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探索(4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探索(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探索(4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教学方式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与互联网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例如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新技术的应用与新媒体的崛起也推动了教育领域教育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微课就是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新兴教育方式。微课的诞生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求,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方式。微课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相较于传统的课程时间安排,微课的教育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且时间精简,授课重点内容集中,更便于学生接受、传播与学习。

关键词:微课;历史教学;应用对策

一、微课的含义以及发展状况

微课的全称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其教学的主要载体为微型教学视频,利用互联网为载体,针对某一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或者某一学科中的学习活动、学习主题、实验和学习任务等环节,将其设计开发成适应多种情景或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资源。研究表明,人在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取方式中,大部分的信息是来自视觉与听觉系统,所以在教育领域,增加视觉与听觉的信息量是提高教育效果最可取的方法,然而恰恰微课在这两个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微课在当前历史教学中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并未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教育与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与时代相适宜并且跟随时代的发展,这是一种契机也是一种挑战。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时代的到来,也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历史课程都适用于微课教学,那么就需要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有针对性。制作可以充分展示历史的魅力的微课内容,使得学生有高涨的学习热情,真正地爱上历史。

二、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深远意义

首先,微课能够帮助学生灵活地记忆所学历史知识。由于学生每个个体差异性强,大部分学生存在自我约束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就使得学生无法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课堂学习上,这种情况在涉及大量时代意义与历史背景的历史科目中尤为突出,极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将微课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就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心理特征。可以生动形象、新颖有趣地展示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微课运用于历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微课时长设置不合理

在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处于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造成每个学生个体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与掌握程度各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为参照,这样就使得教育节奏会被放慢。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与节奏并不适合微课。

(二)微课教学内容不丰富

在对微课在历史学科的展开中,虽然教师热情高涨,但受限于条件以及对微课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使得大部分教师在一般情况下对于课程的内容准备比较单调,不能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三)教师缺乏对于微课教学的控制

有的教师对于自身在微课课堂中所充当的角色缺乏重视,完全置身事外,整个教学活动与所教授内容全部都用视频所替代,这是目前微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学生在理解视频内容方面缺乏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于内容理解不充分。教师在课堂主导地位完全被忽略致使教师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也未取得理想效果。

四、如何更好地解决微课在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理设置微课时长

相关科学调查显示,5-10分钟是微课教学的最好时长,这段时间中,课堂每一位同学的注意力都能够保持集中,并且具有较为活跃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针对于微课教学,不宜使用过多时间,可以使用合理设置视频时间段,以5-8分钟最好,这样就使得教学时长较短,那么就需要教师必须注重素材的选择,必须达到内容精简且主题明确,并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现阶段微课内容不丰富的问题,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认真选择课程的素材,丰富课程的内容,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多存在的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选材尽量与之相适应,选择内容要丰富有趣,设置课程时要注重灵活性,并且新旧知识要有连贯性,一次不宜选择过多的新内容,要正确科学地控制教学进度。

(三)强化教师的微课把控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得到充分保证,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微课视频的播放仅仅是对于知识点的展现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依然还是需要对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更加有效准确地把握所需掌握的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我们必须要不断开拓创新。教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不但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还对社会的稳定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的教育行业必须要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使用微课教学方式来不断提升教育水平以及教学效率,让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面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在应用微课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加强对微课教学方式的应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洁.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徐皓漪.从幕后到台前:浅谈微课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5(10):169.

作者:李新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清凉山镇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内容摘要: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代表着人类文明最根本的精神,以崇高的人生价值理想观为核心,以人为本作为其发展的终极目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历史教学中对初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案和重要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中教育人文精神

一.对人文精神的解读

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相互联系,但人文精神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由人文知识化育而成,并存在于人类内心的精神世界中,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体现在人的行为动作和处事方法中。而当获取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打下了广阔的理性知识基础,这样看来,获取人文知识就尤为重要。但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例如,有些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甚至研究、博士生,他们学过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而有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没有读过像样的课本,没有学过高深的文化,却往往具有真诚、公道、善良等珍贵的人文主义精神。这就是由于有些文化程度高的人只学会了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没有内化、整合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受,没有形成优质品质和良好品德,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那些文化高却没有相应人文精神的人,只对知识理解深刻,却没有真正体味过其中的人文精神。这说明我们在培养初中生人文精神时,不能只是注重对人文知识的传播,更深刻的是对初中生内心的熏陶,使他们感受到相应的人文精神的存在,从而潜移默化获得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初中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代表着人类文明最根本的精神,以崇高的人生价值理想观为核心,以人为本作为其发展的终极目的。人文精神蕴含于人的自身,并且必须通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人自身的思想、情感、感受等生命体验和觉悟。人文知识可以被人自己控制和利用,人们利用自己所获得人文知识来回答问题,考试等等;人文精神却让人受到控制,它控制人的情感、实践、行动,有人文精神和没有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做法大相径庭。具有好的人文精神,像勇于批判的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等高尚精神,会促使人们生活更加美好,人格更加完善,并逐步到达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使得社会正能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加快实现我们国家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脚步。对于初中生来说,培养他们好的人文精神不仅对国家社会有益,更会加快其自身智力发展,使得他们对自身更有追求,使其生活和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初中生将会为其良好的人文素养打下基础,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案

