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

摘要: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要记的史实很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快掌握历史知识至关重要。本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可改革教学方法,以加强知识记忆,如情景教学法,加强历史与实际的联系,利用历史事件来激发学习热情;在进行知识点归纳时,可利用特殊记忆法,如特定年代记忆法、归纳记忆法、浓缩记忆法、知识结构记忆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知识;记忆;教学;方法

一、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知识记忆

(一)情景教学法

精心设计教学情景,适当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历史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能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实战模拟的教学过程:了解了三国时期的两次主要战争,先讲述官渡之战,然后课堂模拟赤壁之战的情景,这时,多媒体播放三国时长江中下游地形图,公元208年,曹操带了对外号称的80万大军(实际大约20万)南下,诸葛亮向孙权提出,曹操他们虽然人数众多,但曹军士兵来自北方,善于在马上作战,水上的战斗力就差了,长途跋涉而来,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的较多。然后8个同学一组,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同学给出不同的作战方案,点评优劣。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学生非常喜欢,大家讨论热情,人人都好像成了带兵打仗的将军,都觉得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课堂讨论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反映,对这节课内容记忆深刻,不容易忘记。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不宜过多,通过精心设计,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否则就脱离了基本的教学主题,违背了教学的初衷。

(二)教学中加强历史与实际的联系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结合国内外当代和古代的发展形势,例如,讲到商鞅变法,秦孝公即位初期,国家弱小,是七国中综合实力最弱的,秦孝公决心让国家变得强大,力图改革,于是下令招纳贤才,当时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便入秦,废除秦的旧制度,并提出了“废井田、开阡陌、奖军功、实行郡县制和实行连坐之法”等变法发展的策略,让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目的是让国家变得强大,实现秦国统一六国,商鞅变法的也符合秦国多数人的利益。联系现实,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并逐步实施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对外开放,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开放格局。当前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重大举措。因此,历史教学要贴近事实、贴近内容、贴近生活,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三)利用历史事件来激发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老师除了要认清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还应尽量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印象,达到记忆的目的。历史事件有它自己的特点,很多历史故事不管结局是好还是坏,都对初中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比如,在讲授“洋务运动”时,学生能学习到的内容只是“洋务运动”的起因、过程、结果等,需要学生一个个去记,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教师在课上讲,下面学生兴趣不大。这也让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事件就是这样,枯燥无趣,教师可以针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运动派别、推进过程、主要方面、运动结局、相关评价、历史影响、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等,讲解一些小故事,也可以通过教室中的投影仪播放视频短片或动画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历史事件场景。如此,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学生也愿意主动、自觉地了解历史知识,学会辩证地看待史实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利用特殊记忆法

(一)特定年代记忆法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具体的时间,在复习时,以时间为线索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将一些特定年代的历史事件编在一起,所谓特定年代表现为年代间隔相等,如: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二次革命1913年,护国运动在1915年,护法运动发生在1917年,爆发于1919年,每个事件相差2年;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中共“二大”召开于1922年,中共“三大”召开于1923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等,每个事件相差1年;中国奴隶社会结束是公元前476年,西欧奴隶社会结束是公元后476年,西欧跟我国相差近1000年;世界近代史开始(1640年)和中国近代史开始(1840年)刚好相差200年。另外一种是多变之年代,如:1861年中外发生的主要大事有: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推动“洋务运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等。又如1927年,在我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大事,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共产党独立领导三次武装起义,八七会议召开。

(二)归纳记忆法

历史事件虽多,但都可以按类归纳并记忆。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历史,均可归类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来记忆。还有农民战争的口号,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政策,世界史中的战役战争等。从这些同类事件中找相似之处,区分它们的细枝末节,印象深刻,容易将一些知识相同,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归纳起来。如中国农民起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有组织,有准备,创立太平道,用宗教拉拢人心;唐朝后期黄巢起义:流动作战,避实攻虚;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税”口号,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如,同样是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其手段和方法不同,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管理行政事务;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同样是巩固思想统治,秦始皇、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却相反,一个“焚书坑儒”,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浓缩记忆法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浓缩记忆法,就是在上新课前,利用较短的时间,将本课的重要基础知识按事件性质、内容、人物、年代、发展过程、结果影响等,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使难记忆的内容条理化。用浓缩记忆法记《南京条约》内容:通商、割地、赔款、关税。如《马关条约》割三岛、赔两亿、开四口、设工厂。也可以通过数字把书本内容浓缩提炼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以浓缩为“一面旗子,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如“隋朝大运河的基本概况”浓缩为“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个城市,四条河段,五大水系,六个省份”。再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课浓缩四三二一来记忆,即:四场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近代中国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四)知识结构记忆法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记住所有的历史知识。有必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大后小的原则。此法适用于单元复习、系统复习等。复习时,特别要注意的是,记忆一定要分章节,画历史知识结构树,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看完每章每节,把书合起来回记一遍,边看边圈点批注,看书时手脑并用,实在回忆不起来,再把书打开看看,这样反复几次,很快就把要记的内容记住了,比起只顾往前看的复习方法,效果要好得多。如辛亥革命的记忆,学生学习时,可将大标题分为两个阶段,以中华民国成立为界,第一个大标题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建立共和国进行的斗争,主要包括组织、思想和军事三方面的斗争。第二个大标题是革命派为保卫共和制的原则所做的斗争,主要包括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如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首先主要表现在农业上、手工业上、商业上,然后具体细化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再如复习中国近代史时,首先帮助学生回忆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我国的。四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然后回忆中国人民又是如何反抗,三次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最后回忆,面临亡国灭种危险,中国人民又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四次探索——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样先记大标题内容,后记具体史实,逐渐深入也就记住了。

三、结论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努力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在课堂教学和知识归纳中找到有效的方法,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领路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在记忆中明理,教师和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这样才能让初中历史教学生动有效,为社会培养有理论、有实践、有创新和有个性的社会主义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华艳,王军英,于小倩.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21).

[2]屈杨杨,梁娇娇,白明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途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29).

[3]朱淑辉.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J].学周刊,2018,(27).

[4]刘彩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J].教师,2015,(35).

[5]陈红.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J].文理导航,2016,(9).

作者:马福霞 单位: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钟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