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心电图中P波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心电图第一个出现的波形称作p波,p波是最早出现的小圆盾波,p波反映心房去极化的电位变化,p波前半部代表有右心房激动,后半部代表左心房激动,p波的形态。窦性心律时,p波在1、2、v4-v6直立,avR导联倒置,正常时可以有轻微切迹,正常切迹的两个波峰间距小于0.03s,p波测量及正常值,p波振幅测量,p波起点,从基线上元测量至p波顶点,肢体导联小于0.25mV,胸前导联小于0.15mV,v1导联p波负性部分小于0.1mV,振幅与时间乘积的绝对值小于0.03,p波时间测量以十二导联最早出现的p波,至十二导联最晚结束的p波。如果采取十二导联同步描计,可以测量p波最宽的导联,测量时从p波起点的内缘至结束时的内缘,正常人p波正常时限为0.08~0.11s。
【关键词】心电图;应用;临床
1影响心电图中P波的因素
现有的临床文献研究成果显示,心电图检查结果中P波信号的一个生理学形成机制,是因心脏器官发生能量消耗行为,诱导心肌细胞膜结构的电位特征发生变化,继而在游离钙离子物质含量水平逐渐升高过程中,诱导钾离子通道完全打开。运动后心电图中P波的增高的生理学机制可能是窦房结中起博细胞的活动频率增高及细胞内外离子交换速度的增快。一般来说,胎儿时期的起博细胞最多,频率是最快的,该起博细胞的频率主要取决于新生儿的孕龄。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引起心电图中P增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右房压力的增大,当三尖瓣狭窄及肺动脉高压,房间隔缺损时,常出现心电图中P波的增高,这些症状单独出现或与其他症状同时出现时都将导致右心负荷增大。
2.1心电图中P波在健康人群身体疾病监控中的应用
心电图中P波对右心肥大、肺动脉高压,房间隔缺损,三尖瓣狭窄病变等多种临床疾病,能够发挥有效的诊断作用。心电图检查结果中的P波信号,是反映和揭示心房结构及窦房结生理状态的主要标志,对处于不良水平的肺心病预后结果具备较高水平的检出敏感性。研究表明,当右心及其远端组织(肺动脉及肺组织)出现一系列的改变后,导致其阻力增大,右心为了对抗该阻力,会适当的增大其运动负荷,导致上下腔静脉的压力随之增大,最终导致其右房压力的增大,使得心电图中P波的振幅增高。
2.2心电图中P波在健康人群肺功能状态监控中的应用
健康人群进行一次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脏的运动增大,心电图中的P波的振幅增高。一般来说,中等强度运动不会导致右房产生明显的压力变化。对运动负荷强度范围的精确化界定,是确认心房结构训练负荷承受范围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在实际承受的运动负荷强度超过人体心房组织结构所能承受负荷上限条件下,将导致心肌细胞通过改变自身的长度及加强离子交换的速度来应对运动负荷的增加,从而导致心电图中的P波的振幅增高。许多因素决定着运动后心电图中的P波的振幅增高的程度。在诸如马拉松和铁人三项等长距离竞技运动后心电图中的P波的振幅增高。
2.3心电图中的P波在左心房扩大中的应用
在临床中常规选取运用的诊断左房扩大患者的6项心电图参照标准之中,其最高水平的敏感性测定数值为82.00%,其最高水平的特异性测定数值为100.00%。在这一临床实践背景之下,如果选用P波信号面积指标作为诊断左房扩大患者的参考标准,其检查结果具备相似性,且阳性预测指标数值可达99.00%,在发生左房扩大病变可能性较高的二尖瓣狭窄患者群体之中,其心电图检查结果中的P波指标对患者的临床诊断确诊工作具备较高水平的参考价值。现有临床研究成果显示,心电图检查结果中P波信号的形态特征。与患者左心房内径参数之间具备强烈相关性,但临床分析中较少将P波信号的时限特征与电压参数进行相互联系,本次研究以P波指标的面积特征作为参考指标,测定P波信号面积特征与左心房内径尺寸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分析"二尖瓣狭窄患者左房室结构内径尺寸与心电图P波信号面积特征关系"过程中,本院针对50例二尖瓣狭窄患者的静息状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展开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结构的内径尺寸与P波信号的面积参数之间具备直接相关性,其在实际诊断工作过程中获取的结果准确性通常优于心电图标准。源于左房内径尺寸与P波信号的时限特征和P波信号的电压指标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我们在实际检验过程中提出P波面积指标,简化为1/2P波信号时限参数与电压参数的数学乘积,结果显示其与左心房内径参照的相关度测定值为0.739,较两者分别单独测定条件下的相关度有明显增高变化。临床上可借由计算P波信号的面积指标,大致推算出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左房内径尺寸参数。综上所述,这里要提醒读者,本文讨论的P波信号面积参照标准仅针对二尖瓣狭窄患者,其推广运用价值尚且留待验证。
参考文献
[1]宋炳红,潘国芬.心电图特征性P波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14):1675-1677.
作者:杨秀军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民族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