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浅议

摘要:劳动关系管理课程具有劳动教育功能,同思政育人存在天然的契合性。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需要全方位探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坚持劳动关系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思想逻辑和直面我国劳动关系问题的现实逻辑,实现显性贯彻思政育人理念。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优化情境模拟、社会实践和网络学习等教学方法,隐性浸润思政育人观念。在教学考核方面,则要求创新融入思政元素的考核评价内容,同时构建多形式和多主体考核模式。

关键词: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思政;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劳动关系是劳动力商品化的市场经济关系,是通过工作获得体面、尊严以及成就感的心理关系,亦涉及劳动与资本权力结构的政治关系。劳动教育是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的重要功能,与思政教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2020年6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系统进行劳动教育。因此,本课程有待深挖思政基因,以劳动教育为主翼,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以及政治认同教育。基于本课程独特的思政教育属性,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角度全方位搭建课程思政基本逻辑框架,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1改进教学内容显性贯彻思政育人理念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同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土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理论与现实存在张力的现象。现实中丰富多样的劳动关系管理模式冲淡了传统意义上的劳资对立,如何理解这一现象?社会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关系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关系有何区别?如何看待我国存在的劳动争议事实?这些都是课程思政需要努力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试从历史逻辑、思想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层面分析遇到的突出思政问题,解答学生思想困惑,实现显性思政育人。

1.1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改革的历史逻辑

将劳动关系历史知识和教育融入相关章节的课程教学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史学”看来,对事物的认知是持续思考制度和社会风俗惯习而积累和继承的结果[1]。劳动关系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史,构成了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劳动关系安排并非劳动关系仅有的状态,而是复杂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从早期工业化时代到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演变过程。资本家受到劳动者抗争的压力,主动或被动地改进劳动关系管理模式,从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获得剩余价值,转变为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2]。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是从强迫劳动到“制造同意”的过程[3],工人受到的剥削变得更加隐蔽。通过内部劳动市场与内部国家的制度安排,工人自发的同意与资本主义微妙的强制二者有机结合塑造了企业生产活动和劳动关系。课程思政改革的历史逻辑内嵌于相关章节组织和制度安排演进的讲述中。在早期的劳动关系中,雇主通过强硬手段剥削工人,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中雇主改进管理,冲突的制度化时期雇主逐渐关心员工的社会性,成熟的劳动关系时期合作成为主流。从历史上看,资本仍然占据社会所创造财富的大部分。

1.2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改革的思想逻辑

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私有制下劳动被异化,社会主义公有制根本性变革社会,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私有经济?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承认私有经济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的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承认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只是超越了“资本主义”,而未能超越“资本”[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私之间不存在根本的政治对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权制度克服了全盘私有化产权制度所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即适应于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必然和历史趋势,也适合于我国的具体国情[5]。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非公经济是国民经济强劲稳定的发展动力,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实现。课程思政改革的思想逻辑需要同劳动关系管理理论实现对话。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劳动者与管理方产生分歧的案例。其中的谁是谁非某种程度上是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勾描出不同理论所对应的社会情境,还需要通过理论对话抽象出背后的价值判断。基于产权视角观察,从新保守派到自由改革学派对私有产权进行了越来越高程度的修正。因此,这些理论都是对基于私有产权劳动关系的修正,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性地维护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

1.3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逻辑

课程直面我国劳动关系现实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中国劳动关系呈现出多样性的立体图景,我们所批判的西方资本主义劳动关系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直面我国存在的现实问题?首先需要肯定同学关注到现实社会民生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然后引导同学认识到,这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阶段性问题。劳动争议案件的攀升,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有维权工具可用、会用以及用出了效果,在劳动关系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发挥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逻辑在劳动关系相关制度教学中的思政育人作用。“劳动争议处理”相关教学涉及劳动权益纠纷制度化处理,其中集体劳动争议由于涉及人数较多,容易引发社会和学生的关注。对于此类事件需要引导学生分清个别企业管理问题和社会发展阶段问题,分清正常的诉求表达还是境外势力支持的越轨行为。引导学生思考新技术对传统劳动关系的挑战,如平台用工,思考国家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如何人性化地保障劳动者权益以应对挑战。

