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历史教学探究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作为高中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高中历史课程在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探究如何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开发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高中课程;历史教学;模式改进;探究式课堂;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课程的开设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我们要注重对这一基础课程的探究式开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探究问题和具体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固化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很多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快速学完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将教材上的全部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不是从学生的视角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下,教师要求学生被动记忆历史教材上的内容,不能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开展探究式教学,导致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
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有些学生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门学科的学习时间。他们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高考的主要科目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系统、全面地学习历史课程。同时,教师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学习方法,不能及时关注到每名学生,只能采取大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不高,历史课程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好。
3.历史史料的运用方式不合理
历史史料的作用主要是对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进行补充,达到辅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的目的。历史史料是探究式教学开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有的教师认为历史史料对高考复习没有用处,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极少引用历史史料,没有深入挖掘历史史料和教学内容的贴合性。因此,很难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历史史料对于学生学习和核心素养培育的促进作用,但是却过于重视历史史料在课堂上的地位,使得课堂主要教学内容变成了历史史料的分享。这样的课堂虽然更加轻松,也能实现探究式教学,但是学生从中能够学到的教材理论知识不足,不仅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而且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开展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中阶段,教师不能再秉持着应试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不断优化历史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设计,积极挖掘合适的历史事件,在历史课堂上合理运用历史史料,作为探究式教学的切入,为学生提供探究话题。同时,历史史料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能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要把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列入评价范围。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发展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
2.结合乡土史料开展历史教学
高中生一般缺少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们很少有机会走进社会去了解历史史料,导致在常规历史课堂上面对一些历史事件会“无话可说”,这样不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相反,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乡土史料往往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深入研究并收集与历史教材内容相贴合的乡土史料,与教材内容完美融合,通过乡土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材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当地县志上的记录性资料,通过学习当地抗日战士的故事辅助开展历史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乡土史料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增强历史的可接触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课程,能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探究环节,有利于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更好发展。
3.采取更加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较为开放的小组探究教学模式。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分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个预习任务,并引导小组内的学生共同参与。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并参考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学习,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扮演主要角色,而仅仅扮演着辅助角色。每个“主讲人”都会走上讲台,带领全班学生回顾自己的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并介绍教材中的一些历史故事。当一组的解说结束,另一组可以提出疑问,也可以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解决各小组存在的学习问题。这种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其得到更好地发展。
作者:杜军亭 单位:山东省莘县实验高级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篇2
时代发展的步调越来越快,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素质高、竞争力强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新型人才培养也成为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工作火热推进,探究性教学渐渐地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探究性教学本身也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1]。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应当考虑学科实际,以及学生学习发展需要,合理应用探究性教学对策,以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高质量的历史课堂。施瓦布作为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提出探究环节,以及探究方法的确定围绕学习者创造力的培养展开。我国学者将学校课程探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围绕既定问题、文本、材料,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探索答案、意义、信息或者理解的活动或者过程[2]。将探究性教学对策应用于历史学科,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针对历史史料,以及历史问题展开详细的探讨与分析,将历史结论,以及历史认知全面细致地得出。探究式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对人类的历史展开了解与思考,将历史学习方法掌握到位,同时还掌握历史认识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
一、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特征
(一)探究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水平的有效举措就是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索的空间。在教学环节,一旦教师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更没有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渠道,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始终得不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实践素养的提高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灌输以及书本知识获得,更多的是学生自主探究、体验而获取的[3]。
(二)问题性
教师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探究历史问题的情境,立足于不同层面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现象、人物,围绕具体的历史问题来展开自我设疑,真正从多重立场展开思索与探究。疑问本身就是激发思维的有利线索,而在问题的促进下学生有了困惑,在困惑的推进下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这就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基础。教师在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完成问题的设置。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的时候,设计下述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1.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促进了洋务派出现?2.洋务派进行洋务的目的是什么?3.洋务运动获得的成就有哪些?4.如何看待洋务运动?5.洋务运动破产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加深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习成效[4]。
(三)开放性
反思传统教学活动,对于“整齐划一”过分强调,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以及结论的唯一性,教师单纯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也压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探究性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学习结果等方面与传统教学存在较大差异。探究性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格外关注,不单纯强调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强调教师的循循善诱。探究性教学对于学生的个性给予充分尊重,让学生尽可能地独立学习,将个人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探究性教学向学生传授更多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及路径,调动学生关心实际,感悟人生,了解社会的热情,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5]。
二、探究式教学对策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现阶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工作火热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各个学科中的推进强调探究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一改传统课堂教学死板训练,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状态,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历史学习中,转变历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由此可见,将探究式的教学对策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凸显。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环节选择合作探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和历史知识整合起来,为学生创造自主表达、大胆质疑、积极探讨的机会。这一过程,学生运用集体活动,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致力于历史问题的化解,强化实事求是的探究态度,逐步将历史知识掌握扎实。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对策的应用情况
