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题的绘画疗法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题的绘画疗法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题的绘画疗法浅议

[摘要]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导致了部分留守儿童因此出现情绪问题,心理弹性也随之降低。通过运用绘画疗法,对心理弹性低于平均值的广西留守儿童小学四年级某男生小D进行了6次心理辅导,使小D的心理弹性高于平均值,缓解了小D的情绪问题,改善了与同学和家人的关系,提高了应对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绘画疗法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1]。广西留守儿童与其他地区的留守儿童相比,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尤其是在情绪情感、问题行为等方面[2]。生长环境不同,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也不同。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即应对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3]。当留守儿童独自面对消极生活事件而不知所措时,引导其积极面对和通过适当的干预方法给予支持和帮助。在干预方法中,以绘画疗法被应用得最为广泛。绘画治疗是让绘画者通过在画纸上绘画的一个创作过程,将烦乱的心绪、不愉快的感受转化为更为清晰、有趣的状态,逐渐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绪、情感释放出来,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满足,从而达到疗愈的效果。通过运用绘画疗法,对心理弹性低于平均值的广西留守儿童小学四年级某男生小D进行了6次心理辅导,使小D的心理弹性高于平均值,缓解了他的情绪问题,改善了与同学和家人的关系,提高了他应对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

1广西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现状

在对广西留守儿童心理弹性进行研究时,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4]作为研究工具。该量表共有27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制,分为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共5个维度。通过问卷星对9~16岁的579例广西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弹性水平测量,各因子的平均值为:目标专注为3.63、人际协助为3.07、家庭支持为2.98、情绪控制为3.09和积极认知3.96,其心理弹性平均值为3.2909[5]。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越早,儿童留守时间越长,其心理弹性水平越低。与父母联系次数越多,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6]。

2绘画疗法

笔者选择心理弹性低于平均值的广西留守儿童小学四年级某男生小D作为绘画疗法的辅导对象,主要从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等3个方面来开展,希望能缓解小D情绪问题和心理弹性低等问题。为此,共进行了6次心理辅导。

2.1个案基本信息

小D,男,汉族,小学四年级学生。父母在广东打工,一般在春节或节假日才回家,每年回家2~3次。小D平时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主要负责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很少管教他们,小D和妹妹属于“自然生长”的状态。小D调皮好动,脾气暴躁,一言不合便与人争吵或打架,与父亲交谈时也仿佛在与人吵架一般。

2.2心理弹性测试

在正式开始绘画治疗前,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小D进行第1次心理弹性的测试,测试结果与广西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平均值进行了对比。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小D的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高于广西平均分,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总平均值都低于广西平均值。

