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活教育中的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而教学生学的过程就包含了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的过程。只有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新课程的课本里提供了许多供学生思考的题目,它们与课本的联系较密切,又有一定的难度,非常适合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中就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该问题不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知识,学生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做出回答,同时该问题又隐含着与古希腊公民素质进行对比的内涵,学生可以在思考之中自然巧妙地学到知识,而不会觉得刻意。
二、设计生活化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行动中的美学”,主张学生应该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利用身边的知识来辅助课堂学习
实现学习过程的生活化。历史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都是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历史知识来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例如必修一专题四中的《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中,有一部分讲的是“”的历史。课前,我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并把收集的事迹记录下来;课上,安排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成果及心得。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生动丰富,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切地体悟历史。
2.利用课本的知识来解决身边问题
实现学习过程的生活化。古语说“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必须“经世致用”。不管如何都强调了学习必须能够为现实服务。历史虽然是文科,不像理科那样能将所学的知识方便快捷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但这并不代表历史课所学到的知识都不能运用于现实生活。例如,在上完必修三专题一的《百家争鸣》后,我们便设计了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儒、道、法、墨家等思想观点,对某些生活或社会现象进行点评。如某个学生经常在晚自习时讲话,影响他人;或者就“以德治国”好还是“以法治国”好进行辩论等。学生个个积极发言,见解也一个比一个新颖。在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进一步得到了培养,逐渐形成自我的个性。
三、利用生活化的学习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直接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启示我们,在教育科技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今天,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许多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极力强调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非常好的手段。它非常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的能力,通过这些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也非常符合陶行知所主张的学生应该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要求。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课题“身边的历史”“本地古迹与名人”“本地的传说与历史”等,吸引学生探究讨论。
2.以网络学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网络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育教学当然也不该遗漏它。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动手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的运用则提供了一个十分合适的机会。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寻找信息的广阔平台,在寻找有效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网络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工具,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操作。不论是对于学习对象———知识,还是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网络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以学科整合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本身,它也涉及到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在历史学习中也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这也符合新课改下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例如,在高一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上就要帮助学生复习一些对历史学习有帮助的政治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同时也要注意地图的运用,一些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定要结合地图进行讲解。新课改后的考试越来越注重历史地图的考察,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知识整合工作。“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教学亦是如此。生活既是教学的源泉和宝藏,也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就为生活和教学的良好互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大胆从“生活教育”出发,勇于创新和探索,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历史素养的优秀人才。
作者:王硕 单位:福建省福清元洪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