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及现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及现今我国“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专硕培养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缩短了培养周期,培养整体水平提升,但同时存在着培养机制不完善,双重身份定位模糊,师生交流不深入,招录专业参差不齐,时间安排难以同步等问题,制约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此,本文也提出对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展望。
【关键词】医教协同;临床医学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模式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从试点实验到全国推广,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经过高等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创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路径,将毕业后医学教育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整合,是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革新,对提升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为了顺应国家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改变临床医学人才只注重培养科研能力而无法胜任临床工作的困境,我国在医学方面最早对研究生培养方向进行划分起于1986年,颁布了《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试行办法》,将医学博士研究生区分为以科研能力培养和以专业能力培养两种类型[1-2]。随后,我国颁布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明确了我国开展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高校、实施办法[3]。2009年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发[2009]6),启动调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结构,开始招收全日制专硕[4-5]。至此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制度完善的阶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为了进一步改善专硕培养过程中呈现的一些弊端,一些省市、高校开始探索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将专硕和住培二者并轨培养,并开始了试点工作。2009年南京医科大学最早开始构建“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6],2010年上海市启动改革试点工作[7-8]。2013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关于批准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教研[2013]2),正式批准64所高等院校开展“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改革,从国家层面上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合二为一、并轨培养[9]。“医教协同”里程碑的重要文件是我国于2014年颁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该意见指出,自2015年起,将各高校招收的专硕纳入住培体系并轨培养,此类学员不需要参加规培录取考试,其临床实践按照国家住培标准培养[10],从而界定了专硕具有研究生与规培生“双重身份”,实现了“临床医师准入制度与专业学位授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的“三结合”[11],专硕在毕业的时候将取得四种证书:硕士研究生学位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住培合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12]。
二、“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专硕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专硕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明确,旨在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侧重培养学生临床能力。
2.理论知识方面:在理论课程学习方面,为契合住培不能脱离临床的特点,利用研究生开学前的暑假进行集中授课,同时利用晚间授课和网络课程学习的方式分散式授课,课程学习内容也根据住培标准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授课方式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向课堂讲授结合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转变,肯定科室小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理论水平提升的积极作用[13-14]。
3.临床技能方面:在临床实践方面,在“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实施以前,专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和科研,对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没有强制性的要求[23]。在“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学生必须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在临床轮转33个月,同时结合临床技能中心实训、标准化病人现场模拟等方式,提升专硕的临床技能。专硕在培训期间必须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规培基地组织的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阶段水平测试等考试,才能参加国家组织的住培结业考核[15]。
4.科研能力方面:在科研和学位论文方面,该模式实施以前,导师会让专硕进实验室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实验课题,给学生布置学术文章发表任务,并且因为没有对专硕提出具体的毕业论文要求,常常把专硕的毕业论文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定同等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的重心向科研倾斜,忽视了临床能力的提升。“医教协同”模式下,专硕的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位论文应贴近临床工作,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总结临床工作经验为主,为发现临床问题、解决临床问题提供帮助。学位论文可为文献综述或病例分析报告[13]。
三、“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优点
