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转动课堂模式的维多利亚茶文化历史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转动课堂模式的维多利亚茶文化历史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转动课堂模式的维多利亚茶文化历史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层出不穷,其中转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典型的代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转动课堂模式,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历史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史实、史料等,其中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发展历史就是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合理运用转动课堂模式来实现目标,而本文就针对于此,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以供借鉴。

关键词:转动课堂;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

1引言

在时代的发展历程中,各个阶段的人们、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历史。历史对于现代人民而言,不仅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促使现代人们能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来促进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也能从其中窥探到历史的发展轨迹,在丰富自身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教育领域开设了历史学科。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发展历史不仅是整个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历史教学中的教学重点。为了提高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应用转动课堂模式,充分发挥转动课堂模式的优势与特点,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2维多利亚时代的茶文化历史分析

根据历史记载,我国是茶叶生产的起源国,在最初大范围的世界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茶叶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跟随这一波活动而在世界各国得以流转,并且在各国的发展轨迹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英国就是典型的代表。茶叶流入英国之后,对英国人民的生活习惯、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茶叶也成为英国文化发展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遗留下来的历史内容也值得学习。

2.1维多利亚时代茶叶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手段

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正是殖民掠夺时期,这一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呈现出殖民掠夺的特点,而茶叶作为英国殖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在开展殖民掠夺活动过程中,充分运用茶叶作为殖民掠夺的工具,在世界很多地方,比如印度、缅甸等地区都建立了相关的产业经济。在此基础上拥有了一个从生产、运输、销售到消费的完整链条。在这一完整链条作用下,以及随着英国殖民掠夺版图的扩张,带有英国本土特色的茶文化逐渐流转到各个地区,发挥着不可预估的作用。

2.2维多利亚时代下的英式下午茶

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诞生了消费型社会,在这一社会形势下全民追求享乐,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步入繁华的消费社会,处于这一社会的英国人民,尤其是社会上层人士更是醉心于追求艺术文化的内涵和精致的生活品味。与此同时,维多利亚时代由贝德芙夫人开创的喝下午茶形式开始在英国流行,随着英国消费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英式下午茶不仅在内容上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比如说红茶、食糖等投入其中,而且内涵也趋向于饱满化,比如说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因此,英式下午茶形式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发展的典型代表。

2.3茶叶改善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健康状况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其发展步伐远超于其他国家,因此,英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在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多,对公共卫生状况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由于并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应对挑战,使得公共卫生状况十分堪忧,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爆发。由于茶叶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培养良好的饮茶习惯对于人体的健康能够带来巨大的作用,因此,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开启饮茶之风,不仅各个企业开始大量生产茶叶,而且社会人民也逐渐培养饮茶习惯。

3转动课堂模式在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

在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转动课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对转动课堂模式具有的特点和实施条件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转动课堂模式的对策来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探讨,为实际的教学活动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3.1转动课堂模式具有的特点和实施条件

转动课堂是出现在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模式,从概念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话,指的就是充分利用课前预习阶段和课中教学阶段,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部分以及明确若干个小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应用训练。转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颠覆传统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教师针对性的指导;二是改变传统教学流程,重视预习阶段和课中教学阶段;三是颠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课者转换为自主学习者。除此之外,转动课堂模式实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转动课堂模式过程中,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在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网络教育资源;第二,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3.2转动课堂模式在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中的课前预习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关于课前预习这一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所忽视的,但是课前预习阶段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亚于课中的教学阶段。因为做好课前预习阶段的相关工作,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要学习的课程内容,明确自己对课程内容有哪些方面的不理解之处,不仅能够让学生做好课程听讲的准备,而且也能够为教师合理开展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因此,转动模式在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从课前预习阶段入手,学生利用课前教师备课过程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预习,以此来为课程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讲,教师在课前阶段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学生准备各种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包括基础资源和扩展资源。在此基础上制作微视频,每个微视频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是呈现一个案例,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平台完成相对应的任务。学习教师准备的微视频内容,同时依据自身情况,比如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浏览学习扩展资源,而能力欠佳的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微视频中学到的知识以及存在的问题保留下来,争取在课堂开展中听教师的讲解或者是主动询问以获得答案,以此来做好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前的预习工作。

3.3转动课堂模式在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中的课中教学策略

课中教学是教学领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通过有效的课中教学,不仅有利于为学生答疑解惑,进行知识点的转换,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转动课堂模式在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其次要从课中阶段的教学入手,将知识点内容予以深化,以及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的课中阶段,教师需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开展,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指的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原则,将班级里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和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形式的采取,提高学生参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在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这一活动要作为一堂课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占据整节课堂,实现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讨论。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提出学生合作与交流需要探讨的问题,以此来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中得到良好开展。最后在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要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课程进行整体评价,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以此来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4结束语

相比较于其他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以及自由性。因此,在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苡.中西方茶文化传播中经济学翻转课堂思想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7(12):393.

[2]张苏银.基于翻转课堂在茶艺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36):128-129.

[3]林有鸿.对英国劳动阶层茶文化之深描[J].农业考古,2016(5):212-215.

[4]钟真.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农机,2016(6):93-94.

[5]黄学周.英式下午茶文化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21-23.

[6]欣欣.优雅自在惬意午后维多利亚下午茶[J].中外食品,2008(4):56-58.

[7]郑雯嫣.论维多利亚时代红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农业考古,2003(2):322-325.

作者:肖忠纯 单位:渤海大学历史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