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共情能力现状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共情能力现状调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共情能力现状调查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8年10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保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22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匿名方式,在实习生进行集中培训学习的课间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员讲解调查目的、问卷填写指导语,问卷填写完毕由调查员当场收回,检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对缺项漏填的问卷当场返回补充填写。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2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调查工具

调查表内容包括三部分:①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级、政治面貌;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对共情能力的认知情况;③共情量表,选用安秀芹[2]等翻译编制的杰弗逊共情量表(theJeffersonscaleofempathy,JSE),共20个条目,包括观点采择(10个条目)、情感诊疗(7个条目)、换位思考(3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点评分制(7-pointLikertscale)进行评分,满分140分,得分越高说明实习生共情能力越强[3]。1.3统计方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检查、编码,采用数据录入软件Epidata5.0对数据进行双录入,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计算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假设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共情能力现状分析

(1)一般情况本研究122名被调查对象中,女生34人,占27.87%,男生88人,占72.13%;大四学生53人,占43.44%,大五学生69人,占56.56%;政治面貌主要为团员,共116人,占95.08%,党员6人,占4.92%。(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共情能力得分情况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共情能力平均分为(79.2±4.621)分,得分率为56.57%,最高分91分,最低分68分。杰弗逊共情量表满分140分,调查对象的得分率低于60%,可见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共情能力整体很低。(3)不同特征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共情能力得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不同年级、政治面貌特征共情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共情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实习生共情能力得分低于女性实习生。这可能是因为女性相较于男性来说情感更细腻、温柔,更加注意患者内心世界的情感情绪变化,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体谅患者的痛苦[4]。而且女性相较男性更开朗,更加能和患者保持畅通的沟通和交流,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能获得更多信任[5]。(4)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接受共情能力教育的情况在调查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中,学习过的医学人文课程所占比例依次为: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医学导论、医患沟通学、医学史。其中,选修过医学心理学的学生最多,有109人(89.34%),选修过医患沟通学的学生只有25人(20.49%)。在学校医学人文课程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课堂氛围和教学水平感到满意的学生在半数以上,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考核方式感到满意的程度最低,占34.43%,详见表4。在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方式倾向方面,学生更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方式,占75.41%;学生对通过各种论坛这种医学人文教育方式来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的倾向性很低,只占28.69%。

2.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共情能力的原因分析

(1)医学院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共情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增加,医疗卫生人员的缺口越来越大。另外,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片面的崇尚技术主义,追求对疾病的可控性和确定性,这都促使医学院校和实习单位把对医学人才的培养重心放在临床能力的培养和医学理论知识的填充上,迫切的为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会看病的医生”,而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中关键的一环—职业精神与素质的培养。所谓“医者仁心”,共情能力作为医学人文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共情在临床上的应用不仅会对患者产生有益的影响,还会对医生的工作和身心产生良好的作用。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程度不一,存在开设课程单一、学时数偏少、教授内容简单、授课方式单一陈旧、考核体系不健全、专业授课师资匮乏、理论教学与实践脱离等问题,没有唤起学生对共情能力培养的意识。相关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也缺少共情能力培养环节,实习带教教师在学生临床实践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医患、护患之间的共情进行观察感悟,也未引导学生在接触患者的过程中增加共情的使用。另外,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在校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时,临床课程的学习和考试考核任务繁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也被繁忙的实习任务占据时间、精力,无暇顾及共情能力的培养。(2)课程设置缺少对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选修过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但选修过医患沟通学的学生只占20.49%,这是导致本研究对象共情得分较低的一个原因。医学领域的共情是指医生准确理解患者的情感情绪,并且对患者的情感需求给予正确的回应,关怀患者,体谅患者,以便更好的促进临床治疗的能力[6-7]。本科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中与患者接触时,即使从内心对患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但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而不能及时准确地对患者提供的这种共情机会进行回应。在临床上,仅有对患者基本的同情还不够,临床医师只有在情感上对患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的同时,还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来回应患者,才真正达到了医患双方的共情。因此,有效的沟通技巧是促使医患双方共情成功的基本要素。很多医学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设置了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但是忽略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塑造。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还能促进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3讨论

医患之间的共情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免疫力系统,实现更有效的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还能使医生获得较高的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共情能力较低,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共情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对改善医患关系,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塑造德艺双馨的临床医生意义重大。