2优化教学方法隐性浸润思政育人观念

隐性思想教育具有内容丰富、过程隐蔽以及环境开放的特性,这要求教师尽可能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将思政教学目标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形式渗透到课程内容和知识当中。最终,学生自我感受和领悟“为什么”和“怎么办”[6],以推动思政育人工作。

2.1情境模拟内化和谐劳动关系价值观

隐性课程思政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一点与情境模拟教学的优势相契合。情境教学以“情”为中介增加参与者的代入感,呈现出“形真、情切、意远和理寓其中”的特点。课程思政的情境模拟教学需要教师自身先将情感投射其中,渲染气氛让学生快速进入特定情境。另一方面,情境教学中要解决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的问题。在初始情境设立之后,学生成为教学中心和主体,自我完成教学任务,自我思考社会问题,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而教师这时应该卸下“情感”换装“理智”,以第三视角观察学生在情境中的情感变化。在尽可能不打断情境进程的条件下,正向引导学生表达和思考。课程思政教育要传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和谐劳动关系”社会价值观,具体可以通过案例讨论和基于案例的劳资谈判模拟开展隐性教育。讲授“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和问题”等内容时可引入当前热点事件,如疫情期间的工资协商、快递行业集体协商以及平台用工劳动关系确认等,以集体谈判的方式模拟双赢式协商过程。同学模拟担任经理和员工的角色,通过情感代入和责任代入,在谈判的妥协和让步中,明白“和谐劳动关系”的社会意义,并接受其“共赢”的价值判断。

2.2社会实践搭建劳动与思想教育间桥梁

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高度[7]。课程思政实践教育要将价值引导和劳动教育置于活动的中心。劳动关系管理课程通过社会实践安排让学生充分接受劳动教育,最终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新时代奋斗者。第一,按照“聚焦、全面”原则挑选社会实践基地。一是聚焦劳动关系问题突出行业,如制造业、网络平台用工单位;二是全面了解劳动关系所涉及的主体,实践基地包括工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部门以及企业。第二,发布“组合式”调查主题,既要求学生了解普通劳动者工作之难,又希望学生了解企业经营之艰。如学生调查某行业企业员工待遇水平,同时调查企业用工以及经营问题。给予学生较为全面了解职工和企业所扮演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以及角色困境的机会,最终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劳动关系问题,形成和谐劳动关系理念。第三,以体验式的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观察社会的窗口。带领学生到地方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旁听仲裁庭审。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预设的分析结果和价值判断,预设的信息为学生快速进入和跟进庭审节奏以及抓住庭审关键问题提供支持。庭审结束后仲裁员、老师和学生开展案情讨论,再次进行价值引导。

2.3网络空间课程构建思政育人新高地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需要构建网络空间思政高地。网络空间课程思政尤其要重视“新媒体”的作用,紧跟新媒体的发展和步伐,依据新媒体传播规律,结合课程特点和需要来设计“新媒体”传播内容和方式。同时“新媒体”极快的传播速度对教师课程思政提出挑战,要求他们有高的思政敏感性和觉悟。本课程网络空间思政建设以超星平台的网络课程为主体,以专业微信公众号和QQ群为两翼,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网络课程包括网络课堂教学、网络交流互动以及网络作业三项主要内容。网络交流互动除了常见的“学生问老师答”形式之外,需要给予同学主动参与的体验,将学生分组式的课堂讨论议题置于网络空间中。巧妙利用微信公众号和QQ群宣传情境思政教学和社会实践思政教学成果,发布照片、比赛视频和研究报告等。将具体编辑和初步审核的任务交给学生,赋予学生使命感和参与感,让他们成为思政教育和传播的一部分。网络作业要与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改革相结合,在问题设置和相关参考文献上下功夫。

