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强化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育人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强化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育人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强化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育人作用

[摘要]将古诗词恰当地引入高职院校历史教学,既弥补了中等职业学校课本《中国历史》的不足,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核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品味、鉴赏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美、形象美、人格美、意境美、哲理美,“引诗入史”,开拓视野,从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历史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历史教学;育人作用

历史教学不应是简单枯燥的灌输,也不是烦琐知识的堆砌,使学习者乏味无趣,望而生畏。历史教学应当使课堂充溢着丰富的情感和盎然的生机,教师带着学生去探寻发掘历史这座富有智慧和思想的“宝藏”,让学生流连其中,有所收获和大有裨益。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就是把记忆中的材料进行改造,组合成为新的内容,通过移情想象,把自己的情感附会在客观的历史事物上,使历史知识具有了丰富的情感,人和历史知识之间产生了情感交流,从而去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可以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创造了浩如烟海的诗词。诗歌,犹如文学海洋里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将古诗词恰当地引入高职院校历史教学,既弥补了中等职业学校课本《中国历史》的不足,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核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认真品味、鉴赏古诗词中所散发的情感美、形象美、人格美、意境美、哲理美,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熏陶滋养,升华思想境界,开拓人文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历史素养。

一、高职院校历史教学现状的统计与问题分析

古诗词的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丰富的素材,其一方面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反映出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充沛的人文情感,通过讴歌、鞭笞等形式诉说着历史,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濡养,提高了历史教学的审美培养。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历史教学,在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处于尴尬地位,专业历史教师匮乏,教学资源缺少,甚至在专业课为主的思想指导下,随意挤占历史课时,导致历史课育人的功能与价值难以发挥。具体情况表现如下:

1.教师方面

历史专业教师严重匮乏,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有的高校甚至让思政老师、公共课写作老师、英语老师等担任历史教学工作,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难以保证。

2.教材方面

作者对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课本《中国历史》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该教材容量大,理论性强,偏重于宏观的叙述和概括,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五年制学生的实际水平。作者对该教材经过认真统计,《中国历史》共计19章274页内容,古诗词作为“以诗证史”补充得很少,从正文引用到小字叙述,所引用的诗词不过20首左右,“引诗入史”的作用发挥运用很不理想,使历史教材的思想艺术性和趣味性显得苍白。另外,《中国历史》缺乏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和丰富的习题训练集,教学资源和辅助的文史资料严重不足。

3.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所招收的五年制大专生来源于初三毕业生,虽说初中三年已系统学习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历史基础薄弱,甚至对基本的历史常识问题都没有完全掌握。作者曾对40余名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其中能完全写出50首古诗词的学生不到一半。面对教学的实际情况,讲授中国历史课程时,需灵活降低难度,补充生动有趣的古诗词作为史料,采用多样实用的教学方法,从而让五年制大专生能够真正学习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不断提高其历史素养和人文情怀。

4.教学用具方面

高职院校均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办学理念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知行合一”,重技能、轻知识,重实践、轻理论,对历史教学更是边缘化。教学模具、历史地图缺乏,没有进行历史博物馆、文化博物馆和历史资源库建设等。面对现状,要立足现实,因材施教,进一步贯彻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古诗词辅助历史教学作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可以用古诗词独有的美育因素优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历史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古诗词育人的实践策略探索

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和充沛真挚的情感,表达和诉说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生命意识”“家国情怀”和意蕴无穷的“审美气质”。运用古诗词这一文化资源,可以从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修养。

1.“以诗讲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远古传说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神农氏遍尝百草以医民恙等神话故事,讴歌了中华民族先祖舍己为民、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战国时屈原遭谗被贬而作《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腔爱民之情跃然纸上;唐代诗人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四,“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充分体现了诗人爱好美好事物和嫉恶如仇的高洁品格;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充分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感;文天祥的《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达了诗人赤胆忠心、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明代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体现了于谦不怕牺牲、保持忠贞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总之,无论是古代的仁人志士,还是今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铁肩担道义,为国为民,可昭日月。

2.“寓诗于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词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晶和产物,揭示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又以其和谐的音韵、富有艺术的语言脍炙人口。文史交融,文为史添秀,要让学生徜徉在诗词浓郁的文化意境中,感受其巨大的魅力。作者在讲“中国历史”第4章第4节“隋唐时期文学的繁荣”时,补充了学生耳熟能详的隋唐诗歌,以优美精粹的诗歌引入隋唐历史的教学,使学生沉浸在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为何被誉为“诗仙”,笔者讲授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这首想象丰富奇特的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名山大川及自由不羁生活的无限向往,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仙”之名当之无愧,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化素养。

3.“鉴诗入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历史素养

古诗词对仗工整,文词优美,韵律和谐,抒情言志,富有音乐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一种恬淡闲适、归隐田园的自然美;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一幅避暑消夏,畅达天性的闲适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表现了幽默诙谐中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苦涩与悲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坚贞之士的慷慨之美。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意志坚定、绝不动摇的品格之美;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是北国塞外的苍茫辽阔的壮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体现了舍身报国、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

三、古诗词辅助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诗词的产生与社会生活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大量的现实主义诗作,为研究历史提供了旁证材料。但历代诗词体量庞大,博大精深,并非所有的诗词都可以应用到历史教学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古诗词是作为历史学习的一个辅助手段,做到精心选择,合乎主题,对症下药,从而发挥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适度性原则

历史课堂中引入诗词,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基本史实,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使文史交融,汲取历史智慧,开阔历史视野。关于唐长安城的描述,课本上有详尽的叙述和《唐朝的长安城》平面图。笔者补充了白居易的诗句“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一诗句形象逼真地反映出长安城的建筑格局和建筑特色。

2.真实性原则

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科学的学科,课堂中引入的诗词是要能够揭示历史真实面目的作品或者科学真实的写实性诗词,不能牵强附会,更不可断章取义。康熙36年,康熙率领大军亲征噶尔丹,途经神木、榆林。后来,当地留下了许多佳话和民间传闻,口口相传,今人津津乐道。笔者在教学中只引用了见诸史书记载,由康熙所写的《出塞诗》,“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冰泮长河堪饮马,月来大野照移营”,反映了康熙奋发有为,志在海内清平、国威远扬的宏图伟志,也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字记录。

3.趣味性原则

诗词是艺术,通过这些作品可感知历史的灵魂,渲染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民国年间,军阀割据,武将专权。山东军阀张宗昌号称“三不知将军”“狗肉将军”等。此人文化水平不高,却爱附庸风雅。笔者在课堂上读了一首张宗昌写的《游泰山》:“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学生们哄堂大笑,并对民国时期国家分裂,各地军阀割据混战、愚昧无知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将古诗词引入高职院校历史教学,既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广大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和发展,又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课堂效率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品格,值得广大历史教师去深入研究、探索,从而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韩和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和艺术(1918—1970)[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婉萍.诗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3-24.

[3]鲁迅.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作者:张志刚 单位:神木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