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推进路径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推进路径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推进路径探究

[摘要]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对于延伸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落实培根铸魂使命等诸多方面具有重大且长远的促进作用。文章阐释了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立足点,提炼了爱国情、求知心、大局观、荣辱感等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元素,并通过案例研讨、翻转课堂、情景教学等方式推进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最后从现实表现和社会反馈两大维度对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立德树人;临床医学;课程思政;高校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需以德为先,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课堂教育更是教育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路径,通过课程融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1]。高校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学习和深造后多会投身社会实践,以自身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发展自我。而品德则是其中的标尺和指南针。只有以德为先,才有可能让所学的专业知识学有所用,用在正途,既不为眼前短暂利益迷惑,也不畏挑战与困难。因此,树人必先立德,立德必为树人[2]。同时,高校学生在心智发育上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感已基本成型。此时更需要强根固本,进一步引导高校学生进行品德塑造,根植家国情怀与思政理念。高校学生花在专业课学习上的时间较多,专业课程在高校课程中占比较大,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学生中示范影响力较强。由此,通过课程思政推进高校人才培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必要性。文章以高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例,探讨了立德树人理念在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推进中的具体举措。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立足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中要求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主阵地,更需要融入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一方面,临床医学的修业年限长。不同于其他专业本科教学多为四年制,临床医学的专业修读年限一般为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虽然只有三年学制,但还需进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等,而需要更深入系统地掌握临床医学,在某一领域内有所造诣和建树,更是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深造[3]。因此,临床医学的学生接受理论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时间更长,临床医学可以说是一门“大器晚成”的学科,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可以真正应用。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临床医学的高校学生容易与其他不同专业的伙伴产生比较,当自己还在学校苦读修学,其他专业的伙伴却已可以迈进社会工作挣钱,如果理想信念不足、品德情操不高,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怀才不遇的自卑感与自负感,因此,在临床医学的高校教育中,亟待推进课程思政作为定心丸和指南针,帮助临床医学高校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高尚品德。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品德情操。首先,临床医学专业相比于其他专业更注重实践。临床的内涵即是在观摩实践中不断掌握应用前沿动向,而在应用实践中,临床医学面对的都是最高级的生命体———人类,换言之,临床医学的学习和操作关乎人类生命,患者将生命托付给医生,临床医学的学生更需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而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在课堂基础理论学习的大学阶段就开始不断浸润启迪,融入在课程思政中[4]。其次,临床医学常常见证生命最脆弱的时刻,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坚持从业初心。临床医学研究者和工作者作为奋斗在生命一线的人,经常会面对人性的考验。患者或因为金钱,或因为不想拖累家人,或因为讳疾忌医等等原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而不得不面临生死的抉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行医济世路上的起步者,更应该在高校阶段就通过系统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打好思想基础,对可能面对的人性善恶做好较全面的了解和思想准备,从而坚持一视同仁、医者仁心的初心。由此,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都决定了思政育人的必要性与现实性,更决定了通过课程思政推进落实育人任务的落脚点。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元素提炼

临床医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要基于立德树人推进临床医学的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基于临床医学的理论特点与实践应用提炼典型的思政元素。

(一)爱国情

临床医学中立德树人情怀的根基和灵魂是爱国情。这也是决定临床医学温度与高度的根本,是区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和国外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经济体制下临床医学专业的本质与核心,是维系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士凝聚力的纽带[5]。临床医学的专业教学中常需要观摩实践,而且有的特殊病例并不一定可以在就近的地区接触,还有的病例研究时间宝贵,一旦延误时间可能会错过窗口期而产生变异。因此,临床医学的专业学习和难题攻克常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包括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赶往别的地区研习、通宵达旦学习等情况均有可能发生。在面对以上困难时,需要榜样树立和思政力量推动,以爱国情怀为依托,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临床医学的课程思政中,可通过钟南山院士等典型树立榜样,提炼爱国情怀元素,将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具象化。钟南山院士已八十多高龄,仍然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第一时间赶往疫区,并马不停蹄地投入抗疫战斗中。钟南山院士已经取得了临床医学界高度的认可,按常规也已经到了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但仍然会不辞辛苦冲到一线,可见驱动他的肯定不是浮名与金钱,也不是功成名就受人追捧的快意,而是拳拳爱国之心、赤子之情。以国家民族健康为己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临床医学上最容易得到体现,其中钟南山院士等楷模正适合渗透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中,在讲解特殊病例时穿插榜样故事,激发爱国情怀,点燃报国斗志。

