%。
(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对自身心理压力情况的总体认知。总体情况,认为“自身心理压力不大”的人数为35人,占20.9%;认为“存在一定心理压力”的人数为67人,占40.1%;认为“心理压力比较大”的人数为38人,占22.8%,认为“心理压力非常大”的人数为27人,占16.2%。对调查对象按照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等因素进行分层,研究其对研究对象自身心理压力总体认知程度无影响。结果显示,性别(χ2=4.676)、生源地(χ2=5.01)等因素对北京大学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身心理压力总体认知程度无影响(P>0.1);是否为独生子女(χ2=13.19)、年级(χ2=79.49)等因素对北京大学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身心理压力总体认知程度有影响(P<0.005)
(三)近两周内因心理压力而产生的情绪改变和躯体反应。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存在一定的因心理压力引起的躯体症状,其中仅有13.9%的研究生从未发生过“早晨起床感觉累”,而有13.5%的调查对象“每天因焦虑引起失眠”。调查对象存在一定的因心理压力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其中,仅有21.8%的调查对象从未感到过“情绪低落”;而有12.8%的调查对象每天都感到“非常生气”。
(四)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应对方法。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来源前五位依次是:“学业负担”,占77.3%;“前途及就业”,占68.7%;“临床医疗环境、医患关系”,占62.2%;“学习成绩”,占56.7%;“人际交往”,占36.9%。调查对象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中前三位依次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占63.2%;“向家人、同学或朋友倾诉”,占61.8%;“自己分析遇到了什么问题,并采取措施来解决”,占54.7%。而只有10.3%、9.8%和7.7%的调查对象会选择向导师、辅导员以及专业心理咨询人士寻求帮助。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79.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两项影响因素有统计学关联(P<0.05)。这与独生子女通常深受家人宠爱,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对学业过程中产生的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有关[3];同时,根据《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年7月修订版)的相关要求,临床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结束时,须通过国家临床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二年级结束时,须通过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暨转博考试;在“医教协同”政策背景下,三年级结束前,须通过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因此,处于不同培养阶段的调查对象产生的对自身心理压力认知的情况也存在差异。调查对象近两周内由心理压力引起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反应和躯体不适,体现在有78.2%和60.4%的调查对象感觉到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和“情绪紧张”;81.3%的调查对象有不同程度的“早晨起床感觉累”。说明心理压力已经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调查对象心理压力来源的调查结果中,“学业负担”(占77.3%)和“学习成绩”(占56.7%)是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这说明取得优异成绩,顺利完成学业是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求学的主要目的,具有较稳定的专业思想,而由此产生的压力即为其心理压力的首要来源。此外,对不同年级的研究生都有可以量化的国家、北京市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层面的终末考核指标,并与研究生毕业、获取学位或继续深造挂钩,这充分体现出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业水平始终是评价学习效果、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从制度层面充分引导研究生努力求学以实现培养目标。此外,“前途及择业”(占68.7%),也成为调查对象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很多大型综合医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趋于饱和,留京指标减少、事业编制限额等因素都从客观上使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4]。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疗环境、医患关系”(占62.2%)也成为调查对象心理压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这说明当前层出不穷的伤医事件、医患间的不信任等严峻的医疗环境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直接造成其在临床轮转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言行存在一定顾虑,担心引起医患矛盾。不仅使其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压力,而且影响在临床工作中与患者的沟通以及临床操作的顺利完成。
四、结论与对策
(一)通过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职业观。在“医教协同”政策大环境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三年的有限时间内既要完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又要完成以培养科学能力为主导的学历课程,确实存在比较繁重的学业负担[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则很难激发内在动力,勇于面对学业的压力与挑战。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帮助研究生树立敬畏生命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以人为本”的职业观。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由党、团、学组织有序安排他们来到社区中、乡村中,通过组织义诊、入户调查、社区健康教育等活动,引导其对弱势群体、对社会、对医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5]。从而激发其作为医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激发攻克学业、医学事业难题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能。
(二)建立针对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特点的心理压力疏解机制。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3%、9.8%和7.7%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面对心理压力的过程中会选择向导师、辅导员以及专业心理咨询人士寻求帮助。这说明在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文关怀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导师都应为研究生提供帮助。然而,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二级学科层面进行轮转,在导师所在科室轮转的时间通常只有几个月,繁忙的临床工作使其无法经常和导师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医学院校以及医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定期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同时督促研究生导师务必履行导师职责,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此外,针对由于心理压力产生心理健康障碍的学生,应安排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干预措施。
(三)引导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目前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包含按照一定比例择优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以及进入大型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工作。但是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医疗机构对人才的需求量趋于饱和,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日趋提升等压力[6]。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过程中,要以客观、准确的自身定位为出发点,提升以个人综合素质为主的就业竞争力,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将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长远规划和个人职业生涯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四)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确保医疗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住院医师的角色进入临床工作环境的初始阶段由于缺乏临床工作经验,临床操作技能不熟练,导致不能自信地与患者进行沟通,进而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因此在临床轮转的培养过程中,应通过名家讲堂、经验分享、角色扮演等方式树立人性化服务和换位思考理念[7-8],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进而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作者:徐邁 王建六 姜冠潮 曲琳 周涛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