3.1医学院校和实习单位要重视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当前,随着医患关系的转变,国内外的医学教育呈现“去共情化”趋势[8]。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和医学课程体系摒弃了共情能力的培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呈下降趋势[9]。本研究证实医学生共情能力需要得到重视,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精湛的医学技术和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都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职业能力,而共情能力作为医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医学教育课题。共情有助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培养关爱、尊重、理解患者、学会换位思考、富有同情心的优良品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共情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预防医患冲突,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9]。因此,医学院校要意识到,为缓和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趋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临床实践是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在临床实践阶段,相关实习单位要将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设定在培养方案之中,将沟通能力等人文实践方面的能力体现在考查范围之内。

3.2理论课程要增加共情能力的培养

理论课程的学习是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最基本的途径。医学院校要重视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将共情相关知识纳入医学人文课程中,增加课程学时数,创新理论课程教学方式,增加对共情能力的考核。在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入案例分析,讲解临床实践过程中临床医生对患者共情的真实案例;还可以把一些共情培养策略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课堂活动呈现,例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心理剧等方式;在其他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例如动物实验课、解剖课,教导学生要尊重实验动物,不要造成过度的伤害,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生命的尊重;在医学人文课程考核方面,要把医学生共情能力也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内容要多样,考核形式要灵活,不要局限卷面作答这种考核方式。

3.3创新共情能力培养方式

培养实习生的共情能力,不能只靠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方式,开展体验式教学。国外学者对共情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多是通过营造一种真实的医疗环境,使医生站在患者的角度,体会患者在病痛中的情感情绪变化、心理活动历程,从而对患者产生怜悯之心。例如模拟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就是通过游戏使医患之间的角色互换,让医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理解患者的情感情绪,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主动关心患者,体谅患者。薛俊琳[10]等学者通过对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大三的65名护理学生应用巴林特法进行共情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干预后的护理学生共情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李丽红[11]等学者通过对郑州大学护理学院2011级护理专业的86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方法的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的共情得分高于对照组。因此,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中,既要注重对学生传授共情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创新共情能力的培养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

3.4培养专业的教学师资

共情在我国医学人文领域刚刚延伸开来,不管是医学院校还是学生自身,对共情的定义、内涵、机制、影响、培养策略都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共情知识普及初期,共情能力培养阶段,专业的师资队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学院校现有的医学人文师资,多是哲学、伦理学、法学等人文社科教师,医学知识欠缺,没有临床实践经验,致使人文学与医学分离。实习学生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带教教师临床任务繁重,自身对共情等人文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足。医学院校要引进医学人文课程专业师资人才,鼓励临床一线工作者参与到医学人文课程的讲授中,为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进行真实案例剖析,还要倡导人文、哲学、心理等社科类老师多学习研究医学人文知识,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文教师。临床带教教师在临床带教过程中也要注意自身对共情的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还要对实习生的临床实践活动进行医学人文方面的指导,鼓励学生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3.5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

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帮助学生掌握了共情相关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把掌握的共情知识内化成共情能力,加深学生对共情知识的理解。在共情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组织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参加社会志愿活动、社区卫生服务活动、社区义诊活动,增强学生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学生只有深入临床一线,接触患者、观察患者、了解患者,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患者的情感世界、心理活动产生共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在临床实践活动中,要对患者的病情倾诉保持耐心,体察入微的了解患者的痛苦;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动作幅度要尽可能小,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对患者告知诊疗计划和用药方案时,要详细解释患者困惑之处,减少患者的担忧之情;对患者家属的担忧、悲痛表示理解宽慰,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信任;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体谅患者的家庭经济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选择经济负担小、疗效相当的治疗方案。另外,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也要仔细观察带教教师对患者的共情行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技巧,对照自身进行检查,查找差距补齐短板。

3.6提升沟通技巧,强化共情能力

绝大多数的医患沟通中,患者并不直接通过语言向医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通过某些非语言方式间接、含蓄的表达,例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等方式。当医生在获取到共情机会,回应患者时,有时也会使用非语言方式。医生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正确的语言沟通,学习观察患者在沟通过程中的面部表情变化、语速语调变化、眼神的交流和肢体动作的使用,同时也要学会使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对患者的共情需求进行回应。医学院校要增设医患沟通学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实习单位也要定期进行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邀请专家进行医患沟通技巧讲座。实习学生要重视自己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还要掌握一些非语言沟通技巧,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带教教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积极承当一些知情同意告知任务来锻炼自己的沟通技巧。综上所述,共情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以改善医患之间被严重物化的关系,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并且可以增加医生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因此医学院校、实习单位都应重视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强化其共情能力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培训,培养一批有医术、有“温度”的健康守护后备军。

作者:陈素凤 郭晓旭 黄雯莉 张贺 张新平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河北省人民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