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类薄壁零件数控车削工艺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类薄壁零件数控车削工艺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类薄壁零件数控车削工艺浅析

摘要:阐述经过试验,采用合适的切削刀具、合理的工艺路线、优化的装夹方式和切削参数,通过本次加工探索,为其他2Cr15Mn15Ni2N抗磁不锈钢材料的薄壁零件车削刀片的选择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控车削工艺路线,切削参数。

0引言

薄壁类零件因具有重量轻等特点广泛应用在精密零件中,但由于圆环类薄壁类不锈钢零件刚性差,在加工中极易变形,造成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超差,不易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圆环类薄壁类零件的加工是车削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中某环类薄壁件采用2Cr15Mn15Ni2N抗磁不锈钢材料,切削性较差,加工难度大。为了有效克服薄壁类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形,保证加工精度,提高薄壁类零件合格率,本文阐述分析、试验过程,对该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装夹方式、刀具选用、切削参数确认、程序编制等进行了研究总结,为这类零件的加工提供借鉴,具有实际的生产意义。

1零件的结构特点

某环类零件是用于某型产品舱体连接处的重要零件之一,设计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材料为抗磁不锈钢,尺寸多、精度高,特别是形位公差要求极多,易变形,零件结构具有直径大、薄壁长等特点,加工难度大,加工质量难于控制等特点,导致加工成本高、加工效率低,是生产上的一个瓶颈。该零件壁厚只有0.7mm,且内孔上有非标准的M80×0.75mm螺纹。该零件为典型薄壁结构零件,去除余量较大,如果用常规工艺夹持方式恐怕很难防止变形,给零件加工带来困难。主要技术要求:某圆环零件尺寸精度均有较高要求,一般各孔的同轴度要求0.02mm,圆度要求0.02mm,孔径与端面垂直度要求0.02mm,孔径尺寸公差0.12~0.2mm。

2加工难点及分析

2.1加工难点

薄壁零件机械加工变形是多年来困扰机械加工行业的难题。在生产实践中,薄壁零件的变形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体积和尺寸的胀大和收缩变形,也有弯曲,扭曲等畸形变形,原因有零件的形状结构、材料内应力、夹紧力、切削力和切削热等。车削加工不锈钢时因其塑性变形大,刀具摩擦严重,切削热产生多,加工质量难于控制,导致加工效率低下。况且零件属于薄壁零件,变形的控制非常困难。具体问题如下:(1)零件采用2Cr15Mn15Ni2N抗磁不锈钢为原材料,切削过程材料弹性变形较大,刀具磨损快、产品精度及表面质量难以保证。(2)零件为环类薄壁直筒结构,装夹定位难以实现。该零件壁厚只有0.7mm,普通装夹方式非常容易引起零件变形,φ0.03mm同轴度、0.01mm端面跳动及0.06mm公差的孔径保证困难。原零件加工工艺文件通过制作专用工装,虽能勉强够保证产品合格率。但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且专用工装应用不方便,一道工序加工中需要反复拆卸,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

2.2问题分析

材料弹性变形大,刀具磨损比较严重。该零件材料选用2Cr15Mn15Ni2N抗磁不锈钢,切削加工性较差,甚至一定程度上难于钛合金材料加工。在切削过程中,为克服材料的弹性变形,刀具与零件之间摩擦大部分转化为切削热,造成零件各部位温度不均,最终零件产生变形,对尺寸精度产生很大影响,有时甚至会使零件卡死在夹具上。在生产过程中每个刀片只能加工10余个零件,给生产成本造成极大的压力,同时零件由于热变形卡死在夹具上的事情时有发生,降低了零件的生产效率,在生产安全上也存在隐患。薄壁零件加工及装夹时容易引起变形。薄壁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余量较大,车削加工过程容易让刀,会产生变形。该零件壁厚只有0.7mm,在加工内孔过程中时,采用普通三爪夹持外圆柱面,在夹紧力的作用下,会略微变成三角形,但镗孔后得到的是一个圆柱孔。当松开卡爪,取下零件后,由于弹性恢复,外圆恢复成圆柱形,内孔则变成弧形三角形。所以同轴度、端面跳动及孔径保证困难。原工艺路线烦琐,工装应用拆卸不方便,影响加工效率。零件原工艺路线方案由5道数控车工序反复调换夹头完成零件加工,工艺加工方案烦琐,并且第三道工序精加工阶段产品加工过程中要先使用工装1和工装2配合轴向压紧零件端面加工零件内孔,内孔加工后要暂停机床运行,将第3套工装压紧在零件内孔台阶端面与工装1配合,再拆卸工装2,完成外圆的加工,零件工装在加工过程中的拆卸,严重影响加工效率。