(二)求知心

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还应包括对学生求知心的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之所以修业年限长,除了专业内容丰富、体系庞杂的原因外,还与医学知识更新快、影响力大的专业特点有关[6]。一方面,医学知识更新快,需要不断学习求知才能保证临床实践的效率与效果。以2020年疫情为例,虽然与非典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疫情的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来势也更加凶猛,没有可以直接迁移的救治方案。这时候就需要一线临床医护人员积极探索,不断求知。此时我国也涌现了一批抗疫英雄,他们通过积极的临床实验提出了一个个抗击病毒的可行方案,他们的求知和科研能力打败了不断变异的病毒。这种求知精神值得传承,疫情中的求知更是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极具时效性和典型性的鲜活案例。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医学知识的高深,普通群众对临床医学常有敬畏心,将临床医生置于较高的权威位置,常会像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或者医生求教健康知识,并以此为准则向周围的人传播。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普通群众最容易也最高频接触到的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由于专业特点自带的形象光环,对外的医学知识科普以及医学知识解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有不准确甚至误导的回答,其负面影响远大于普通群众的自行查询。由此,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中也应渗透相关理念,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本身应该对自己的专业本着“敬佑生命”的敬畏感,保持求知心,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解答传播医学知识,对于自己不确定的内容,要认真求证具体落实或坦诚空白,不应该信口开河。

(三)大局观

大局观也是基于立德树人的临床医学课程思政需要培养的重要维度。这和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密不可分。临床医学修业时间长、成果迸发晚,需要有大格局大视野才不容易被功利主义所迷惑,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到自身所投身的行业的意义。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面临两难的抉择[7]。首先,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抉择的困难。临床医学中,常面临器官移植配型不足、突发意外需要输血而血库不足等情况,还可能面临恶性事件中肇事者和受害者同时需要救治而资源不足等情况。其次,人才的紧缺性也导致了双趋冲突。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相对紧缺,尤其是有多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习研究经验的高精尖人才。这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都可能需要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到偏远地区作为相对高端的人才支援基层发光发热,还是留在一二线城市在更大的平台上学习锻炼,是许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断思考也终将面临的抉择。此外,发展的抉择也是临床医学生常面临的两难选择。我国临床医学事业在近年来虽然不断取得突破和发展,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和需要填补的理论与实践空白。且临床医学专业细分领域多,每个细分领域的深耕短则数载,长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面对不同的研究方向与课题,需要大局视野才能做好选择。对此,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即可通过柯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等经典两难选择的经典案例作为引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抉择水平与偏好,并对缺乏社会思考、大局观不足的选择重点关注,引导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站在大局视野中做好选择,要以对社会大局发展最有利为参考标准做好从医选择。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还决定了从事临床医学需要有无私奉献的大局观。当代社会医患关系问题较为突出,常有医患关系的负面新闻。且由于信息渠道的丰富与开放,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即使在校园内也能轻易获取相关事件大量的新闻信息。与其对医患关系讳莫如深,让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假象社会的恶意而惶惶猜测,不如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中即对相关现象展开讨论,传递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和妥善处理医患关系的艺术,积极传播医患关系中的正能量事件,避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片面偏执看法,促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树立全局观,即使有社会有小部分偏执的患者,但多数患者都是友好体贴的。

(四)荣辱感

荣辱感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修学从业的保护伞。基于立德树人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自然离不开荣辱感的贯彻[8]。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今后大部分的从业方向都是临床医生,在某种程度上把握着患者的生死,也大多将会直面人性的考验。有的患者为了求“保险”,会以红包或其他形式向临床医生输送利益。而这与临床医学的职业道德是相冲突的。教育者应该在课程思政中即渗透职业荣辱感,对患者一视同仁,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天职,以接受贿赂、私相授受为耻。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中,可通过受贿终毁前程的反面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引导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知荣辱、走正道。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的成就感与荣辱感应该来源于救死扶伤的价值实现,而非经济利润的大小。在课程思政中,可以时事为依托,通过生动的故事案例形式传输医者仁心的荣誉感。如临床医生给经济情况一般的患者开适用的价格偏低的药,而非追求业绩和收益鼓吹“进口药”“特效药”。又如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抵抗力,给年长且多并发症的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保守治疗方案。以上皆是临床医学专业荣辱感培养的生动案例,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可提炼的选材。

三、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爱国情、求知心、大局观和荣辱感等思政元素需要在临床医学的课程中贯彻实践,需要精雕方法、细推过程。

