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探析

家国情怀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方面,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初中历史学科对学生开展爱国情怀教育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成就,还是近现代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等,这些都蕴含家国情怀的思想情感,都是践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宝贵土壤,教师深入挖掘,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能够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奋发情怀,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成就辉煌,源远流长,得到国内外诸多文化学者的认同,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学艺术,当今还成为文化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的家国情怀的思想情感,不仅成为教育后来人的重要素材,也成为中国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的重要源泉。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好这些传统优秀文化资源,让优秀文化在初中生的心中落地生根,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

尽管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推崇,但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却艰难曲折,荆棘丛生、饱受凌辱。世界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人民受苦,文化受到践踏,而无数志士仁人、爱国豪杰为了拯救国民于水火,他们无私奉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同学们学习历史,不仅仅了解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中国的每一寸领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凝聚青少年奋进的力量。

3.增强学生世界的意识,拓展大爱情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整个世界都是“一家人”,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国必须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世界每一个国家也必然了解中国,与中国融为一体。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多元特色,感受到文化的差异性,对世界各国文化的认同,理解并尊重各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顺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一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引导学生用大爱情怀感受世界的美好,用国际视野与世界意识分析国际形势。

4.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五大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主干的史实外,还应研究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由此归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理念。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真正地培养“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人”,抛弃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只会汲取知识和成为考试的机器人。所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务。

二、历史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路径

1.从细微处入手,传递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教育要起到好的效果,不需要传统教育活动的轰轰烈烈,而需要结合教材并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让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受到洗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要改变传统浓厚的场景渲染,教师声情并茂的言语讲授,而在细微处通过对历史细节的巧妙引领,教师的精心处理,向学生传递家国情怀的思想情感,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备课环节,抓住教材中的相关素材,整合课内外渗透家国情怀的内容,潜心思索,巧妙构思、深入挖掘,抓住最有利于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历史细节,让学生亲自体验与感悟,家国情感会油然而生,逐步燃起,发自肺腑之言,由衷感受到家国之伟大。如在讲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时,深层次挖掘以下两个细节:(1)为什么有“罢课、罢工、罢市”发生?(2)游行学生火烧曹宅、痛打章宗祥的史实,体现学生怎样的情感?同学们感受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联系生活实际,内化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尽管距离现实生活遥远,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些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链接历史事件发生“点”,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家国情怀的思绪油然而生。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社会生活,选取好切入点,能够让他们在生活中思考历史、检验历史,学会运用历史分析问题;同时,要利用好生活中的历史学习资源,如历史事件发生的纪念馆,地方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遗址、珍贵的历史照片、历史影视资料等等,这些历史素材能够直观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帮助他们更形象直观地内化家国情怀,激发爱国的热情。如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探索的落脚点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生活变化,对比近代中国满目疮痍的悲惨,同学们体会更加深刻,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学时,教师可以让他们收集生活中多样化的素材,从改革开放之前人们衣、食、住、行与今天人们生活的对比,他们直观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心底便产生了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信念。

3.开展实践活动,升华家国情怀

将家国情怀渗透于丰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避免课堂教学生硬灌输,死记硬背的教学弊端,结合初中生的心智特点,将历史知识,情感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必备知识,形成家国情怀。如我校每学期开展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的百家讲坛,国庆前夕举行的“抗日救亡歌曲大联唱”,国旗下演讲“我最崇拜的抗日英雄的故事”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将历史事件贯穿于其中,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同学们在准备这些活动时,动手实践、用脑思考、用口表达、与小组成员沟通协作,提升综合素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对抗日志士的精神由衷的钦佩,水到渠成地形成家国情怀。

4.确立教学立意,指向家国情怀

很多历史事件发生年代久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时将家国情怀教育硬生生地渗透其中,效果不够理想。此时,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确定教学立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直接的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教学立意为了解近代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过程,这样便失去了家国情怀教育,而教学目标指向于课堂“诉苦大会”。笔者曾这样确定教学立意,让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引导他们分析近代中国经历多灾多难的哪些具体事件,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一边回忆,投影仪呈现出一幅幅中国经受的悲惨画面,其被欺凌的原因当然不仅仅是同学们分析的政治上,还包括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而改变国家命运的是近代中国志士仁人,他们为民族独立与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此时,联系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教育方式由原来欲哭无泪的悲惨画面转换为悲壮又带有生机的画面,家国情怀的教育效果也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同学们必要的家国情怀教育既是课程教育的目标,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教师根据目标要求适时适度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不要人为给学生加大课堂学习负担,而是紧密联系教材,精准分析学情,明确家国情怀培育目标,找准切入“点”,从学生成长角度入手,提高育人的效果。

作者:梁文月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