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临床医学汉语授课医学术语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临床医学汉语授课医学术语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临床医学汉语授课医学术语教学

[摘要]医学本科留学生培养是我国留学生教育的重要部分,主要形式分专业课英语授课和专业课汉语授课两种。该文作者通过对国内数十所医科院校的调研,根据本校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针对留学生所做的调查发现,汉语授课临床医学本科留学生的学习难点主要集中在汉语医学术语的学习方面。该文通过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力求利用汉语的特点,充分调动留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医学专业术语。

[关键词]临床医学留学生;专业课汉语授课医学术语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深化,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其中医学留学生中,学历生的人数占比不断上升。目前国内高校医学留学生学历教育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专业课英语授课这类入学对象主要针对英语为母语或英语水平高的留学生,对汉语水平无入学要求。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这部分,教育部主要委托45所MBBS高校招收MBBS学生,制定了临床医学专业53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初步形成了统一规范的MBBS教学大纲。国内医学院校把“通过HSK3/4级”作为硬性条件,严格要求留学生在通过HSK3/4级后方可进入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和颁发毕业证书。

(二)专业课汉语授课国内接收留学生进行临床医学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一共有53所,其培养标准主要参照各校临床医学专业中国学生的培养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院校在留学生申请就读临床医学专业时,明确规定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必须达到以下要求:必须是以汉语作为学习语言完成中等教育的外国学生,或者已获得达到进入医学学习标准的HSK4级或5级成绩。多年来,这两种教育类别均培养出大量优秀的留学生。由于笔者所在院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留学生教育为汉语授课,即通过一年的预科学习之后,直接与中国大一新生开始同班学习,因此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旨在提高汉语授课留学生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医学本科留学生汉语授课的难点—与英语授课对比

(一)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晚于语言学习在中国的医学本科生在学习医学英语课程的同时,留学生也相应地学习医学汉语课程。英语授课留学生先上医学专业课,然后学习医学汉语,接触汉语医学术语,为临床实习做准备;而汉语授课留学生先学习汉语,然后学习医学汉语,接触医学术语,再系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英语授课留学生学习顺序:汉语授课留学生学习顺序:通过对比可以看到,英语授课留学生接触汉语医学术语时,已经将英语作为媒介理解了医学术语,构建起了医学专业知识体系,这样,再到学习汉语医学术语的时候仅需做一次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即可;但汉语授课留学生面对汉语医学术语时,仅仅修完预科基础课程,并没有接受过相关医学基础教育,却要迅速理解和记忆庞杂且晦涩的生词,为接下来的医学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媒介语汉语是一门外语,且“汉字难学”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留学生普遍认为汉字在专业课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承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语种,这是因为,学习汉语的过程除了对语言的学习以外,还需要额外掌握其书写系统—汉字,留学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和学习汉字这套文字系统,这在其他外语的学习中是为数不多的。因此“汉语难”的很大一部分可以说是“汉字难”。绝大部分的留学生认为汉字“难认”“难写”“难记”,尤其是在接触专业课学习之后,留学生发现自己每学习一个新的医学术语,都需要在练习本上抄写很多遍才能勉强记住这个术语,而且遗忘率相当之高,很多留学生甚至求助自己的汉语老师,希望能开设“化学汉字”“解剖汉字”等辅导课。总之,医学术语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术语的“形”“音”“意”三个方面都有较好的掌握,其中,掌握“形”和“音”需要依托学生的汉字能力,而掌握“意”需要依托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所以,对汉语授课医学留学生来说,医学术语之难,主要难在他们的汉字基础没有中国学生具备的汉语母语优势,且对于医学专业知识,也没有英语授课留学生接触得早。

三、汉语学习医学的优势

(一)留学生语言基础扎实医学专业课汉语授课留学生的汉语基础扎实,主要表现在进入临床实习后,能无障碍沟通。我们发现,许多院校在遇到留学生实习语言障碍这个问题时,往往提倡的解决办法是努力提高师资力量,提升教师英语水平。在学生英语水平较为整齐的前提下,这固然是省事高效的好办法,但是,学生的医学汉语交际能力一直得不到锻炼,一旦进入医院,学生面对的交际环境是复杂的,即便带教老师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学生遇到的患者也是几乎完全不懂英语的人,难以顺利完成交际任务。所以无论是英语授课还是汉语授课,汉语与医学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日常基本生活交际的需要,还要满足临床见实,实习中与医生、病人交流的需要。要想获得宝贵的临床经验,学生一定不能回避和患者之间的汉语交流。国家规定的HSK学习内容主要为通用汉语,而临床实习使用的汉语为专门用途汉语,两者存在很大差距。对留学生来说,用英语学习医学专业,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但到了后期的临床实习阶段,留学生们需要用到汉语和医生及病人进行交际时,才发现“力不从心”,大大影响了临床教学和实习的质量。而对用汉语学习医学专业课的留学生来说,汉语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和工具,直接决定着医学专业学习的效果。提高医学留学生的基础汉语和医学汉语水平,也是培养出高质量来华医学留学生的重要保证。