(一)案例研讨

可通过案例研讨的方法推进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9]。首先,选择时效性强的案例穿插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中。一方面,时效性强的案例更能引起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共鸣。无论是近期关注的疫情还是医患关系等案件,讨论时效性强的案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关注度与思考度,让学生客观认识临床医学所处的社会环境,研讨的时政案例都和自身密切相关,且在可预见的今后从医生涯中有较大可能遇到。另一方面,案例的时效性保障了案例的选取能够符合时代精神,这与思政教育中的时效性要求是一致的。不同的时代对临床医学的定位乃至对专业的期待和要求都有所不同,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临床医学的定位更多在于治病救人,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人群存在“亚健康”、心理困扰等情况增加,人们对临床医学还有治未病、保障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健康的期待。由此,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中,也应该因时制宜地融入时效性高的案例元素,促成学生养成求知心、大局观等品质;其次,需保障案例研讨的目标明确、内容深入。临床医学的课程思政以案例研讨为载体,但更需要明确研讨的目标,形成可见性的研讨成果。案例研讨目标的明确并非强求形成一致的研讨结论,而是对研讨结束后的思想要求达到新的高度。研讨中可能会有意见的分歧,更应鼓励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充分各抒己见,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人性问题,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此外,可通过丰富的形式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的参与感,促进言行一致。案例的研讨可通过与医学伦理专业课结合的形式开展,也可在每节专业理论课课前用小节式讨论。案例的选取还可通过课前调查等形式充分征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意见。由此,通过提升专业紧密性和学生参与感,充分调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课程教学改革中突破性的转变,提倡将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取向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10]。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程繁杂,专业学习难度较高,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推进课程思政,可以促进学生转换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较高的适用性和较明显的效果。首先,翻转课堂中可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主挖掘思政研讨主题或思政实践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由个人或团队提报思政研讨主题,并通过圆桌会议等形式进行自主研讨及展示。还可以通过志愿实践等形式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服务,体验临床工作中的职业精神;其次,翻转课堂中教师也应该提供有效的引导支持。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多是临床一线的专业医生和“双师型”教师,可在课程思政中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站在平等研讨的角度现身说法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供思政案例资源,或对接资源与平台提供思政实践机会等。

(三)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可推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落地,且情景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能让思政教育的落地更有效。一方面,可借助附属医院资源在真实情景推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落地。临床医学专业本身即是为临床从医作准备的学习阶段,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通过一线实践展开情景教学,让学生在理论实践过程中直面思政元素,提早产生深入的思考,并从临床医学现任从业者中找到身边的榜样参照,践行爱国情、求知心、大局观、荣辱感。另一方面,真实的情景教学对客观环境及资源匹配各方面的要求较高。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模拟情景是更高效、可覆盖面更广的课程思政手段。可通过角色扮演、文件筐处理等手段创设模拟情景,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体验思考医患关系和专业价值,进而推进课程思政的落实。

四、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评价及反思

课程思政影响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态度,而内在思想和态度的考察多通过间接的行为表现来体现。由此,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在评价落地中尚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尚需要进一步反思与完善。

(一)现实表现中的课程思政评价及反思

由于现实表现贯穿课程内外,且成熟个体的行为一般具有较高的内部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现实表现最容易观察课程思政落地效果。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效果可由课程内的表现积极性进行评价及反思。首先,推进课程思政后,最直接的表现应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堂纪律向好转变。在思政案例的激励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该意识到专业的神圣感与使命感,从而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风貌;其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的现实应用应表现为科研素养、学科竞赛等水平提升。通过渗透课程思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识到面对日新月异的医学知识学无止境,求知欲提升,学习倦怠感下降,应该在科研的创新性、积极性,学科竞赛参与性、主动性等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落地可与临床医学专业考核有机挂钩。课程思政作为渗透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与临床医学专业的伦理类课程本身即有较高的融合度。因此,在临床医学伦理类课程的考察中,可注重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如思政案例、时政案例等。同时,在伦理类课程考察中,也应注重挖掘爱国情、求知心、大局观、荣辱感等思政元素,并在评分标准的设置中适当考虑权重的倾斜。但通过现实表现体现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效果的持续性仍有待考察。在推进课程思政的短时间内,由于受思政案例研讨、情景教学等方式的激励,学生在短时间内会表现出较积极的态度,体现较高的思政觉悟。同时,在考查中为了获取优异的成绩,学生更是有可能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并作出拔高式的回答。因此,课程思政的效果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提升。在考察中,应更注重对实际行为的观察而非停留在纸面作答,同时课程思政应该结合时政持续推进、不断促进思政元素的内化而非寄望于一门课程、一个学期的一蹴而就。

(二)社会反馈中的课程思政评价及反思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思政最终应落地于社会反馈。一方面,可通过正向的社会反馈评价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推进效果。感谢信、锦旗、信件中对临床医学的实践感谢等均是体现课程思政正向效果的反馈。另一方面,可通过负面的社会反馈评价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推进效果。网络为课程思政负向反馈的收集提供了渠道。可关注校内临床医学留言板或论坛,了解社会及学生对课程思政落地效果的真实评价。兼听则明,通过辩证看待社会反馈,能够促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更“接地气”。综上所述,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积累和人格成长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基于立德树人在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中推进课程思政任重道远,需要结合时代精神不断提炼完善爱国情、求知心、大局观、荣辱感等思政元素,并通过案例研讨、翻转课堂、情境教学等丰富形式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高鑫 曹汝 潘敏 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