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讨

[摘要]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角度来看,对历史教学形成新的认识,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在诸多认识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以忽略,那就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史延续的应有之义,是当下高中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入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不只是告知学生历史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而在搜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又需要建立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角度来看,对历史教学形成新的认识。在诸多认识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以忽略,那就是家国情怀。对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而言,家国情怀更多的是指向学生的情感,这也再次证明,历史学科的学习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而应当是有温度的学习过程。历史教学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体现,是学生面对小家与大家的时候应有的情怀。这种情怀影响着学生对家国的认同,也影响着学生自身的精神塑造,因此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对整个国家而言,家国情怀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高中历史教学特别忌讳的一点,就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事实上,家国情怀不是知识性的内容,而是情感性的内容,是不可以直接告知的,只能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家国情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能够意会的往往是默会知识,能够言传的则对应着显性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的时候,更需要从言行的角度判断家国情怀是否为学生所真正内化。只有真正能够影响学生语言与行为的家国情怀认知,才是真正的家国情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面向高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显然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的枯燥延伸。家国情怀的培养,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家国情怀有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然后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情感需要,在合适的切入口实施家国情怀教学。

一、基于教材理解家国情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特别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之一,无数研究者想寻找到其中的奥秘,而在寻找到的答案中,家国情怀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文化强调修、齐、治、平,其中的“齐家”“治国”就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有人说家是人生开始的地方,而国是人生理想的源泉,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就是文化的延续,就是人生理想得以实现的途径。无论是在当前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还是在与历史有着密切关系的古典文学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关于家国情怀的内容。因此,教师不妨以历史为主线,引导学生将思维的触角向其他的领域延伸,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立体的家国情怀。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既然有这么广阔的空间,就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延续下来,让家国情怀成为串联古今的一个重要教学线索,让学生能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家国情怀真正内化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二)家国情怀是历史延续的应有之义

如同前文所强调的那样,家国情怀不是知识性的内容。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是因为其具有延续性,而历史之所以得以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存在,是因为家和国的存在,所以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历史延续的应有之义,不容否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作为历史文化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做到这样。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家国情怀是核心的组成要素之一。因为有了家国情怀,所以才会有无数的古代先贤与仁人志士愿意为了自己的国家做出奉献乃至牺牲。正是因为这种家国情怀的存在,所以中国的历史才得以延绵不绝。因此,面向今天的高中学生,在传承历史的时候,除了要让学生积累相关的历史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家国情怀延续下去。

(三)家国情怀是当下高中生应具备的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一些伪历史和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对于判断力还不是很强的高中学生来说,会形成一定的干扰。因此,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去伪存真。那么有效的抓手是什么呢?很显然,家国情怀就是抓手之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史料,如果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认知,那么就是一个好的教学内容;在选择并确定教学方式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得以产生和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好的教学方式。综合以上三点理解,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家国情怀既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又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家国情怀应当是日常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线索,在引导学生积累历史学科知识的时候,要将家国情怀作为其中的营养元素。

二、面向学生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显然需要面向学生这样具体的受众者。家国情怀常常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可以从这“四感”切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可以说,没有这个判断,家国情怀就容易失之于空洞;有了这样的判断之后,家国情怀就有了更好的抓手。认同感就是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有认同与肯定的态度,而且不容易为其他观点所左右,更可以用它来拒绝历史虚无主义。归属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在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一种良好的归属感,就可以让自己的精神有一个重要的寄托场所,这一点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认为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很显然,这个精神寄托的场所就是家国情怀,就是文化认同与归属。责任感原本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但是历史责任感与其他的责任感又有所不同,因为历史是跨越时空的,所以历史责任感的建立与强化,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实就是一个精神塑造的过程。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密不可分的,有了责任感,通常就会具有使命感。但是,使命感与责任感又是不同的,使命感更多的是面向一个人的内心,这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责任感则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有责任感的人总会通过自己的语言与行为,将内心的认识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在面向高中学生实施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时候,紧扣这“四感”,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同时,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切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设计。首先,寻找一个有效的切入口。如教学“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内容时,在选择了一些历史题材之后,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有哪些人参加?为什么选择这些人?其次,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对于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笔者特别强调:在思考并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机械化,尤其是不要用生硬的概念来回答问题,而应当多翻阅历史资料,看看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来筹建新中国的。学生收集资料并分析:早在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借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时机,就提出了相应的口号,其中的第5条就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在几天之后,作为回应,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联名致电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对中共中央提出的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表示赞同。最后,组织学生分析。在学生翻阅了相关的资料后,学生开始自发地进行分析。有学生发现,当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人士之间的互动,“非常具有温情”“就像家里的不同成员在商量着如何把家庭建设好一样”。笔者在捕捉到学生的这些观点之后,立即进行了重复并放大,而事实上正是学生的这些观点,奠定了他们对民主协商、政治协商等概念的认识。随后,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西方的政治是在争吵中寻找共识,而中国的政治是在协商中寻找共识,你们喜欢哪种形式呢?”结果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说:“当然是在协商中寻找共识更好。”于是,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顺利生成。

三、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需要选好切入点

当学生认为“当然是在协商中寻找共识更好”时,一种家国情怀已经渗透其中。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一个温暖的港湾需要的是协商而不是争吵,更不是争斗。由家及国,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经过这样一个逻辑推理,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认同了“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能够更好地促进全社会群策群力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好制度。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认知的形成都比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要好得多。如果直接告知学生答案,学生还会存在一些疑虑。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认识,就会牢牢扎根在学生的思维中。很显然,这种有根基的家国情怀教育,更适合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没有像传统教学一样有情感地溢出,因为情感的溢出甚至泛滥,不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甚至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感。只有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将家国情怀的培养隐藏在对历史分析的过程中,并让学生自发地形成认识,才能让家国情怀素养真正落地,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切入点寻找的比较恰当的体现。这个认识其实非常重要,尤其是站在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角度,思考家国情怀培养的有效方式,一定要认识到家国情怀强调的是一种情怀,但是这种情怀与通常所说的情感体现有所不同。高中学生已经进入情感内敛的阶段,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所不同。因此,用相对更加内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发地生成家国情怀,往往教学效果更加理想。这一认识在教学中也得到了证实。笔者与学生进行交流,发现他们更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自己翻阅史料,然后去判断,这个时候形成的认识,尤其是对家国情怀的认识,更符合他们内心的需要。与此同时,学生对自发形成的认识有更多的认同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更容易形成心灵上的共鸣,更容易在自己的思维中扎根。总之,高中历史作为面向高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承担着帮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以及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及教学经验的日益丰富,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逐渐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家国情怀在内的素养培育,都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寻找更为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周刘波.家国情怀:教学意蕴与生成路径[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7):18-23.

[2]曹小文.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目标与追求[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1):29-33.

[3]姜安平.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22):46-47.

作者:马景轩 单位:武威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