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儿科外治法的施治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科外治法的施治特点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儿科外治法的施治特点

[摘要]主要论述壮医儿科外治法施治特点。壮医儿科外治法主要包括针刺疗法(治疗小儿泄泻、疳积、遗尿、惊风)、放血疗法(治疗小儿惊风、麻疹)、药线点灸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因伤食引起的泄泻)、滚蛋疗法(治疗小儿伤风感冒、风寒咳嗽、关节疼痛)、鼻饮疗法(治疗瘴毒、中暑)、药浴疗法(治疗小儿感冒、泄泻、惊风、盗汗、麻疹、水痘)、刮痧疗法(治疗小儿高热、消化不良、厌食)、敷贴疗法(治疗小儿喘嗽、腹痛、疳积)、经筋疗法(治疗五迟五软、脑瘫)及推拿疗法(治疗哮喘、遗尿),临床应用时,应结合患儿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外治法进行治疗。

[关键词]壮医;儿科外治法;施治特点

1针刺疗法

使用大号缝衣针、三棱针等作为针具,在龙路、火路的体表网结(穴位)进行挑刺,使皮肤微微出血,流出组织液,或挑出一些纤维物,达到疏通经隧瘀滞,条畅气机,调和阴阳,鼓舞正气,逐毒外出的治疗效果[1]。针刺疗法对于治疗小儿泄泻、疳积、遗尿、惊风等均有显著疗效。如治疗小儿慢惊风时,可取患儿大椎、脊柱两侧、行间、足三里进行轻挑、浅挑的针刺手法,将针刺处消毒后,采用三棱针针刺,并微量放血,有较好疗效。术后注意消毒伤口,并叮嘱患儿及其家属注意防止伤口感染。

2放血疗法

针刺患儿穴位,使该穴位出血,或运用挤压、拔罐等方法放血,以祛除毒邪而畅通“三道两路”,使气血复归平衡,天、地、人三气归于同步。因小儿正处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不可大量放血,故在放血时应注意出血量。放血疗法对于治疗小儿惊风、小儿麻疹具有显著疗效。如治疗痄腮时,取耳尖穴;或少商穴、关冲穴、商阳穴;或少商穴、合谷穴;角孙穴;少商穴、少泽穴、大敦穴、合谷穴、关元穴进行放血。以上5组穴位,每次选取1组,采用轻挑、浅挑法,使其出血,并局部挤压放血3~5滴。术后患儿应避风寒,注意保暖,忌剧烈运动。

3药线点灸法

将以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苎麻线一端点燃,使之形成圆柱状的炭火星,将其迅速灼灸在小儿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1]。药线点灸对于治疗小儿厌食症[2]、儿童因伤食引起的泄泻有显著疗效,且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治疗时,应采用轻手法快速扣压,令珠火接触穴位即灭,并且严格掌握火候,切忌烧伤皮肤。术后应告知患儿家属,防止小儿抓挠以引起感染。药线点灸法对于治疗小儿感冒、咳喘、疳积、惊风、遗尿、五迟五软、百日咳、痄腮均有显著疗效。如治疗小儿发热时,可选壮医穴位中的太阳穴、山前门穴、背顶穴、鹰嘴环12穴,及手背二环2、4穴和臂上穴进行点灸,第一天点灸2次,间隔15~30min。之后每天点灸1次,中病即止。治疗过程中,嘱家属注意给患儿保暖,及时擦汗,多饮水。

4滚蛋疗法

滚蛋疗法是壮医的特色疗法,该法通过刺激“龙路”“火路”的体表经络,疏经隧之滞,鼓舞正气,使气血平衡,天、地、人三气复归同步,正气恢复,则疾病痊愈[1]。滚蛋疗法分为热法和冷法。热法是利用煮热的鸡蛋,在患儿的额头、四肢等处反复滚转来进行治疗的方法,每天行2次,多用于小儿伤风感冒、风寒咳嗽、关节疼痛等疾病[3]。冷法是利用生鸡蛋滚治疾病的方法,每天数次,每次10~20min,每只鸡蛋可连续使用3d,多用于治疗各种无名肿毒,如眼睛忽然红肿、皮肤肿胀、红硬发热等。滚蛋疗法对于治疗小儿发热具有显著疗效。临床在治疗小儿高热时,取去壳熟鸡蛋2个,用路路通、艾叶各20g加水煎煮,煮沸15min后取出鸡蛋1个,在患儿额部、两侧太阳穴、后颈、背部两侧、前胸、肘窝、腘窝、脐部等处各滚动十多次,蛋凉后更换,两蛋轮流滚治,直至微微汗出为止,疗效显著。使用热法时,应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应用冷法秒时,应将蛋用冷水冲洗干净。

5鼻饮疗法

鼻饮疗法属于现代医学鼻腔给药的范畴,类似于嗅鼻法、熏鼻法等治疗方式,是在壮族地区流传的一种洗鼻及雾化吸入药物以防病的方法,即煎取相应的草药液令患儿吸入洗鼻,或蒸煮草药化为气雾,令患儿吸入,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壮族人民在繁衍和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防御瘴毒和防暑降温的方法,即在鼻饮药液中加入山姜汁,对瘴毒和中毒有防治的特效。现代研究表明,鼻饮疗法治疗瘴毒和中暑具有物理降温和鼻腔黏膜给药的科学性,可用于鼻咽部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4]。鼻饮疗法对小儿常见鼻病、喉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均有一定疗效。

