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思考(8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历史教学思考(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思考(8篇)

第一篇:咏史诗歌与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分必修和选修,必修又分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板块,这是所有高中生必须要学习的,也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必考知识,而选修部分是供文科学生学习的。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教材,都缺少对历史人物的涉及,更谈不上对历史人物情感的描写,很多同学认为历史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这是造成高中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咏史诗歌是区别于正规史学的一种中国古代史学文化形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加入咏史诗歌的学习不仅能把“死”的历史讲“活”,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现从“什么是咏史诗歌”“咏史诗歌的发展脉络”和“咏史诗歌的学习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什么是咏史诗歌

正规史学、通俗史学和咏史诗歌是中国古代史学在文化结构形态上的三种主要形式。正规史学是历史学家的史学,通俗史学是大众的史学,而咏史诗歌是文学家的史学。咏史诗歌一般指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情感的诗作。咏史诗歌与正规史学、通俗史学在中国古代长期并存,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史学的繁荣。

二、咏史诗歌的发展脉络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全集共305首诗,其中,具有咏史风格的共15篇,《大雅》中11篇,《颂》中4篇,突出特征表现为审美情感和期望情感的二元组合。春秋战国时期,正规史学逐渐走向独立。咏史诗歌主要关注对历史本身的思考而逐渐淡化了具有神学色彩的祈神祭祖,代表作如《成相杂辞》。汉代是正规史学在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很多史学巨著,如《史记》《汉书》等。而咏史诗歌却出现了萎缩局面,这与当时统治者对官方史学的重视和当时思想文化的偏向不无关系。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正规史学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总体成就不及汉代。咏史诗歌却有长足发展并走向成熟,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等。而萧统的《文选》中,“咏史”成为一个独立部分,标志着文化界对这种体裁的最终认可。这一时期咏史诗歌多带有悲凉情感,与社会的频繁动乱有很大关系。唐、宋是我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发展的高度繁荣时期,咏史诗、咏史词在这一时期也呈现非常兴盛的局面,如唐诗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蜀相》、温庭筠的《苏武庙》等;宋词里费衮的《梁溪漫志》、王灼的《碧鸡漫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元朝时诗与词逐渐萎缩,而散曲开始流行。咏史散曲多透露出对现实的失望和对前途的茫然情感,代表作有陈草庵的《山坡羊•叹世》、张养浩的《沽美洒兼太平令》等。明、清时咏史诗歌虽然创新不足,但数量相当大,咏史歌谣在民间广为传播。清代的《白雪遗音》录入了流行于当时的多首咏史民歌。

三、咏史诗歌的学习意义

(一)弥补教材不足、增加历史趣味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缺少对历史人物和人物活动的讲述,这就增大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的难度。历史的核心是“人”的历史,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思想文化生活都是人的活动。如果在教学中淡化对人物的学习和讲述,单纯讲制度和技术会使学生觉得历史知识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这种把历史知识与人和人的活动隔离的教学方式会使历史学科失去学习的意义,也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百家讲坛》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讲者对于历史人物和细节的讲述,这样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让沉寂的历史人物“活”了起来,观众会觉得历史是有血有肉的,是在我们身边的。咏史诗歌是古代文人对现实的情感反映和内心对照,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把教材与咏史诗歌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活力

中学历史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觉得缺少与教授内容相关的材料,有些历史知识很难有史料支撑,这样仅凭概念和总结的教学方式会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也会使学生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而导致历史课堂丧失活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搜集一些与所教内容相关的咏史诗歌,把能够对教学内容有用的咏史诗歌加入到教学设计中,使历史知识与咏史诗歌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自己背诵、理解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增强了课堂活力。

(三)渗透情感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一项。但是,传统历史教学注重历史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咏史诗歌是古代文人对现实的艺术表达,其中不仅透露了很强的历史信息,而且渗透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咏史诗歌结合起来,通过对咏史诗歌的学习和理解,让学生体会古代文人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和坚毅勇敢的进取精神等,进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作者:孙文龙 单位:民勤县第四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实践

【摘要】素质教育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和劳动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开发潜能的国民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广大高中历史课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不仅注重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工作,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历史教学的实处。

