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2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学历史教学论文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2篇

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张扬

一、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格,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学习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会运用它,并用它来启迪智慧,塑造性格,才是知识学习的更重要的方面。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法制、民主、公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格。人文精神是通过后天的教育逐步养成的,历史课程所独有的生动形象的榜样教育功能是其它任何人文学科都替代不了的。如在讲授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可以结合《论语》经典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奥运会(主题是和谐奥运、人文奥运)礼仪用语联系起来,让学生分析哪些名句可以引用到奥运会,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关心国家大事,使大家意识到把中国的良好人文修养展现给来自世界各国的客人的必要性。通过挖掘教学内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既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

(二)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中学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由新课程性质和历史课程目标所决定的。彰显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教育功能,是新课程特别强调和关注的。以《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为例,如果说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和成果,那么在华盛顿主持下指定的《美国1787年宪法》就是这样的成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美国开国元勋们为了追求新生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和结果。特别是华盛顿,他一生中有三次著名的“出山”和“归隐”。通过分析其原因,我们应该认识到华盛顿的一生是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大力提倡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应该向华盛顿学习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民主精神,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树立师生平等关系

(一)热爱、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具体人来对待,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的进步,并甘当他们成才的阶梯,这样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另外,更要尊重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尤其是差生,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肯定。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给学生真正创造了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让学生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允许学生说错、想错、写错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才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视其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自己善于设计问题,而且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如:讲授《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有些学生就提出质疑:“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二)讲求民主、激励的教育作风。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会造成以后学生人格上的不平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生的朋友。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相应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品味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感到“我行”、“我能成功”。这样让学生体验到希望、信心、成功的喜悦,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走进新学生的内心深处,对历史人物,事件产生积极的深刻的体验、想象,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创设问题。如:在讲《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这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模拟新闻会—————孙中山、答记者问。先用多媒体显示图片:1924年孙中山、等人出席国民党“一大”会场时的情境。然后请学生以当时记者的身份,向国共双方代表采访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有关问题。当一个学生以记者身份采访时,其他学生则以孙中山或的身份答记者问,问题由学生自己制作提出,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为什么国共两党要合作,为什么要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等等。由此,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爱国人士的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更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样通过换位思考,自主探究,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情操,养成爱国,自尊自爱的好人格。

(三)构建开放,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严重压抑,基本没有主动探究、讨论自己主张和立场的权利,其结果必然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下,要结合高中的学生实际,我觉得教学目标切忌单一,应该将知识、能力、态度统一起来,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老师应该创造和谐、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轻松、舒适、安静地学习。要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打断教师的讲课进程,允许他们讨论,从不同角度最终形成不同的结论,体现他们的个性自由,培养学生的个体意识和个体性格。教学手段应摒弃那种耳提面命的填鸭方式,提倡让学生主动地、有选择地“好学”,“主动学”。如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肃反与我国的“”十分相似,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共同的原因?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这种历史悲剧?我们应从中汲取什么经验与教训?还有人们都知道同学们也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为什么在此期间还会出现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而巨大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等历史事件?

(四)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新课程改革对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业务精干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几乎每一位普通教师都能够敏锐地感觉到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思想观念与自己实际的教学行为之间的微妙的反差。我们不是在等待别人的教育,我们是在等待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教育。等待着我们一线的教师能够拥有更为强烈人文精神意识,组成的人文教育群体。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这都说明教师是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关键。

三、小结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件对学生个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教师只有重视人文精神,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够让学生敞开心灵,成为一个有灵性、有鲜明个性的人,让学生的才智得到解放,心灵得到放飞,情感得到滋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必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作者:朴再浩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学校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历史学科是从初中开始学习的,初中历史对于刚入学的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对历史充满了好奇,但是由于课程讲解的索然无味,慢慢就形成了学生的惰性。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有一定的问题。

1.1历史教师的专业性较差

初中历史教师一般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来承担教学,或者是由班主任来任教,他们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忽略了教学激情,忽略了教学的专业性,导致一些情节讲述不准确,扭曲了历史。

1.2课堂教学的教条化

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便感到“学习无用”。由此产生厌学情绪。不少教师常常以多年教学的经验“满堂灌”式讲解,只是机械化的讲解和强化,对于一些探究性课题,教师常常通过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让学生记住这种方法,以后遇到类似题就照搬模式,“表面上探究,实际上还是讲解”,学生都习惯了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模式,完全忽视了自己的思考,这种教条化教学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1.3设施设备不齐全

许多学校信息技术不能普及,一些初中学校设施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很好的利用计算机这个效率快又精确的设备,初中历史授课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讲课,多媒体运用基本上没有,学生适应了这种“嚼碎了喂”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减少这种情况,学生就会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型思路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力,提高学生探究未知的素质,人探究的心理是发展探究能力的根本;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是开放性的、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教育,就要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探究中找到乐趣;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给他们以观察、思维、表现及成功的机会,通过历史教学创新方式的研究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培养新一代爱国青年,为社会输送人才。

三、初中历史教学的对策

3.1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历史课堂应当是一个有利于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的“思维场”。历史课堂也应当是一个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与美化的“情感场”。历史课堂还应当是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的“活动场”。只有树立:“生命课堂”观,才能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3.2国家对偏远地区的财政支持

国家人口分布情况大部分学生是在农村,农村的教学条件是异常艰苦的,虽然国家一直在扶持农村教育,但是一部分农村还是没有脱离贫困,学校教学条件差,设施设备不齐全,信息化教学更是不可能存在,导致一些学生走向大学后与信息技术脱节,跟不上时代步伐,因此,国家的财政支持,可以使贫困地区摆脱落伍的教学。

3.3信息化教学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因特网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也日见明显,一定要改传统历史教学信息不足的弊端,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可以避免老师上面讲,下面学生犯困的现象,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来,打破以教师为中心,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弊端,教师不再是“讲师”,而是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是“奴隶”,而是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教学、探究提供技术指导。

3.4历史老师教学的专业性

加大力度对师资力量的投入,一批好的教师团队可以带出一大批精英学子,专业的历史老师,对历史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有着客观的态度与主观的思想,应该是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终身发展的目的,这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四、结论

我国初中历史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国家五千年的历史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从十七大之后,科学发展观被正式写入党章,主张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优秀人才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从综合素质出发,具体到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相结合促进历史教学的快速发展,以顺应时代潮流。

作者:周廷达 单位:徐州市火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