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浅议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本次将某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行临床医学检验的患者100份样本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按随机的方式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50份样本)采取常规质控方法,观察组50例(50份样本)采取综合质量控制措施,进一步对两组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在临床医学检验差错事件的总发生率上,观察组为4.00%,和对照组的34.00%对比显著更低,两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χ2=11.286,P<0.05)。②在患者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服务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4.00%,和对照组的62.00%比较明显更高,两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χ2=12.359,P<0.05)。③在检验报告的完整性方面,对照组为82.00%(41/50),而观察组为100.00%(50/50)。观察组的检验报告的完整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9.890,P<0.05),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能够降低临床医学检验差错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服务工作的总体满意程度,保障检验报告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差错事件;总体满意度;检验报告;实施方法

临床医学检验的内容非常多,包括对人体的多维度材料进行检验,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血液学以及细胞学等方面的检验,为预防、诊疗及评估人体的健康提供有利依据[1]。以患者为例,进行临床医学检验,通过检验样本分析,可以为患者诊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为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奠定有效基础[2]。但是,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实践发现,诸多因素会影响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质量,比如标本采集不当因素、标本存储不当因素以及标本送检不及时因素等,进而引发临床医学检验差错事件,常见的有:试剂和仪器设备要求不相符、血液标本当中抗凝剂比例不当以及尿液标本不够新鲜等[3]。鉴于此,便有必要加强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以保障其准确性、科学性[4]。本课题将某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临床医学检验的患者100份样本作为研究的主对象,其目的是分析评价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及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100例行临床医学检验的患者100份样本,入选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排除抗拒此次试验者。按随机的方式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50份样本)中,男性28例(56.00%)、女性22例(44.00%);年龄分布在23~76岁,平均年龄为(45.80±1.20)岁;体质量为41~79kg,平均体质量为(62.80±1.10)kg。对照组50例(50份样本)中,男性29例(58.00%)、女性21例(42.00%);年龄分布在24~75岁,平均年龄为(45.90±1.10)岁;体质量为40~80kg,平均体质量为(62.70±1.20)kg。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的价值。

1.2方法

本次对照组在临床医学检验的过程中,采取常规质控方法,即根据检验标本,按照临床医学检验常规流程严格执行,处理检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保临床检验工作有序进行。观察组则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临床医学检验前质控。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开展之前,有必要做好前期相关的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疾病既往史、过敏史,对患者检验前相关的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比如禁食、禁饮等;同时,做好样本采集方面的准备工作,结合患者的病情、检验项目,合理控制样本采集的时间,以期确保后续样本采集的合理、科学,质量达标。第二,临床医学检验中质控。在临床医学样本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检验的仪器设备,确保相关仪器设备处在可控、正常的运行范围内,确保设备电压、电力流的稳定;针对应用之后的仪器设备,需要进行及时的保养、清洁处理,对仪器设备进行诊断分析,如果存在问题,需要及时检修,确保后续检验工作的质量及安全性。对于检验试剂来说,需要结合相对应的检验项目,选择合理科学的试剂,从而保证医学检验的有效性及质量。此外,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检验数据的管理,详细分析、处理、记录各项检验数据的结果,为患者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第三,临床医学检验后质控。加大对检验人员的培训与教育,确保其专业水平能够达到检验所需标准。对检验报告进行合理的治疗控制,确保其完整性与准确性。

1.3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临床医学检验差错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主要指标包括试剂与仪器设备要求不符、血液标本中抗凝剂比例不当、尿液标本不新鲜、采集时间不合理、其他因素,计算其发生率(%)。②根据某院自制调查问卷,将患者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服务工作的总体满意程度分为三个等级。满意:分数范围于85~100分;基本满意:分数范围于60~84分;不满意:分数范围于0~59分;总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5-6];分数越高总体满意程度越优。③比较两组检验报告的完整性。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数据表示为“[n(%)]”表示,以“χ2”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差异;计量数据表示为“(x-±s)”,以“t”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差异,若P<0.05,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在临床医学检验差错事件的发生情况方面的比较

在临床医学检验差错事件的总发生率上,观察组为4.00%,和对照组的34.00%对比显著更低,两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χ2=11.286,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两组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服务工作总体满意度情况方面的比较

