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临床医学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及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培育医学生临床科研潜质。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04-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学位论文和学术情况,探讨该模式下八年制科研培养的优点和不足,为八年制医学教育提供教学经验。
[关键词]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我国的精英式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1]。这样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临床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适应如今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然而八年制医学生学制短、临床实践时间相对较长、科研训练时间短;科研能力培养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2],从而导致八年制科研能力普遍弱于传统“5+3+3”型博士的问题,其优势在医疗服务体系中难以体现[3]。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八年制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高等医学教育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我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为八年制医学教育提供经验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04级至2010级已毕业的八年制医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资料分析方法。以毕业论文盲审通过率为指标,比较不同年级八年制学生毕业论文盲审的情况。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的篇数、发表的时间和影响因子为指标,比较不同年级八年制学生的情况。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
二、结果
(一)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毕业论文盲审结果。从2007级开始,我校八年制医学生学位论文开始外送盲审。2007级、2008级、2009级和2010级单次盲审通过率分别是78.72%、91.30%、78.72%和88.68%,整体趋势稳定,略有上升,但并无统计学差异(χ2=4.717,P=0.194)。
(二)八年制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术统计。将八年制学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及论文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分析(见图1)。自2004级至2010级,我校八年制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其论文的影响因子也呈上升趋势。我校八年制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时间均在第五学年及以后,以第七学年最多(见图2)。
三、讨论
随着八年制医学专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全国已有18所高等院校陆续招收八年制医学生,但是如何培养及评价八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各院校均处在探索实践阶段,尚无统一的培养评价体系,多种培养模式并存,在科研训练时长、课程设置、导师设置以及科研毕业要求方面均存在差异[3-5]。我校自2004年创办临床医学八年制以来,一直贯行全程科研训练,分阶段培养模式,总时长为1.5-2年,无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但要求通过毕业论文盲审。学位论文不仅是学位授予的主要依据,也是研究生对某一学科领域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成果的直接体现[6]。目前并没有一套公认的符合八年制培养特色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我院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到八年制的特点,在学位论文盲审时和专业型博士有所区分,学位论文盲审通过率较为稳定,略有上升,但这一结果并不代表其科研培养真正达到博士水平。尽管发表学术论文不是我校八年制学生的毕业要求,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仍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但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八年制学生,以第一作者的情况暂不具有普遍性,说明这种重视属于个别现象。进一步分析,我校八年制医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时间均在临床医学阶段,仅一位学生于第五学年(临床医学阶段)发表一篇基础科研论文,说明早期基础科研阶段产出较难。我校现有的科研分阶段培养模式,可达到八年全程科研的目的,八年制学生还未进入临床科研阶段也能接受科研思维及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进入临床科研阶段后可迅速进入角色,加快科研产出速度。但同时也存在科研培养划分明显、基础科研与临床科研衔接不紧密的问题,科研训练总学时尤其是临床科研阶段的科研时间并未增加,导致最终难以形成产出。科研能力的培养受到个人素质和学校培养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非智力因素方面和导师的培养是最关键的两个因素[7]。外界普遍认为八年制学生智商高、思维活跃、基础扎实,但这些特质并不是影响科研能力培养的最主要因素。目前的培养模式普遍忽视了对学生科研兴趣、主观能动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现有模式下八年制的科研毕业要求相对较低,大多数学校无发表学术论文要求[5],出现部分八年制学生及导师对其科研培养不重视的情况。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导致八年制学生毕业后难以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社会竞争力不足。改进课程设置、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强化导师管理制度,提高主观能动性,有助于目前八年制科研潜质的培养。总体来说,现有培养模式下八年制医学生毕业后难以发挥其科研潜质。2018年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2.0(教高函〔2018〕4号)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培育医学生临床科研潜质,培养医学未来领军人才,说明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潜质培养愈发受重视,各高校理应积极探索、优化现有培养模式,加强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素养的培养,提升综合能力,才能在未来更好的应对国际医学竞争。
[参考文献]
[1]王德炳.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究总体报告[J].医学教育,2005(6):1-4.
[2]聂麦茜,蒋欣,吴蔓莉.毕业论文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45.
[3]邹丽琴,黄建军,黄继东,等.试析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出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1-2.
[4]金晶,马超,高小惠.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8):1-2.
[5]毕晓艳,李亚平,范学工.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训练与临床实践技能培训调查———以14所医学院校调查情况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24(6):836-838.
[6]李一峰,李念念,叶韧,等.不同培养类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结果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9):696-700.
[7]季俊杰.优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13-18.
作者:张蜀靖 丁卉 胡豫 张进祥 亓来华 舒晓刚 杨光耀 彭妙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