发挥探究性教学对策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前提是建立在合理应用的基础上。但是从现阶段探究式教学对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性举措,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探究性教学作为突破传统教学的新策略,带给历史课堂全新活力,也使得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增强。但是实际应用环节存在不少局限。主要是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高中历史课堂仍然没有摆脱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卖力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成效可想而知。部分地区的高中对学生划分层次,将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分班教学。这样重点班的学生成绩较佳,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思维活跃度较高,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也比较适合,学生接受度良好。而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历史教师想方设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探究热情,但是大部分学生怯于同教师交流,害怕回答错误出丑,所以探究式教学往往陷入僵局[6]。普通班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一般都是教材上的知识,而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需要将教材之外的知识点交给学生,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不适应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所以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直接舍弃探究式教学模式,直接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所以探究式教学模式对于历史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并不适用,整体使用成效也不理想。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高效运用探究性教学对策
(一)懂得放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任何阶段,任何学科教学,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不容撼动,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也不例外。根据建构主义理念,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机械地传授获取的,而是学习者在既定情境下,通过学习环节中其他人的帮助,运用有效的学习资料,采取意义建构的方式得到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学习者本身就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存在,也就是意义主动构建者,并不是被动接受对象。统筹考虑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优势,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真正正地活跃起来,扮演好学习主角的角色。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明确“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根本含义。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现实意义。彻底与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模式说再见,为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有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悦的活动。坚持以生为本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高效历史课堂的打造提供支持[7]。
(二)重点把握,发挥教师指导优势
根据建构主义内容,强调教师的引导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展开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本身就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指路,万不可替代学生“走路”。高中阶段的学生还是未成年人,无论是思维还是心智都不是那么成熟,但是其发散思维相当发达,如果将课堂全部放手交给学生,那么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更不会带着明确的目的投入学习中。所以,教师有必要将自身的引导优势凸显出来,全面掌握班级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探究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订可行的学习目标。教学环节,教师作为信息的供应者、课程的建设者、活动的策划者、过程的引导者。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进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教师需要找准恰当的时机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设置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出评价与鼓励。例如: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节课的时候,针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顺势提问,“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认为他是暴君,还有人认为他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卓越,你是怎样评价他的呢?”然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秦始皇的相关活动详细了解分析,分析秦始皇的成长历程,找寻秦始皇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秦始皇对于历史的影响及功过得失。引导学生在了解秦始皇基本活动的时候,对历史人物和其所处时代间的关系有细致把握,客观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间的必然和偶然关系。
(三)考虑学情,贯彻落实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强调现代教育应当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因为教育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但是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学生的个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际教育环节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就是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接受能力,真正有的放矢地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强调分层教学。当前,不少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对学生划分班级,这当然也是因材施教的直接体现,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结合学生的智力特征来分班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但是标签式的分层教学也有其弊端,那就是很容易打击普通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尊心,但是只要发挥班主任,以及学科教师的引导优势,从整体层面来看分层教学就会功大于过。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任教班级的具体实际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理念,为学生量身定制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推进高效率的高中历史课堂的打造。对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思维活跃度高的班级,采取思维性引导策略,关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进步。而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班级,以通俗性的引导为主,关注学生学科基础的扎实。
(四)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成功的历史课堂离不开多种教学方法的促进。单纯地采用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枯燥,对于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积极主动性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万不可一味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展开历史教学,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尝试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探究性教学,使得探究性教学成效尽可能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教师在应用问题引导法的时候关注问题的筛选,好的问题是课堂成功的开端,问题选择对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高效顺利展开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当在筛选问题上下足功夫,选择的问题难易适中,对于学生求知欲望的激发有明显促进。此外,选择的问题应当与教学目标相契合,同时还要新颖,有开放性的答案,探究价值十足。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保障探究性教学目标的落实,需要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得学生在一个更加自主、更加开放的课堂环境中探究历史知识。
(五)完善总结,实现历史能力转化
课后总结对于学生历史探究学习成效的转化有明显促进,学生将探究成果落实到笔头上才称得上是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所以历史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后总结方式,引导学生尝试用知识框架的方式完成知识建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到新知识,还实现了旧知识的高效回归。结束语综上所述,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将探究式教学对策高效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符合历史学科教学需要,符合高中学生学习特征,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因此,教师应当将探究式教学对策合理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打造高效率的高中历史课堂。
作者:许少杰 单位: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篇3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侧重点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要求教师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围绕学生历史思维及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基于这一实际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学习课本教材中的史实内容,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实际需求。而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史料教学资源引入日常教学课堂不仅可以丰富传统教学资源,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新课程教学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根据实际课堂教学需要,为学生引入丰富的史料资源,丰富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为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本文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分析对象,对史料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围绕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从提高史料教学目的性、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以及发展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角度出发,对教学改进策略进行探究,旨在分享教学经验,以期能对提升历史课程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史料教学资源的引入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在学生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史料资源不同于平常所用的教学材料,它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特征。就当前历史课堂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史料教学资源的引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其应用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实际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史料教学过程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史料教学资源根本目的在于丰富传统教学内容,服务日常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师带领学生借读史料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学会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学习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通过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及个人思维品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引入史料教学的内容只是为了浅层次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对史料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解读,更谈不上辅助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这种缺乏目的性的教学活动,与史料教学的初衷相背而驰。