1.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质量保障有力:“医教协同”背景下,专硕以培养临床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改变了改革前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混同"培养的局面,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区别。新模式下,通过延长临床轮转时间、增加考核等方式使临床能力训练得到有力保障;另外,通过三年的时间取得四种证书,提高了专硕的就业优势,扩宽了职业发展前景,为专硕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6]。
2.缩短培养周期,有效利用培训资源:并轨培养后,学生只需三年的时间即可取得四证,明显缩短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周期[17]。住培基地和专硕临床教学基地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培训空间、培训设备等培训资源均可共享,特别是很多临床医生既是规范化培训的带教教师,也是专硕的授课教师[16]。“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不仅能整合培训空间、培训设备等培训资源等“硬件”,还有效整合了培训师资等“软件”,不仅节省医学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还节省了培训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提高了培训投入产出比[17]。
3.整体水平提升,专业学位认同提高:“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学生必须在临床轮转培训33个月,还要定期进入临床技能中心进行技能培训,在每一个培训周期都有相应的考核来检验临床能力的培训成效,使专硕的临床技能得到较好的提升。较长的轮转周期,医患沟通能力也得到较好的锻炼。在临床轮转前集中授课充实专业理论知识,临床轮转后也通过科室小讲课、专家讲座等方式巩固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得到加深。另外,经过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和培训基地定期的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学术会议等方式也提升了专硕的科研能力和素养。“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实施后,专硕在提升学历的同时进行住培,培养周期明显缩短,经济待遇又有保障,四证也增加了就业优势和扩宽了职业前景,这一系列的优势增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吸引力,提高了社会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认同感[17-18]。
四、“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专硕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机制还不完善,考评体系尚未建立:“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还不满五年,迄今为止只有两届毕业生,很多培养机制在推广过程中尚处于完善阶段,例如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导师遴选机制[12]。另外,还未有一套国家统一、标准、科学的考评机制对“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专硕培养质量进行考评反馈[19]。
2.双重身份定位模糊,科研能力培养受制:“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专硕符合住院医师的培养条件,需要完成33个月的临床轮转,注重临床实践工作的应用,着重培养自己的临床技能;作为研究生,需要修完一定的理论课程,满足学位学分要求,还要培养自己的临床科研能力,完成学位毕业论文要求[20]。但是目前的专硕对自己的定位主要是住院医师,在研究生期间主要是完成临床轮转,培养自己的临床能力,对自己的研究生身份定位模糊,忽略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擅于运用科研思维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新问题,并用科学研究解决问题[21]。
3.师生交流不够深入,“群育”机制落实不够:专硕的导师除要肩负繁重的临床工作,还要承担科研工作、科室管理工作,专硕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等原因,都给师生交流带来困难,未能对学生临床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及时予以指导[16]。为了解决师生交流不到位的问题,很多高校不仅设置导师团对学生实行“群育”,医院在科室还为学生配备临床带教教师,协助补充导师的指导,但因为很多带教教师资历尚浅,对专业学位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难以保证“群育”机制落实[22]。
4.招录专业参差不齐,协同培养难度较大:规培的招录专业主要是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与医院的科室设置基本匹配,但专硕的招生专业目录是三级学科[23],部分专硕的招生专业在招生单位没有相对应的培训基地,也没有国家统一制定的专业规范化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考核标准。另外,部分专硕招生单位因为见习、实习、规培、进修的人数过多,挤压了专硕的资源。因为没有和专业相对应的规培基地或者是规培基地容量不足,很多研究生只能“挂靠”其他单位协同培养,学生来回奔波不同地方,导师和招生单位、规培单位管理难度增加,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22]。
5.时间安排难以同步,经济待遇差别悬殊:我国在“医教协同”模式的探索中,时间安排具有冲突。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提出,临床医学学生都需要经过住培培训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这是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24]。为了保证规培的临床轮转时间,住培结业考核时间和考核结果出来的时间明显晚于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学位的授予时间,这样医教脱节的时间设置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流程[22]。社会统招的规培学员有中央财政的专项经费支持,但是专硕不在专项经费之列,研究生主要依靠高校的奖助体系和医院的补贴,并且还要缴纳学费,在临床工作中承担的工作和社会统招学员一样,但是却并没有同工同酬,势必会挫伤研究生的工作积极性[22,25-26]。
五、对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展望
我国通过不断借鉴国外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总目标,深入探索契合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的新路径,使专硕培养进入一种新模式-“医教协同”培养模式[12],这是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划时代的改革举措[22]。但是因为“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实施时间短、各培养单位实际情况不一样、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等原因,专硕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医教协同背景下,相关部门和人员要齐心协力完善“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全力保障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作者:秦安琪 邱永强 陈素凤 乔旭界 郑瑞军 张新平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