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学科建设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学科建设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学科建设浅析

【关键词】学科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院

医院学科建设在医院的建设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医院发展规划的有力支撑,是医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推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但如何强化医院学科建设一直是管理者所探讨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甲等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大医院。成立之初,主席、刘少奇副主席、总理、委员长曾特为医院亲笔题词。我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发展,医院从重要的医疗、教学、科研基地,逐步转变定位为“研究型医院”。医院战略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以优势和特色学科发展为长远目标构建“高峰”学科,力争通过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实现学科水平全面提升的建设发展目标。医院拥有4个北京市级研究所,4个质控中心,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建院后,医院结合实际,抓住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优势学科。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医学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临床医学与转化研究的高地。2014年,医院被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原总后勤部卫生部认定为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简称国家消化中心)[1]。依托于国家消化中心的建设,医院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大力发展科研,旨在通过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医院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我院国家消化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来展开讨论,旨在给同行提供参考。

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诊疗水平

我院国家消化中心现有病床620张,年住院2.2万人次、门诊110万人次、内镜/腔镜16.8万人次,是国际最大的综合性消化疾病诊疗中心之一,首先倡导了消化疾病的横向学科联合与纵向序贯诊治结合的“经纬模式”;已经形成内镜-腔镜联合微创诊治、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消化系癌前疾病癌变早期干预三个特色方向;拥有食管鳞癌癌前疾病和早癌、慢性乙肝肝硬化、活体肝移植、内镜-腔镜联合治疗消化系疾病等国际上最大的队列及生物样本资源库,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转”观点,完成了世界首例双多米诺交叉辅助肝移植,牵头制订国内第一部《中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指南》(ERCP操作指南),并率先完成国内无任何辅助戳孔的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心着眼于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以消化相关科室为主体,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为导向,注重诊疗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在充分利用现有消化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的优势的基础上,目前我院已整合消化内科、外科、影像中心、病理科、检验中心及相关科室优势资源及特色,搭建消化系统疑难病例会诊平台,解决了消化系统疑难危重患者需要多学科诊治的难题;肝癌多学科诊治平台,开辟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诊治的绿色通道;定期举办临床病例-影像会诊研讨会,总结归纳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特点,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疾病诊治水平。最终实现以优势学科的发展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和辅助科室的发展,发挥引领带动,协调发展的作用,使培育学科也有所作为,促进医院可持续性发展。

2争取发展机遇,夯实学科高峰

依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科技部《“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国家战略部署,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需要和国家重大慢性疾病防控需求,充分利用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优势和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建立消化系统疾病领域防治一体化的研究体系,通过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推动医院医疗水平的发展。消化内科一直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学科,1979年我院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消化专业;1986年获得全国首批消化病专业博士点。肝病中心由我国著名消化病学专家王宝恩教授创办,是国内知名的肝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单位,是国内开展肝纤维化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普通外科是全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之一,“微创外科技术的创新与综合应用”以及“终末期肝病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是其特色。2003年我院成立了国内首家消化内科、肝病中心和普通外科三位一体的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2014年医院被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总后勤部卫生部认定为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多次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重大课题,形成了明显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机制优势和平台优势。目前中心已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食管鳞癌筛查、早期诊断方案和食管早癌治疗技术规范,建立了8000余例的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队列和15000例食管癌前病变样本库。在此基础上,牵头制定了国家级大肠癌内镜诊疗技术及规范,同时开始着手建立大肠癌和胃癌的专病队列及全链条研究体系,为开展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综合筛查和防控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前期基础。依托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及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已建成国内外最大的肝硬化研究队列,发起的“中国乙肝随访与临床科研平台(ChinaRegistryofHepatitisB,CR-HepB)”是当前国内最广泛的乙型肝炎登记随访系统;“中国遗传代谢性肝病注册研究网(CR-GMLD)”,已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血色病队列,通过网络收集更多,更全面的患者资料及预后信息,为了解疾病的自然病程,跟踪治疗结局,推动临床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中心率先提出了“交叉辅助式肝移植治疗代谢缺陷性肝脏疾病”的创新理念[2],并于2013年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的双多米诺交叉辅助肝移植;建立了我国首个肝纤维化/肝硬化无创诊断技术的标准和研发了自主创新产品;创新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辐射全国多家单位。