2.3心理辅导过程

从心理弹性测试表中要看出:小D的心理弹性总平均值低于广西的总平均值,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等3个方面的平均值也低于广西的平均值,因此,所做的心理辅导主要针对这3个方面开展:①教会小D控制情绪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②帮助小D学会与同学沟通的方式方法,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③帮助小D改善与家人的关系,尤其是父子关系,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提高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此次心理辅导的过程,共进行了6次绘画辅导,每次绘画前,先与小D进行沟通,确定绘画的主题,绘画完成后,再进行画面分析、交流和总结,最后,视存在的问题再确定下次的绘画主题。见表2。2.3.1第一次心理辅导——房树人:①绘画过程。小D先画树,再画房,一边画一边涂改,把画房子的地方都擦穿了,显得心烦意乱,突然表示不想画了。于是便问小D:“为什么突然不想画了?”通过交谈,了解到他的父母经常不在家,让他常有“家不像家”的感觉,而且,他的父亲经常责骂他成绩不好,脾气犟且暴躁,因此,他常常与父亲吵架。我让他好好地思考为什么父母要背井离乡?在思考和沟通的过程中,他的心情渐渐平静了下来,换了一张白纸,又重新开始画起来,这次,他先画房子,再画树和人。②画面解读:整个画面以底边线下端作为基线,说明小D缺乏安全感,依赖性也比较强。整个房子被栅栏包围,房子门口有一条较长的弯曲小道,烟囱没有烟,说明小D防御性强,缺乏社交,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温暖[7]。树枝上有不连续的线条且树枝外部呈尖锐形,说明小D在感情上容易激动,性格易急躁冲动,具有攻击性。在小道上有一个正向外走的小人,憧憬着外面的世界。③画面交流:问小D:“能告诉我,门口这条小道通向哪里?道路上的小人向外走去哪里?”小D答道:“小道通向广州我爸妈工作的地方,小人是我。我想去我爸妈工作的地方,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交流后,建议他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同时,也了解父母在这件事的实际想法。④小结。通过与小D进行画面的讨论与分析,了解了小D性格弱点的成因以及家庭关系的亲密度。他的问题在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尽管十分渴望家庭温暖,却无法与父母顺畅地沟通。之后,要求他在下一周里,留心自己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方式,让他多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以及妹妹的事,尝试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跟父母进行沟通交流。2.3.2第二次心理辅导——自画像:①绘画过程。绘画前,先对上周与家人交流沟通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小D明白哪些沟通是积极有效的沟通。然后布置小D画自画像,要求他画一个完整的自己。一开始,小D抓耳挠腮,面露难色,“怎么啦?”“我画不好,画成什么样都可以吗?”“可以啊。”打消他的顾虑后,他就开始认真地画起来,先画头部,再画身体,最后画四肢。②画面解读。自画像中的头部与身体的比例不协调,头部略大些,说明小D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在画头部时,先画眼睛、鼻子、嘴巴,再画轮廓,且嘴巴紧闭,说明小D在人际交往中,比较关注对方的表情变化、敏感而多疑,不太愿意与人交流。在画手的过程中,拳头紧握,说明小D潜意识中,有较强的敌意、冲动和攻击倾向。③画面交流。在问画面中的人物为什么嘴巴紧闭、拳头紧握时,小D说:“在学校中,大部分同学的父母都在身边,与他们共同话题不多,每当他们在背后讲我的坏话时,我就有打人的冲动,实在忍不住,有时也吵架或打架。”引导他寻找一些同学都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从你父母哪听来的一些新鲜事,与他们分享,让他们觉得你见多识广,自然就愿意与你说话了。④小结。通过与小D进行画面交流,了解到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友好,与人交流不畅,敏感多疑,具有攻击倾向。然后引导他认识到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的不足。为了进一步协调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要求他在下一周里,记录同学及家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不好的评价。2.3.3第三次心理辅导——一个令你气愤的人:①绘画过程。先与小D分析上周作业记录下来的评价,引导他如何对待流言蜚语,然后布置他画一个令他气愤的人。小D先画了两笔浓黑的眉毛,再在眉毛下画两只小眼睛,接着画上一个大嘴巴,还在嘴巴上画出两支獠牙,然后突然就在上面打了一个叉,接着就随手涂黑了。忙问他:“画的是谁?”“经常在班上说我坏话的人,恨死他了。”“那就应该把他画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小D沉默了一阵子,换了一张纸,重新画了起来。②画面解读。画面中的人物位居中间且占图幅较大,人物的嘴巴上方有一连串的小圆圈,暗指在小D的心里,这个人物在生活中比较大嘴巴,喜欢讲坏话。画面人物的眼睛向一边斜视,说明小D比较关注这个人,比较在意这个人所说的话,而且小D对这个人比较厌恶。③画面交流。问小D:“如果你想对画面上的这个同学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叫他闭嘴!”“如果你想对他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在他的嘴上贴封条。”然后他一拳打在这张画上。让他发泄完自己的情绪后,用“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句俗语,让他明白在生活中被人说坏话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建议:找个机会和他沟通一下,了解说坏话的原因,消除误会,建立友好的关系。④小结。通过与小D进行画面交流,引导他说出令他气愤的人,找到他产生情绪问题的根本原因,让他把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帮助他把心情逐渐放松下来,引导他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要求他拿出上周记录下来的不好评价,逐条念出声音,每当情绪激动时,进行深呼吸调理,每次调理进行深呼吸10次左右,同时想想自己比他人优越的地方。2.3.4第四次心理辅导——周末的篮球比赛:①绘画过程。先检查小D面对流言蜚语时,是否能控制住情绪,如若不能,再加强练习,直到能控制情绪为止。小D喜欢篮球运动,绘画主题:周末篮球比赛。