观察组50例中,满意一共为36例(72.00%)、基本满意一共为11例(22.00%)、不满意一共为3例(6.00%),总满意度为47例(94.00%)。对照组50例中,满意一共为11例(22.00%)、基本满意为20例(40.00%)、不满意一共为19例(38.00%),总满意度为31例(62.00%)。结合数据可知,在患者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服务工作总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4.00%,和对照组的62.00%比较明显更高,两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χ2=12.359,P<0.05)。2.3两组在检验报告的完整性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对照组50份的检验报告存在检查内容遗漏或是检验问题错误等情况,其报告的完整性为82.00%(41/50),而观察组50份检验报告无错误与遗漏,报告的完整性为100.00%(50/50)。结合数据可知,在检验报告的完整性方面,观察组为100.00%(50/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41/50),差异显著(χ2=9.890,P<0.05),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能够为健康人群的健康体检提供有效依据,也能够为相关疾病患者的进一步临床诊疗提供有效依据[7-8]。所以,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确保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价值、作用[9-10]。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发现,在实际检验的过程中,存在较多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总结起来包括:①患者自身因素。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之前,受到患者饮食、既往用药以及生理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的不利问题,比如如果饮食当中的糖分控制不好,则会导致患者尿液当中的糖分水平上升,同时会导致血液标本当中乳酸的含量上升,不利于检验准确性的保证;又比如检验前,如果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控制不好,会导致血压上升,不利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1]。②标本采集因素。如果临床医学检验的过程中,未能合理控制标本采集的时间、采集量,或者采集操作不当,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比如采集操作不当,会使血液标本受到污染,或是出现溶血的情况,显然会影响后续检验的结果[12]。③标本存储因素。通常,标本采集后需要及时送检,如果因不可抗拒因素不能及时送检,则需要在合理的温度下存储;但是,如果存储不当,比如未能进行冷藏,受到存储温度不合理的影响,则会使标本的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检验的结果[13-14]。④标本送检因素。如果在标本送检期间,发生标本混乱、震荡等情况,会对标本采集的结果准确性受到直接的影响[15]。总之,导致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国内有学者表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涉及标本检验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如果未能对其加强质量控制,则较易出现一系列临床医学检验的差错事件,比如本次重点提到的试剂与仪器设备要求不符、血液标本中抗凝剂比例不当以及尿液标本不新鲜等;鉴于此,便有必要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指导患者注意检验前的基本注意事项,比如禁食、禁饮,检验前避免服用影响血糖、血压等药物,规范标本的采集及存储,及时送检等[16]。具体的临床医学检验中提高质量管理的解决策略如下。①完善管理,改善环境:在进行医学检验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检验设备,并对检验的环境进行一定的改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此来提高检验工作的精确程度;检验技术人员在检验室进行工作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落实每一位技术人员的责任划分,提高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17]。②建立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要求:医师与检验技术人员均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求;因此,医师需要对检验项目与技术进行学习,提高自身对于检验项目与作用的了解程度;而检验技术人员则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工作,提高自身的检验素质与能力,能够有效处理检验工作中所遇到的突发情况;同时,还需要对新设备与新知识进行学习,了解其操作的方法与工作原理,只有培训完毕、考核合格后才能够上岗工作[18]。③提高样本的质量:在进行样本采集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样本采集的最佳时间,并在采血过程中,避免体位对于样本造成的影响;止血带的使用时间需要控制在一分钟以内;在样本采集完毕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查对;留取尿液标本时,需要使用干净、清洁的容器,避免样本中混入其他物质[19]。④规范文件管理:建立科室主任负责制度,提高对于文件的规范管理;检验的项目内容需要由医师来进行填写,检验人员的报告签发需要由科室主任完成了检验报告的审批之后;在检验工作完毕后,检验技术人员还需要将检验单与检验报告进行备份、存档。检验管理人员则需要定期向科室主任申请试剂,对于设备的运行进行定期检查,以此来确保设备工作的有效性[2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加强质量控制措施的观察组在临床医学检验差错事件的总发生率上仅为4.00%,和采取常规质控的对照组的34.00%对比明显更低;同时,观察组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服务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方面高达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0%;另外,对照组的检验报告存在检查内容遗漏或是检验问题错误等情况,其报告的完整性为82.00%(41/50),而观察组的检验报告无错误与遗漏,报告的完整性为100.00%(50/5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从中可知,加强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非常关键。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的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能够降低临床医学检验差错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服务工作的总体满意程度,保障检验报告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整体质量;因此,具备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作者:曹柏顺 单位:沈阳迪安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