6药浴疗法

药浴疗法即将壮药煎煮至沸腾后,取药液熏蒸皮肤患处,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再用药液淋洗、浸泡患处或全身,让局部皮肤受热,使微小血管扩张,达到疏通“三道两路”、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解毒消肿、除湿止痛、扶正祛邪等功效。由于小儿皮肤娇嫩,不能耐受过热药水,使用时应控制温度。同时也不宜过冷,以免药液蒸气走散,有效成分散失过快。若温度降低过快,应加盖纱布[5]。药浴对于治疗小儿感冒、泄泻、惊风、高热、盗汗、麻疹、水痘、黄疸等疾病均有显著疗效。如治疗“勒爷发得”(小儿高热)时,用香茅100g,柚子叶、黄皮果叶、三叉苦叶、青蒿、红龙船花叶、五月艾各50g,煎水先熏后洗;或用路边菊、土薄荷、银花藤各30g,水煎洗,均可获得显著疗效。

7刮痧疗法

壮医刮痧疗法是通过刮拭病变相应的穴道及肌肤,刺激体表经络,使腠理开泄,将滞于经络、腧穴以及相应脏腑的邪气从皮毛透达于外而发表散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宣通透泄、疏通谷道、舒筋活络、调整气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痧症、中暑、外感及谷道肠胃疾病[5]。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小儿高热、泄泻、消化不良、厌食等疾病。如治疗小儿疳积时,取长强穴至大椎穴处进行刮治,疗效显著。婴幼儿皮肤稚嫩,使用此法治疗时,可改用间接刮痧疗法,于刮疗处放置一块大小适宜的干净布条,在布条上刮划,可防止皮肤受损。

8敷贴疗法

壮医敷贴疗法是将壮药提取物或生药细末与各种不同辅料一起制成膏糊状制剂,并敷贴于皮肤、孔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原理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皮肤病灶处,通过穴位使药性经皮毛腠理而由表及里,循火路传到龙路再达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补虚祛毒,从而发挥疗效[5]。敷贴疗法对于治疗小儿喘嗽、腹痛、泄泻、疳积、吐乳等病有显著疗效。治疗小儿腹痛时,用丁香、肉桂粉适量,调水成膏状敷于脐部,每次2h,每天1次;或用肉桂、苍术各3g,黄连、吴茱萸、木香各2g,研末混匀,加米醋适量调成膏状,贴敷脐部,2h换药1次,每天2次,均可获得良好疗效。

9经筋疗法

壮医经筋疗法是在壮医理论指导下,以经筋学说为依据,运用壮医理筋手法、固灶刺筋法、循筋拔罐法等综合治疗手段,从局部对机体进行整体调理,以畅通“三道两路”、疏经通络、解痉止痛、调和气血,恢复机体内外平衡,实现天、地、人三气同步,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3]。壮医经筋疗法是根据经筋结灶的结聚特点,将理筋、针刺、拔罐与辅助疗法相结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消灶疗法。治疗时,当以患儿的承受能力为度,严防粗暴行术,以免造成折伤。经筋疗法对于治疗五迟五软、小儿脑瘫等有显著疗效。如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时,对足三阴、足三阳经筋进行线性手法疏通。对其结硬性的节段性筋结点,以局部固灶行针的刺治方法施治;对腹缓筋脐外的筋结病灶,运用边查灶边消灶的舒筋方法施治;对髀区、股筋区及腰筋区的筋结,先用理筋手法施治,再用固灶行针法刺治。对可行拔罐的腰腿部位,施以拔火罐治疗,辅以外洗、热熨等疗法,均可达到满意疗效。

10推拿疗法

壮医推拿疗法是在患者皮肤、肌肉上按摩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开达郁遏、活血散瘀、强筋壮骨等作用。推拿可清除脱落上皮,改善皮肤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肤腺的分泌,消除肌肉疲劳,提高肌力,促进淋巴循环和水肿吸收。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要特别注意手法轻柔渗透、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推拿疗法对于治疗小儿哮喘、泄泻、遗尿、百日咳等病均有显著疗效。如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之上肢瘫痪时,患儿取坐位,选取大椎、肩井、肩髃、曲池、阳池穴,采用法往返5min,手法轻柔;再用拿法施于上肢内外侧;后用擦法于脊柱往返5~10min。若下肢瘫痪,则取平卧位,采用法自腰部向下至患侧下肢前后侧;再用拿法自患肢外侧至跟腱,疗效显著。

11结语

综上所述,外治疗法作为壮医治疗的一种主要方法,在儿科临床中运用十分广泛,且具有显著疗效,是壮医治疗小儿急慢性疾病及小儿危重疾病的主要方法。但临床上应用壮医外治法时,应结合患儿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外治法进行治疗。外治疗法解决了小儿喂药难、打针痛的问题,易被家长和患儿接受。因此,挖掘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外治疗法,总结临床丰富经验,掌握适合小儿的特殊治疗方法,让壮医疗法在儿科临床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我们每个壮医儿科医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唐农,林辰.壮医特色疗法[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5,25,76,240.

[2]郭钦源.药线点灸疗法在小儿厌食症临床治疗中应用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186-188.

[3]张凤斌.巴马瑶乡的滚蛋疗法[J].医学文选,1991(4):84-85.

[4]李洪波,陈敏.壮族民间鼻饮疗法的理论基础探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4):1-2.

作者:韦杏 黄笑枫 邹敏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