【关键词】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思想道德修养

一、对学生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不好,常常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不会学习。学校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加强对学法指导的研究,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上,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教会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指导学生学习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指导学生提高听课、记笔记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复习指导;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信息反馈。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知识缺陷,带着问题学习和探索,比盲目地、抽象地学习更深刻、更有效。指导学生既学好文化课程,又博览群书,这样学生思想才会开阔,头脑才会灵活,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积累经验,相互交流心得和体会,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规律,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会大有益处。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例如,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自1978年以来,已经经过了4次大的修订,其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同时,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从而出现前面所说情况。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三、以史为鉴,修品德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风流人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样一代代地流传至今。古有不辱使命、忍辱负重的苏武,精忠报国心不改的岳飞,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卖梨重信诺的赵柔,等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因为他们的美德而名垂千古,至今仍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思想道德修养一直是我国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早在汉代,就有举孝廉的选官方式,直到唐朝之后才被科举替代。如今,党和国家提倡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全社会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广大人民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新时代的道德风尚。在历史教育中,我们可以用鲜活的历史人物事迹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让学生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

四、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我国古代有很多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的科学文化成果。如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再如,公元132年张衡发明的地震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东汉的名医发明的全身麻醉的药物——麻沸散,是医学史上的创举,对推动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南朝的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这些文明成果对世界的贡献不胜枚举。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为此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

参考文献:

[1]杨兴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探索[J].现代阅读,2013,(22).

[2]熊扬伟.新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的研究[J].现代阅读,2013,(22).

作者:罗芬 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提升策略

摘要:在如今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使新时代的少年们担负起“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传承使命,更是为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注入一支强心剂,以阻止道德滑坡,塑造和谐美好社会。那么,高中历史课程中关于传统文化史的这部分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就不能只停留在完成知识点识记的浅层目标,还要切实完成情感价值观提升的目标,这对国家的发展来说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传统文化

从小学起,我们的教育就告诉每一位学生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四大发明更是享誉世界。每当说到这,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发自心底地涌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是内心翻滚之后,这些辉煌的历史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些什么呢?从人们形色匆匆的迹象中很难找到答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近代以来,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为了宣传近代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当今的人们还存在着影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实现工业化,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较为注重理工科人才培养,对人文社科教育有所忽视,这些都体现在高校的文理科数量上和设置的学科体系,这种社会氛围不利于传统文化史的普及和推广。

3)近些年来,美国、韩国、法国等国家,通过小说、影视剧作品、综艺娱乐节目、奢侈品等方式,积极输出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严重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史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我认为提高历史教学中传统史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归为以下三点:

1)提高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有助于解决历史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2004年新课改实施之后,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部分的内容有了改进和丰富,并在教材编写中将文化史的内容单独编成一本书。但是在实际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大体停留在应对高考上。传统文化史中的著名学者、著作、思想、成就都成为了考点,课堂的内容尽是知识点的罗列,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本没有得到提升。课堂之后,问到学生对传统文化史的认识,他们的回答多是教材中的知识点、结论,很难说出他们自己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知识学习的不到位,教学传授的干涩,自然而然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就不能滋养这些孩子的精神和心灵,传统文化史教育工作也就停留在了应试层面,没有对孩子们未来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传统文化史的内容有一部分与语文等其他学科重合,如人教版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中讲述诗歌发展历程的内容涉及到了大量的语文课内容。有的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只是按照时代、代表人物、代表作来画知识点,还有的教师在讲述的时候过多地分析诗歌的内容,把历史课不知不觉上成了语文的诗歌鉴赏课,没有凸显出历史学科的教学特色。针对这些问题,提高传统文化史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一般而言,文化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但是文化的发展则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制度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因此在文化史教学中,只有从特定的时代情景出发,才能把握其总体风格与时代精神。”1在历史教学中,只有结合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把握文化和时展的脉络,才能体现出历史学科特色,传递文化的内在动力,完成史学教育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2)提高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有助于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例,在这节课中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蓬勃发展的文化繁荣景象,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体系逐渐完善。教材中对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清静无为”、辩证思想,墨家的“兼爱”、“节俭”,法家的改革、法治思想做了详细的阐述。这些传统文化思想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是它们像宝石一般,经过岁月的打磨之后更加闪耀。古代思想家们修身养性的理念、为人处世之道对于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浮躁的人心来说,像一股清凉的海风,清爽地去除尘埃。如果每个高中生都能以“仁、爱、理、智、信”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那么不仅我们未来的社会会少一些奸商、贪官、罪犯,多一些有理想、有智慧的人才,而且他们的下一代也会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成长,减少社会的压力。我们说社会是由家庭组成,家庭是由个人组成,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所以,提高传统文化史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人们终身学习的科目。