(二)学习起点相对公平对于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来说,用汉语学习医学才是相对公平的。我校同大多数招收医学留学生的院校一样,生源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母语主要有俄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老挝语、克里奥尔语等,来自英语国家的学生少之又少,仅有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津巴布韦等少数几个国家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之一。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大多数留学生为非英语母语,故来华留学生英语能力参差不齐、基础普遍薄弱成为客观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过多使用英语,英语基础相对落后的留学生难免会感觉自己跟不上教学进度或不受重视,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一些较为敏感的留学生甚至会以为老师没有对各国学生一视同仁。因此,我们的留学生专业课教学如果能以汉语为主要的教学语言,让留学生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能有效消除留学生的自卑感和畏难情绪。

(三)汉语医学术语可迁移性强与英语相比,基础汉语和专业汉语之间语言难度差异较小,汉语学习方法可以直接迁移到医学专业术语的学习中。可见,汉语的医学术语词根往往来源于现代汉语日常用语词根,而英语医学术语词根大多数来自与现代英语截然不同的古希腊语、古拉丁语词根,简言之,会说英语的人仍需要通过专门学习才能掌握英语医学术语,但会说汉语的人相比较而言能更轻易地掌握汉语医学术语。正因为基础汉语学习与专业汉语学习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难度跨越,我们有理由认为,只要打好了通用汉语基础,留学生是可以用学习汉语生词的方法去理解记忆医学术语的,即用留学生已知的汉字和部件去推测术语的字面意思,大大减轻留学生的记忆负担。

(四)教学过程中体现文化渗透汉语和汉字文化一脉相承,而英语医学术语需要额外掌握拉丁语希腊语词根及背后的古希腊罗马文化[1]。留学生即使不是学习中医学,其在中国本土学习医学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也需要依靠语言和文化来体现。因此我们认为,用汉语学习医学更能弘扬中国语言文化价值观。

四、面向留学生的汉语医学术语授课方法

(一)加强汉字字理教学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2],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数量占到汉字总数的90%以上。一方面,根据形符推测字义。例如汉字形符“月”,本义为“肉”,后形变为“月”,多与身体部位有关的汉字很大程度上都包含“月”,如“脑”“脸”“脖”“肩”“膈”“膜”“胳”“膊”“肚”“肠”“脏”“肝”“肺”“胰”“腔”“腺”“胃”“股”“腿”“脚”“膝”“肌”“脂”“肤”等等。在初级汉语教材中,学生会首先接触“脚”“肚”“肥”“胖”等日常词汇,这时候需要教师加以总结和扩展,再到学习医学术语的时候,教师还需要专门指出这些典型表意部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另一方面,根据声符推测字音。在术语“地西泮”中,“地”与“西”都是熟字,而“泮(pàn)”完全是用来音译diazepam中“pam”这个音节的汉字,与原字字义无关。虽然这个汉字对于水平在HSK4~5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是个生字,但是“半”这个声符对于留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初级阶段学生就了解了字音和字义,而且在学习“胖”这个词的时候,“半”也是作为形声字声符出现的。这样,pàng与pàn声母和声调都相同,bàn与pàn韵母和声调都相同,在现代汉语发音里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用这个方式记忆,会使留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这说明,只要我们能引导留学生意识到已知汉字部件的复现,那么学生在识别和记忆医学术语时,便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利用已有知识,不断迁移的动态学习过程。

(二)适当引入构词法教学医学术语词汇具有层级性[3]。以语素“囊”为例,术语“毛囊”“胆囊”“阴囊”“囊肿”皆以此为词根。在留学生学习“毛囊”一词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联想到HSK4级词汇里学到的“毛”,以及医学汉语课程前期学过的“胆囊”“阴囊”等词汇,将“毛”由之前理解的动物身上的“皮毛”或“羽毛”、人体的“体毛”引申为人体表面全部的“毛发”,再将语素“囊”提炼出来,告知其本义为“装物品的口袋”,医学术语中的语素“囊”采用的是其比喻义,最后,再将“毛”与“囊”两个语素按照“状语+中心语”的格式复合成“毛囊”一词即可。

(三)重视术语的教学的文化渗透词汇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医学术语也不例外[4]。汉语医学术语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例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术语中的“甲”“乙”“丙”是表示区别意义的语素,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天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计序符号,但是假如没有专门对留学生作这样的知识普及,他们只会囫囵吞枣地机械记忆,我们应当从留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在初级汉语学习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属相相关知识,知道了十二种动物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告诉学生,“甲乙丙丁”(天干)和属相(地支)是配合在一起用来纪年的汉字,这样学生便对汉语医学术语有了感性认识,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五、结语综上,我们发现,临床医学汉语授课项目最大的难点在于汉语向专业术语之间的过渡阶段,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便可以事半功倍,在教学效果上甚至可以超过英语授课项目。我们应当着重在汉语构词法、汉字字理方面加强教学,并重视其包含的文化。因此,汉语不仅仅是学习医学的前提和途径,更是必不可少的助力。

参考文献

[1]江凤霞,孙岩.词素构词理论中的构词规律在医学英语术语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30(02):56-57.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8.

[3]王昊,苏新宁,朱惠.中文医学专业术语的层次结构生成研究[J].情报学报,2014,33(06):594-604.

[4]李曦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研究[J].山西青年,2017(04):76-77.

作者:陆昕昳 单位:海军军医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