3采取的工艺措施

选择合适切削刀具。合适的刀具直接影响零件表面的加工光洁度,且对于产品保证尺寸精度,提升加工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选取多种刀片进行多组试验,最终采用IC908系列刀片作为粗加工,GC1025和GC2025系列刀片作为精加工。合理的安排走刀进给路线。由于零件为薄板零件,切削量大,零件易产生应力,所以零件加工分粗车、精车阶段。粗车工序时,以去除外圆、内孔余量为主,尽量满足精加工前余量均匀要求。但要在加工时注意控制切削力与夹紧力的大小,以避免零件产生新的应力,影响零件精车工序;精车时,切削量要小,重点以控制零件精度、减小零件变形为主。进给路线的安排要充分发挥数控车床能加工复杂形面的优势,进给路线要与零件刚度较好的方向平行。合理优化工艺路线。工艺方案将原加工工艺5道数控车工序缩短为安排3道,特别是原工艺第4和第5工序中为了保证尺寸精度采用顶尖顶紧方式加工,对薄壁零件的变形影响极大,同时由于多次转换工艺基准,给形位公差的保证带来了不稳定,新方案采用优化工装,降低了不稳定性。且采用先粗加工再精加工的方式,避免了应力得不到完全释放而引起的零件变形。确定合理的切削参数。采用该工艺路线后,进行了多组切削试验,确定了合理的切削用量(见表1),避免了大吃刀量引起机床震动引起的变形,也避免了太小切削用量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下问题。试验数据分析:第一组试验数据采用了大切削深度,刀具磨损非常严重,加工2件零件刀具就不行了;第二组数据适当的减小切削深度,刀具磨损还是比较严重,加工6件零件后,刀具已经不能再使用;第三组数据大大降低切削深度,刀具磨损减轻,但是效率较低;第四组试验,适当加大切削深度,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切削效率。当前采用的第四组数据,一个刀片可以完成约25件产品的加工。

4结语

2Cr15Mn15Ni2N抗磁不锈钢材料的薄壁精密零件采用以上工艺改进后,减少了刀具损耗,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零件表面质量。尤其是经过工艺路线和切削参数的优化改进,使得该类零件的加工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增强了零件生产的稳定性。经过统计,在试制初始阶段,该零件每批50件的数控车加工周期在15天,且加工质量不稳定,刀具磨损也很厉害,大约10件零件就要重新换新刀片。本文经过研究试验,通过采用合适的切削刀具、合理的工艺路线、优化的装夹方式和切削参数,每批产品的加工周期缩短到了7天,效率提高了一倍,一次更换刀片可加工近25个零件,且零件质量稳定,多批次零件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同时,通过本次加工探索,为其他2Cr15Mn15Ni2N抗磁不锈钢材料的薄壁零件车削刀片的选择提供了借鉴,不仅能改善该类零件加工的经济性,更提高了加工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同行业类似产品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岚,杨平,李长荣.金相实验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2]金迪.金相实验技术在金属材料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13):305.

[3]李玉龙,谢方平.典型车削零件数控工艺分析与加工[J].新技术新工艺,2011(12):24-27.

[4]马峰.数控加工工艺及工艺路线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09):101-102.

作者:刘大伟 单位: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