3)提高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有助于高中生的自身发展。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智力发展日益提高。但是这些00后的高中生,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他们养尊处优、好高骛远、处理事情以自我为中心、遇到困难缺乏勇气,这样的人格缺陷不利于他们在这个竞争大、压力大的社会中生存。近些年来,不断出现高中生辱骂教师、校园暴力甚至是轻生等校园问题,暴露出来的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文化的汲取主要来自于高中课堂。高中生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化史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历史学科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文素质培养的载体”3。高中生性格缺陷,行为举止的不规范都与传统文化史教育的不到位有关系。高中生是富有希望的群体,承担着未来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重任,而坚强勇敢、善良节俭的品格可以帮助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这些孩子的品格培养,就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史教育的重视和提高。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过:“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艺术是历史的灵魂”。我认为从事历史教育的工作者,不仅要做历史知识的传承,更要做史学灵魂的传承,让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注释

1李惠军,刍议文化史教学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3唐巍,走出困境——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塑造[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周美卓 单位:白城市教育学院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研究

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融入教学中,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学,引导学生重视高中历史学习,并加强对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本文就情感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相结合作出了现状分析,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方法讨论和策略探究。历史是一门以社会发展为主线,以生产力的提高与人的思想变更为基础的社会学科,涉及到时间、事件、人物、思想、变革和社会的进步与演变。因此,在历史学习中,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需要理解的知识点较少,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提不起兴趣,感到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教师应就目前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不断挖掘情感教育内容,创设合适的历史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当前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合理

科技的进步给教师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多媒体等教育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历史教学的一大特色。但是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是为了追求活跃课堂,对历史课程内容缺乏思考,生搬硬套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加以重视,没有切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缺乏历史情感教育

大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只重视课堂上历史课程内容的讲授和学生知识掌握多少的考察,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只注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没有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导致学生的历史情感淡薄,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

二、高中教学中对进行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学习,将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环境所产生的情感,转化成学生对党、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转化为对祖国、对社会的奉献,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上进、以集体为核心的个体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寓于历史学习中。历史教学中的学生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教学

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感共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利于学生体会历史大事件并产生积极的情感投射。比如利用视频影像重现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相关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还可以用遗留下的图片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荣辱,以便于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二)利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事件导入教学。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已有的社会事件引起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好奇,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人士对某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否认侵华历史行为的谴责,展现国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国际友人的情感态度,让学生正视这段历史,并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观。2.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历史事件对于当下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提到端午节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然后进行战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除此以外,还可以用归纳总结、分析判断、讨论探究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历史情感教育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给历史教学带来的便利,拓宽历史学习视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增加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进而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深入学习历史事件,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形成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的四十分钟,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也不能只浮于表面,而是应该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育,还要深入地学习历史事件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接受新的历史观念,从而培养学生情感的自我形成。比如学习鸦片战争时,应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这场打开中国大门的战争,深入挖掘该事件的历史因素,并加深学生对于战争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四)以情动情,进行熏陶教育

情感是可以相互感染的,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自己的形象,发挥人格魅力,用自己的情感熏陶学生的历史情感。简单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用声音和情怀进行情感教学。比如讲诉中国近代的和平外交时,就可以骄傲地大声讲课,与清末腐朽悲戚的声音进行详细对照,使学生感知到其中包含的历史情怀,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形成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历史知识的特点和高中生的情感特点,合理的探究历史中的时代和情感因素,将情感教育很好的融入于历史教学中,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历史价值观。

作者:杨威 单位:长春市151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需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顺利实施,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并且不断创新与完善教学方法。高中阶段是学生三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望有助于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1.学生综合能力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与要求不断得到更新,而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高中历史的教学需求,主要表现为:第一,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能力不足。知识面小不能科学的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面对新问题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运用,缺乏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缺乏对问题的全面观察以及文化知识的实际应用,缺少发散思维。不会主动对知识进行研究学习,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低。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有着严重影响,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所以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是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

2.1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源头与动力。提问通常是老师实施教学得有效手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均可以在教材中找出正确答案,对引导学生进行相应思考没有明显效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对知识进行接收,致使课堂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所提问题的作用,调动学生进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对问题进行设置时,需要掌握好以下原则:①科学性。问题要准确、严谨、科学,可以让学生明确问题,以便于解答,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②梯度性。学习需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太难的问题学生不易解决,老师就需要利用相应的子问题进行引导,以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③趣味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激情,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开展有效探索;④整体性。高中历史教学是面向整体学生的,所以老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对这一关键因素进行考虑,以吸引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探索。