3统筹资源优化布局,搭建研究网络

在明确定位,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医院统筹临床研究资源,优化布局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国家中心建设。中心采用“一体两翼”的组织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核心研究机构、临床研究公共平台及独立的“第三方”配套机构。目前已经建立了四大标准化临床研究平台,其中生物样本库平台是采集、处理、储存和使用生物样本和临床数据的一体化技术服务平台,涵盖消化系统癌前病变-进展期-肿瘤各阶段的单病种库,已通过ISO9001:2015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方法学平台由流行病学专家、生物统计学专家、循证医学等专家组成,协助研究者进行临床研究的顶层设计,为临床研究设计提供方法学理论支持;数据管理与统计平台以国家和国际规范为指导原则,以研究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临床试验电子数据采集系统(EDC),实现成员单位内的信息共享;实验室平台拥有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大型先进仪器和设备,为消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此外,作为第三方机构的伦理委员会已获得亚太地区伦理委员会论坛-伦理审查委员会能力发展启动策略(FERCAP/SICDER)国际认证,按照国际标准的标准作业程序(SOP)开展伦理审查工作,不断规范临床研究,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中心充分利用现有临床医学研究基础和优势,搭建多层次、辐射全国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协同网络,推进临床医学研究,规范技术操作并将适宜技术推广至全国100多家医疗单位,形成了综合辐射全国的网络体系,为技术普及,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提高消化疾病临床诊治水平和临床创新转化能力提供重要的保障支撑作用。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根基,优势学科必须通过加强创新才能达到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3]。中心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建立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人才梯队,带动学科发展。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是息息相关的,中心着重培养优秀的青年医学人才,构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科研环境,推动医院的学科建设。中心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重点项目30余项,主持或参加国际/国家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60余项。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4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IF)≥5分的31篇。最高单篇引用180次,两篇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获专利3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2项,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4依托国家消化系统研究中心,促进成果转化

国家中心充分发挥医疗机构转化主体的作用,依托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硬化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脏保护与再生调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转化医学研究平台,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形成多项诊疗规范和技术标准,通过协同网络,进行适宜技术的推广,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提升基层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早在2005年,中心就发起了“‘友谊’消化直通车万里行”活动,与多家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他们带去规范的消化内镜手术技能和先进的诊疗理念;为了响应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心至今已启动二届“一带一路友谊高级消化内镜国际大讲堂”,来自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消化内镜医师接受系统性的消化内镜培训和学习,给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医学国际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中心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需求和发展机遇,利用互联网远程指导、远程会诊、现场直播消化内镜操作宣传推广,规范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为京津冀患者提供联合诊疗,实现对京津冀地区消化病患者便捷异地双向转诊。从2004年开始,我中心连续12年成功主办了“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会上充分展示我国消化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提高消化学科在国际的影响力,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5小结

当前全球科技和医疗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北京市也刚刚完成了医疗改革,新的发展形势和阶段中,唯有创新才是发展的动力,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支撑医疗的作用,加强学科影响力,医院的学科建设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众所周知,优势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4],国家消化中心始终坚持遵循“学术发展,学术引领”的原则,上下齐心,团结协作,着力提升临床的研究实力和诊疗水平,通过统筹资源优化布局,促进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搭建协同研究网络,普及适宜技术推广,积极推进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扩大学科影响力,打造学科高峰。今后,我们将继续增强管理水平,促进成果转化,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第二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公示的公告[EB/OL].

[2]朱志军,关于代谢性肝脏疾病肝移植治疗思路的假想[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4,35(9):513-514.

[3]李凤如,史培娜,刘建.我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医院院长论坛-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38.

[4]徐俊华.建设和发展医院优势学科群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5,(23):180-182.

作者:王琳 许腾飞 刘茉 郭水龙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科技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