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临床医学专业诊断与改进研究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专业建设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而专业诊断与改进则是保证专业建设质量的主要手段。文章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论述了专业诊断与改进的应用性属性,创建了临床医学专业诊断与改进模型,并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找出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诊断结果提出专业建设思路,为高职院校自主开展专业诊断与改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临床医学专业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740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4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一半多。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超过千万,占比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全部在校生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占到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出台了许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水平既能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建设水平,也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和标志。而专业的自我体检———专业诊断与改进[1](以下简称“专业诊改”)则是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2]。《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支持对用人单位影响力大的行业组织开展专业层面的教学诊改试点……”[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4]。本文拟对专业诊改的属性、路径与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专业诊改进行实证研究。
1专业诊改的属性与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对该问题的认知经历了不断思考和论证的过程。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应用性、高技能性、技术性等属性[5-7]。袁广林[8]总结了当前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几种观点,认为应用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专业诊改是由职业院校自发进行的以专业为评估客体开展的内部评估,是职业院校对具体承担教学任务的各专业进行的“自我体检”。通过专业诊改,职业院校及各专业可科学确定专业建设目标,科学调整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方案,科学制定专业标准,督查专业建设进程,监控落实人才培养过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校企合作,培育专业特色,持续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9]。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本质属性,以专业为评估客体的专业诊改自然必须以“应用性”为逻辑起点。因此,顶层设计专业诊改体系、开展专业诊改时须围绕“应用性”展开,确保专业诊改工作中职业院校的主体性和行业企业的主导性。为此,需把握三个关键环节:①组建一支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专家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诊改团队。②“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技能人才,其行业准入标准或人才标准是什么”,这个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参数需由行业决定。③设计专业诊改指标体系时,应由行业确定“人才标准”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职业院校以此为逻辑起点或立足点,将其解读为人才培养的“面”———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关要素集合,即“如何培养人,需要专业具备些什么条件”,这个由专业来落实。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决定了“以培养产业适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快速发展的属性,因此,专业诊改体系设计需以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导向。本研究团队设计了由专业目标体系、专业标准体系、建设实施体系、专业诊改体系四个诊断要素及涵盖各专业要素的17个诊断点构成的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以发展性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专业诊改指标体系
2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诊改实践
2.1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确立
经过调整,教育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有专业700多个。除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要求、实训条件、考核方式等各个专业不同之外,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亦差异很大,有些甚至大相径庭。单就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而言,各专业不尽相同。有的专业《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设置了“准入类”资格,从而以该种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如学前教育专业、护理专业等;有的专业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水平评价类”考试通过率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会计专业等;但许多专业缺乏对应的“准入类”或“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考试,各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标准。近年来,国家逐步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2019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人社部发〔2019〕90号)要求,“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020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关于做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有关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20〕80号)提出,将逐步取消“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中“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动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职业资格目录”[10]。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变得更加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1年即可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通过者即可获得卫健委颁发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该资格属“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准入类资格”。因此,举办(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诸多高职高专院校,几乎都以该专业毕业生首次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金标准。我院亦是如此,教学改革和专业诊改工作均以如何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为核心来开展。
2.2我院临床医学专业诊改实践