2.2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掌握相应知识,懂得如何解决问题,还需要让学生懂得质疑,进而对学习方法进行掌握,提升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在繁杂的知识学习中理清知识脉络以及体系结构,不能成为一个只知道储存知识的容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挣脱教材和教参的内容局限,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质疑,勤于开动脑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精髓,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信息量不断加大,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展,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新奇。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出现许多新奇的想法与观点,此时老师不能急于否定,应该进行良好引导,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认为知识点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不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与思考。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历史教学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关注力度越来越高。所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勤于动脑,利用史实对历史事件的意义与性质进行相应验证,有助于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与牢记,进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利用历史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在相应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揭示,对相应的历史内容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而提升学生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任一学科的单独教学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在实施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良好配合,以及相应知识之间相互融合,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使各项能力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全面的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韩芳,汪飞君,朱琳瑜.教学方法的整体化、综合化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1).

[2]刘琴.浅论怎样处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在教学中的关系[J].才智.2014(13).

作者:黎亮 单位:上饶市横峰县横峰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形式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为了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明确的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互相合作的学习氛围,才可以保证学习合作小组的学习活动顺利有效地展开。学习过程中只有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可保证学生愿意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

(一)精心选择合作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探究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才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并且,小组学习不是学生之间不分小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潜质以及情感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在拥有一定的学习时机和学习载体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互相合作、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进行细心取舍。教师在为历史学习小组选择学习材料时,要选择难易程度适宜,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接受,而且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还应该根据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疑点原则与开放性原则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材内容、补充材料进行选择,确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合作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愿的加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单向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逐渐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感觉历史课枯燥无味,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结合起来,这才符合新课标的要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担当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合作多赢”的意识。但是,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同学害怕其他同学超越自己,在高考中和自己成为对手,不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这种现象在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尤为突出。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历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逐渐改变学生这种单打独斗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合作多赢”。学生从内心不再“拒接”合作,产生愿意合作的想法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历史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三)传授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自觉维护小组之间的秩序,合理分组,选拔和培训有能力的小组长,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其次,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会服从、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评价的技能之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才可以顺利开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保障

(一)教学的角色要端正,教学的观念要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不再像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那样,只从教师的传授中学,通过被动“听”“看”“想”的方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合作”“做”“聊”“创新”中学习,不仅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还提高了学生的与人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指点学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充当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不应该是旁观者,甚至是局外人。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分享各个小组的学习探究成果时,历史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发言,进行适当的指点,把课堂真正地“归还”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合作能力等状况,对今后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给学生大量的独立学习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的研究与学习、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前提下开展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的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布置合作的任务之后,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在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脉络的机会,这样才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完善合作小组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对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更具有帮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评价进行改进完善,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为前提,把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多种综合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也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本着激励的态度,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作者:刘小平 单位:灵台县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分析

摘要:阅读能力培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最终表现,通过阅读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中的综合、归纳方法。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阅读教学对增强人文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阐述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提出了高中历史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中历史;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从高中历史阅读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阅读不但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和历史故事,而且使课文阅读量进一步增强了。如何阅读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步骤,因为初中阶段,学生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绝大多数学生依靠考前突击记忆,根本谈不上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当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随着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无意义状态的学生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不具备阅读能力。因此,阅读教材为发展学生智力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本身具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动人的画面最后变成对几个人、几件事的简单叙述,枯燥乏味的课本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阅读课本能够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人物及相互关系,探求真相之后真正展现一个别样的历史舞台,从而培养稳定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发展

阅读能力不强会导致学生运用知识时发生障碍,由于很多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好,看着题目似曾相识可就是答不到点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准确提取知识。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题目的水平。通过多阅读能准确把握题意,并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借助阅读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前,先向学生介绍天京保卫战,湘军攻入天京城内,忠王李秀成写出了自供状,其突围后因势单力薄,最后被俘。他在狱中看到李秀成的自供状后逐条批驳。通过这样讲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历史想象的空间,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多阅读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

1.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脉络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具体的知识点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高考历史问答题主要是概括性条理化的宏观知识。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着力构架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只有掌握了条理化的历史知识才能运用自如、有的放矢。利用课本目录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形成主体的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可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科技文化五个专题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2.掌握历史重大事件