(二)史料教学过程定位不够明确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史料教学资源的引入作为呈现课本教材知识点的一种论证,提高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是史料教学运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误区。对日常课堂教学活动而言,史料教学的角色只是附属于课内教学基础下的一种教学资源,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内容而服务的。而实际教学情况则是教师过度地注重史料教学资源的融入,忽略了课本教学资源的有效解读,在教学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了解学习史料资源,本末倒置的情况突出。这种情况的存在,无疑会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并没有凸显史料教学资源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及价值。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作用分析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内在力量,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投入历史学科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其学习效率也自然会有明显提升。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覆盖面广泛,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口头讲解、授课,不仅会影响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局限于教材上,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产生的影响、事件的历史意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影响教学效率。而史料教学的开展则可以为学生呈现出更多的历史资料,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构建更完善的历史思维结构,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发展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学习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促使学生真正能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有有用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其成长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一些结论。然而,高中历史教材受内容及篇幅的限制,在进行教材编制时对很多历史观点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阐述,如果只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而史料教学的开展则可以通过丰富的史料资料弥补这一不足,促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应用史料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学术观点、探索历史问题,从而在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和提升。
三、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优化策略
(一)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史料教学资源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灵活选择史料教学资源,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所侧重地选择史料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活动。对史料资源的选择上,应选择与学生所学内容有共同知识要素和思维关联的史料资源,便于学生准确地把握课堂学习主题,理解核心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这部分相关知识时,大唐盛世奠基人唐太宗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相应的史料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太宗的治国政治智慧以及贞观之治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中的这几句话充分体现了唐太宗的治国智慧,为统一各民族共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民众基础。再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部分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对孙中山的人物形象有更全面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方式来搜集关于孙中山先生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影像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孙中山先生的资料、事迹进行阐述,同时教师在课前也应积极收集更多关于孙中山先生的影像资料,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方式对自己收集的影像资料进行播放、展示,以直观的视听资料增加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这些史料资料,结合课本教学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入地了解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中的价值、发挥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的是,史料教学开展的前提必须是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融入史料教学,通过史料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了解,并引导学生将史料资源和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梳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史料资源的价值,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借助史料教学,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史料教学活动的应用主要是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及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课堂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围绕史料教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将有限的史料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揣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需要,提升史料教学的有效性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对学生学习发展而言,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为此,教师可以围绕史料资源的引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活化学生历史思维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开阔学习视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为学生收集相关的史料资源,以丰富的史料资源充实历史课堂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对史料资源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增加学生对五四运动背景、经过、影响等内容的了解,促使学生能充分了解该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并在分析和讨论相关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思维结构。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并且要注意做到历史和现实的有效结合,如在学习完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当下的时代背景为基础分析五四运动在当时有怎样的内涵?”“新时代背景下应如何发扬五四精神?”等,以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真切地感知进步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深化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再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史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如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包括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以及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方面相关的史料,包括社会条件、物质基础、阶级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科技条件等,促使学生对百家争鸣产生全局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就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及当时的文化思想方面的史料进行拓展,以丰富的史料资料提升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深入了解,促使学生能更全面地辨析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情况、具体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从而达到深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立足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增加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要求教师在完成日常课程教学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思辨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为此,在史料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相关史实对学生历史思辨能力进行引导和教学,促使学生在不断探究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一般情况下,史料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历史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其中许多知识点都是需要学生自主地深入阅读和探究发现的。只有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本教学知识点,才能进一步地结合史料教学的内容,准确地辨析历史问题与历史事件,得出客观的结论和观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在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问题分析和思辨能力后,在解决相应的历史问题时就能围绕问题深入全面地分析,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例如,在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导学阶段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历史资料,然后对达•伽玛、哥伦布以及麦哲伦的相关史料进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的分析方式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而利用史料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实践空间,对提高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再如,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关于“洋务运动”相关材料的学者观点,为其论证提供更多的依据,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关于“洋务运动”的研究与讨论,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促使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对“洋务运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鼓励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及理解对相关的人物、事件进行分析,并在相互发言、讨论中验证与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促使学生在了解、分析和讨论史料材料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洋务运动的本质及其对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其知识面,同时还能在无形中锻炼学生对史料资料的分析、整理、提炼能力,对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非常大的帮助,可实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效果。
四、结语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史料教学方式的引入不仅是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是促进综合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以往课堂教学经验,对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尝试从提高史料教学目的性、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以及发展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等途径对史料教学的方式和策略进行优化,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陈琳 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