2.2.1临床医学专业诊改思路我院在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诊改时主要通过两个环节落实应用性。(1)组建包括教学管理专家、地区医院的临床医疗专家、校内专任教师在内的临床医学专业诊改团队,确保专业诊改中职业院校的主体性和行业的主导性。聘请专家对该团队进行相关培训,详细解读各诊断点及影响因素的内涵。诊改团队对各诊断点涉及的专业要素的内涵和参数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形成临床医学专业的标准体系,与专业现状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之处,作为下一步专业建设的方向。(2)以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知识点为核心教学内容,参考《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的内容。
2.2.2我院临床医学专业诊断结果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诊改指标体系》,对临床医学专业各诊断点进行参数配置后,专业诊改团队对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形成了如下诊断结果。(1)专业目标体系:专业建设目标能匹配健康中国背景下富美漳州战略对乡镇、社区卫生技术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规划与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专项规划相匹配,专业建设方案中建设任务分解合理、进度可行,有良好的可行性。但是专业建设规划缺乏持续性,专业特色目标不明确,难以形成专业特色。(2)专业标准体系:人才培养定位准确,以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才为培养定位,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相吻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可行,能有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基本吻合。实纲及实习要求设计合理,学生正常完成实习教学后能掌握《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及《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要求的职业技能。实习基地设置合理,能有效支撑实习教学。师资标准(含对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要求)设计合理,有助于教师较好地承担现有教学任务。校内实训条件要求和实训项目要求设计合理,能够支撑实训教学。但课程标准尚需进一步修订,因为《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是以各个器官系统的病种进行编制的,而现行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进行设置的,现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考试大纲的吻合度需再调整,重新修订课程标准。(3)建设实施体系:教学运行规范合理,按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环节和安排、《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课程和内容组织教学。见习教学安排基本合理,对学生感性认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一定作用。各实习单位能按照实纲要求安排带教老师、安排实习轮转、落实实习教学项目、落实出科考试,实习效果好。兼职教师承担的课时总量及人均课时数较为合理,对校内教师是个有效而合理的补充。但校内专任教师开展临床实践较少、培训进修力度欠缺,科研能力不强;针对兼职教师开展的教学培训不够,需加强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自主建设的课程资源较少,无法支撑高端的教学建设项目,如专业资源库项目、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等。毕业考试环节水分较多,实际价值有限。专业带头人只有一位校内专任教师,缺乏行业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过程中得到的行业建议不够。(4)专业改进体系:对专业建设现状较为清楚,对专业在全省、全国同类院校同专业中的定位较为清晰。但未形成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未形成常态化专业诊改机制,未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专业诊改团队,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实时掌握专业现状。
2.2.3以诊断结果为依据的临床医学专业改革方向经过临床医学专业诊改团队的自我体检,找出了专业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方向。有些小问题,短时间内能得到有效解决;有些问题需持续改进。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诊断结果,以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核心目标,确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十四五”建设规划的重点改革方向。(1)落实“以行业标准引领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未进行大调整的情况下,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进行修订。修订原则以《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准,将考试大纲中以器官系统为脉络的各病种考点有机整合到现行课程中。与此同时,对课程考试大纲进行修订,尽量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相吻合。同时,启动专业核心课程题库的建设,为模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打下基础。(2)实施“床边教学”改革。为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现实践教学梯次配置,临床医学专业与地区几家医院达成合作协议,进行“1+1+1”的院校分段、床边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试点班第2年在医院,由医院负责教学及管理工作,利用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开展“床边教学,边看边学”。第3年实习仍由医院承担,追踪分析试点班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3)以“模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替代毕业考试”。为了改变毕业考试流于形式的状况,帮助毕业生提前适应1年后就要参加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医学专业对毕业考试进行了改革,以全真模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OSCE实践技能考+理论笔试)替代毕业考试,帮助毕业生提前熟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4)校院共建教学资源。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资源较少、教学支撑力度不够等情况,今后的专业建设拟校院合作,大力开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其他项目建设和社会服务奠定基础。(5)打造“红十字急救文化”特色。学院为福建省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五措八径”红十字文化育人体系已有一定积淀。作为专业服务社会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有漳州市红十字急救技能培训基地,AHA急救技能培训基地也已获授权,“急救知识进万家”活动已持续开展两年。为了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持续开展专业服务社会,临床医学专业拟以应急救护培训“六进”为抓手,以“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为文化导向,打造“红十字急救文化”特色并以之服务社会。
3结语
专业诊改是一个∞字形螺旋上升过程,需要周而复始地实施“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以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诊改中,专业要素的关键参数是螺旋提升、不断提高的,通过诊断所能发现的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也是不同的。临床医学专业进行本轮诊改后,将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实施建设,建设过程中实时监控专业现状。预计下一轮专业诊改为3年后,将以毕业生首次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核心指标,校院共同实施专业诊改。
作者:付达华 熊典虹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