3改革考核方式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3.1课程思政考核状况

为了解在相关专业中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考查课程考核体系中反映思政育人的情况,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通过问卷星向相关专业教师发放135份问卷,最终收回116份有效问卷。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目前课程思政考核呈现以下两大特点。一是考核形式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严重脱节。所调查的四分之三课程期末考核采取闭卷方式,17.24%的课程采取开卷考核方式,7.76%的课程采取提交论文或调研报告的考核方式。调查结果显示,两项指标算术加权平均分为2.59分(满分5分),低于平均水平(3分)。期中成绩以出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三种方式加以考核,其中课堂表现仍以知识点考核为主。目前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思政育人在考核导向上仍未得到有效体现。二是课程思政教学主体对考核方式认识模糊。61.21%的教师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想过”或“没想过”在课程考核中嵌入课程思政考核,课程思政考核并未纳入多数教师的教学日程。有考核意识的受访者中75.56%表示“完全没有”或“没有”成熟的考核形式,课程思政考核形式仍在进一步的摸索中。有考核意识的受访者中84.44%表示“完全没有”或“没有”量化思政育人考核指标,思政育人考核有失精准和随意。教师课程思政考核方式认识不清,反映了当前的教学主体对思政育人的重要性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3.2构建多形式和多主体考核模式

课程思政育人形式的丰富性决定了考核形式和主体的多样性。课程思政育人考核形式包括线上学习考核、课堂教学考核以及实践教学考核。线上学习评价要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平台签到、教学互动以及各类任务数据记录了学生出勤以及教学活动参与情况,反映了学生对纪律的遵从度和对纪律教育的接受情况。课堂学习评价部分内容同线上学习评价相似,但在考核所依据的数据管理方面需要做好平时的收集工作。思政育人考核针对的是学生专业学习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和政治态度,零碎地反映在互动当中。思政表现的随机性和隐蔽性对课堂考核提出挑战,可以通过聚焦重点学生和重点教学方式的方式,在不显著降低考核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过程考核。课程思政育人考核由教师、学生和社会实践导师三部分组成,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三者的评价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是考核的最重要主体,他们处于客观的他者位置、掌握教学的主动以及了解课程思政设计和进程,因此其评价具有权威性。学生考核是指由课堂学生对其他同学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表现进行动态评价。学生考核应尽量避免主观性,因此严格限定考核范围。实践导师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社会实践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劳动价值观以及对社会民生的了解等情况进行评价。实践导师具有非专业性特点,为能做到精准评价,需要提前为导师准备评分表,并对评分事项和要求进行解读和沟通。

3.3创新融入思政元素的考核评价内容

依据本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将思政育人考核体系化为三个一级指标:和谐劳动关系教育、劳动价值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与民生教育。和谐劳动教育方面考核作为思政育人考核的第一个一级指标,主要考核牢固树立企业与劳动者双方共赢的和谐劳动关系理念情况,占总分的40%权重。下设和谐劳动关系知识、和谐劳动劳动关系实践教育两个指标,分别占比30%和70%。和谐劳动关系知识下设两个三级指标,包括劳动政策与法律知识、集体协商知识,分别占比40%和60%。和谐劳动关系实践教育下设两个三级指标,包括集体协商模拟、和谐劳动关系调研,分别占比60%和40%。集体协商模拟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考核同学在模拟过程中对和谐劳动关系理念的践行情况。和谐劳动关系调研考核学生对和谐劳动关系的认知情况。劳动价值教育作为考核的第二个二级指标,主要考核学生劳动纪律和劳动光荣价值观,占总分的30%。下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知识、劳动实践教育两个二级指标,分别占比30%和70%。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知识下设两个三级指标,包括马克思劳动价值知识、劳动关系历史知识,分别占比40%和60%。劳动实践教育下设学习态度和活动参与情况两个三级指标,分别占比60%和40%。学习态度主要考察学生出勤情况,活动参与情况考察学生课程相关活动是否参与以及参与程度。社会发展与民生教育作为思政育人考核的第三个一级指标,主要考核学生对劳动关系的国情和民情的了解情况,树立走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发展模式的制度自信,占总分的30%。下设劳动者工资和保障教育、企业与社会发展教育、中国劳动关系国情教育三个二级指标,分别占比30%、30%和40%。劳动者工资和保障教育下设工资水平教育和劳动保护水平教育两个三级指标,分别占比50%。企业与社会发展教育下设企业营商环境教育、企业与就业教育两个三级指标,分别占比50%。中国劳动关系国情教育下设中国工会发展教育、中国劳动关系现状教育两个三级指标,分别占比50%。

作者:王浩林 张国海 胡桂云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