高中历史是由无数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需要学生知道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有什么经验和教训,且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记忆并掌握历史现象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就必须采用归纳法,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

3.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

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形成历史的基本线索。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做一个整体,而且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采用结构式记忆法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掌握阅读技巧

(1)层次阅读法

层次阅读法是历史时间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重点是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能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效率。

(2)导读指导法

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导读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5.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要把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需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外,还要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

三、高中历史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重点阅读目录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阅读量大,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有助于引导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目录时要注意章节之间及节与节之间的关系,通过编制历史图示构建本章的知识体系。通过阅读目录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规律,将对教材学习和理解起到重大的帮助作用。首先,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目录的这些功能。其次,注意阅读线索式的引言,把握其阶段特征。2.认真阅读课文的正文教材的正文部分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也是阅读的重点内容。阅读时要分析和理解的重点部分,重点是读懂教材。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有助于提炼要点,同时对课本史知识大胆质疑,思考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阅读中要多从无疑处求疑,通过求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论证等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光明.史料教学浅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07).

[2]江东升.阅读指导: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0).

[3]蒋玉平.中学历史课文的科学阅读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09).

[4]高聆.中学历史教学的个性化阅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05).

作者:韩利娇 单位:银川高级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应用分析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因其关键性作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课堂导入可根据教师所面临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多样的设计,以求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导入设计;应用

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受到普遍的重视。其具有重要地位,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及学生有效参与到历史学习的关键。成功的导入需要具有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回顾已有知识和拓展视野等功能特性。新课导入设计的时间2-5分钟为宜,设计时间过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过长时间的导入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也使完成其它教学环节的时间捉襟见肘。根据不同的学情及教师个人的特点,导入的策略方式应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导入的最终目的应突出课标内容,引领学生共同参与本课知识的学习,以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这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几点课堂导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回顾已有历史知识

通过回顾学生已学历史知识,导入新课。是最为常见的导入方式,其能够带领学生温习所学知识,对比新旧知识的异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把握相关知识点。此方法的重点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对学情了解充分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学情设计出难易适度,又突出教学重点的导入。比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其所讲内容与初中八年级上册所学内容有很大的关联。如果这里运用回顾已有知识导入新课的方法,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因为初中历史课的性质,大部分学生到了高一下学期时对这部分知识已经很模糊。这里如果运用上一专题所讲知识点,自然经济和古代中国经济政策一课中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进行回顾导入本课内容效果较好。设计导入可以为: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其表现和实质是什么呢?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当时中国占经济主导地位仍是自然经济。那么到了1840年之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其是怎样一步步的瓦解自然经济,中国明清时期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走向消亡呢?由此,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突出时间发展脉络,及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主题式导入

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有人教、岳麓和人民三个版本,人教和岳麓版按照单元进行编排,人民版按照专题进行编排。每个单元专和题都有一个主题贯穿其中。教师可以利用每个单元和专题的主题设计导入。单元和专题的导入设计,应该简单明了,突出主题的线索和脉络,不宜太难。然后再根据每课课标,设计新课导入,新课的导入应与本主题紧密联系。专题式导入需要教师对整个专题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并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和备课。如:人民版必修一的专题一,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根据其主题设计专题导入为: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中国都经历了那些朝代?上面这些朝代他们的统治政策有很大的传承性,并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按照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简单的将本专题内容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夏商周时期,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为从秦王朝到明清时期,主要内容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不同,但都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结晶。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宏观的把握专题知识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究学习,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三、导入时运用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课堂导入包括:视频、图片、音乐、实物和文献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是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如:讲到必修二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可以通过两组图片进行导入,一组为从长袍马褂—中山装—时期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的服装;一组为从跪拜、作揖—鞠躬、握手。然后让学生观察两组图片,得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对本课知识脉络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要注意紧扣课堂教学目标,保证所用音频、实物和文献等史料的真实性。如:讲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时,放一张图片,然后杜撰一个人物,说此人经历过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各个时期,最后痛斥戈尔巴乔夫的政策令苏联解体。这样的导入很不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易误导学生。总之,高中历史课堂好的导入设计,是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应为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重点所在。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根据学情、教材内容及自身特点合理的进行设计,以求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峥.论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导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贲丹.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中国校外教育,2014.

[3]费飞相.课堂导入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教学参考,2015.

作者:王永胜 单位:重庆市江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