当问到说你坏话的同学可以参加时,他面露怒色,眼露凶光。让他做深呼吸后,心情慢慢地平静下来,表扬他后,开始绘画,当画到双方队员抢球时,问我是否可以画简笔画,同意后,他继续画画了。②画面解读。篮球比赛的画面占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以上,画面比较大,说明小D比较强调自我存在感。在球场上,各队友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说明小D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③画面交流。问小D:“在篮球比赛中,你一般打前锋、中锋还是后卫?”“投篮命中率比较低,一般打后卫。”通过与他交流后卫的主要任务、如何提高前锋投篮的命中率等问题,让他明白集体讨论战术的重要性,以及打球不能打英雄球,团员之间力鼎合作才能赢的道理。④小结。通过与小D进行篮球比赛的画面交流,特别是提出了“如何才能提高投篮命中率”这一问题,引导他思考如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然后,要求他在下一周里,思考融入班集体的方法(除打球之外)、与同学沟通交流的方法,并观察记录班上人缘好的同学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2.3.5第五次心理辅导——假期全家游:①绘画过程。先检查上周布置的作业,并与小D分析:在与同学相处的所有方式方法中,哪些可以适用于与家人相处。分析结束后,被问到为什么被父亲责骂时,他满脸的恨意和怨气,脸色很难看。做深呼吸,情绪平复后,让他思考被责骂的原因以及进行自我反省。根据小D的愿望,绘画的主题: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全家游。小D征得我的同意,画动物时可以采用简笔画,就去画画了。②画面解读。画面有各种各样动物,画面左边缘与画纸相切,说明小D想去动物园游玩,但对想去旅游之事感到不安,渴望得到支持。画面人物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说明小D感到家人之间的关系不够亲密,有疏离感[8]。③画面交流。询问小D:“为什么想画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因为我父母在广州打工,听说哪里有很多动物我们广西没有。”“为什么画面中的人物离得这么远,而不是手拉手一起去看动物?”“虽然我很想,但我不敢向父亲提出来,我们家经济不富裕。”“你能体谅父母的不易,确实很好。但是,如果你不向父母提出你的想法,你又怎么知道他们一定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呢?”建议小D找个合适的机会,向父母提出这一要求。④小结。通过与小D交流全家游的画面,引导小D与父母进行电话沟通,要求小D经常向父母汇报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建议他每周至少与父母通话2~4次,以此促进亲子关系的改善,获得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最后,要求小D在下一周内,思考如何就去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游玩一事与父母进行沟通,可以提前列好沟通的要点,争取得到父母的支持,全家一起去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旅游。2.3.6第六次心理辅导——房树人:①绘画过程。点评与父母沟通的要点,然后让小D总结在情绪控制、与人相处两个方面的收获。当被问:遇到讲你坏话的同学、被父亲责骂、别人用言语刺激到你,你会如何做时,小D认为他已经学会了情绪调理的方法,会把心头的怒火慢慢压下去,也能理解同学的一些做法、父母的初衷,会处理好同学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布置绘画的主题:房树人。小D思考了一会儿,拿起笔,开始画起来,绘画完毕,一幅构图合理,画面清晰,气氛祥和的画面呈现在我的面前。②画面解读。画面大小远近适中,在家门口的小道上有两个手拉手的人,在树下的桌子上,有两个人在下棋。房子、树、人物描绘良好,场景显得比较自然、协调,说明小D当下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情绪问题也得到了改善。③画面交流。问小D:“画面中小道上的两个人是谁?”“是我与爸爸,爸爸已经答应假期抽空带我和妹妹,全家一起到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去旅游,让我和妹妹看长颈鹿、考拉、大熊猫。”这回答说明小D与父母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在树下桌子上下棋的两个人又是谁?”“是我与同学,这个同学是班级讨论会中结识的,我邀请他到我家下棋。”这回答说明小D与同学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④小结。通过与小D进行画面交流以及前后两次房树人绘画的对比,发现小D能够与同学、父母和谐相处了,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情绪问题也大大缓解了。

3绘画疗法的效果

运用绘画疗法,对小D进行了6次心理辅导后,再进行第2次心理弹性的测试,前后两次测试结果对比。见表3。从前后两次心理弹性测试结果可看出: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关系都高于广西留守儿童的平均分且增量都比较大,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和总平均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绘画疗法,小D的情绪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心理弹性也有所提高。在绘画疗法结束一个月后,对小D进行了回访。回访当天,小D正在学校篮球场上与其他同学一起因赢了球而欢呼雀跃,从小D兴高采烈地与同学交流的情景来看,小D与同学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对小D的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访谈,同学均表示小D的脾气改变了很多,变得容易相处了。

4使用绘画疗法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绘画疗法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应事先与绘画者沟通,选择绘画者擅长的内容进行,这样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在绘画过程中,如发现与常态绘画不一样的画面时,应该仔细观察与跟踪,以便找出问题所在。在进行画面交流与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区分各年龄段绘画的特点[9],以便正确判断绘画中呈现出的心理问题,灵活运用绘画疗法进行心理辅导。

作者:胡白薇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