1.落实人文知识,加深人文精神体会。首先应该在教育中,深刻铭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决放弃硬式灌输学生人文知识,通过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状态,采取不同措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中的含义,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世界。例如在教授“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刻了解到隋炀帝是一名暴君,因他自身人格缺陷做出了一系列残暴行为,造成了众多百姓家庭的支离破碎,而另一方面,他下令修建了大运河,虽然出于他的享乐贪欲,但却形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通过课上与学生交流、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精神世界,使得他们在良好教育的氛围下,逐步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2.创新教学方式,不拘泥教学内容,弘扬人文精神。加强与学生课堂交流次数的频度,不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不断尝试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历史研究型学习活动,像观览历史博物馆,参观名人故居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的理解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利用“参观法”“欣赏法”“研讨法”“调查法”等等方法,使得学生开阔眼界,打开思维局限,产生更多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就天津来说,许多中学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学生可以看到名人字画、著名的杨柳青剪纸艺术等,这些展品可以引发学生对其历史根源的兴趣,获得更多人文知识,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3.注重讲解人文思想,培养人文精神。在讲解一些含有深刻人文思想的内容时,教师要细细剖解,并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确保学生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例如,在讲解我国共产党兴起历史时,像“抗日战争”“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抗美援朝”等等史实时,应向学生重点传达其中的人文思想,即振兴中华民族,实现共产主义,终身为国而奋斗,为人民而服务。以此加强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为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四.结束语

总之,历史教学应该是人文精神陶冶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过程。使得学生们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精神,为使他们成为具有正确的人格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高正善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三垛初级中学

第三篇: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其次论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学;创新能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门具有分辨性的学科,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的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这个新阶段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思维能够使学生面对困难时多角度、多结构、多层次的思考,对于中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具体的实例探讨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果学生的观点千率一篇,没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就会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使他们在历史中发现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观点也许与教师不同,与教材不同,与大众的认知不同,但是如果学生能够用自己的逻辑去推论,这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1]。第二,能够在他人不以为奇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中学生如果拥有创新能力就能在小处见大处,能够在他人司空见惯的历史情境中发现与众不同的问题,如后金代明是否是历史的必然?有的学生就有着不同的见解,认为这只是历史的偶然,如果没有闯王李自成攻陷明廷,杀害吴三桂的家人,吴三桂就不一定为了复仇,帮助后金入关,从而出现南明小朝廷,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第三,对待历史问题拥有反思的能力。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很大程度上是存在主观性的。对待一些历史问题,中学生如果拥有批判性思维,不盲从,对于中学生学习历史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对于玄武门事变我们通常认为,当时秦王李世民只是被动自卫登上皇位,只是一个意外。有的同学就有自己的见解,认为李世民本身就有夺位的野心,就算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会篡位的[2]。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地点局限于课堂。如今多数教师将历史教学的地点拘泥于课堂上,虽然对于教学纪律有好处,但封闭的教学环境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僵化的。对于中学生这样思维活跃的群体来说,这某种意义上是对天性的扼杀,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二,教学方式采取填鸭式教学。现如今很多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依旧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长久以来,只能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厌烦的心态,从而造成厌学现象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何谈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师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按部就班的依照教材的重要点和考试的必要点进行教学。很多的历史知识没有连贯性,被分割的七零八落,学生只是为了记住而记住,完全没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的教学学生完全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根据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还原情境,角色扮演,进入现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书本上的历史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将学生带入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带学生去城市的名胜古迹,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历史的存在。第二,疑问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疑问是激起学生自主思考的最好方式,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火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诱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采取“灌堂式”的教学方式,要循序渐进的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三,进行史料讨论,重视讨论过程,培养创新能力。传统的教育是唯结果论,往往忽视了学生努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当以史料作为讨论的基础。例如,分析为什么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鲁肃与诸葛亮都赞成孙刘联盟抗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旁引导,帮助学生学习。

四、结语

中学生是一群拥有无限可能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切不能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成为他们历史学习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李亚迪.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影视资料选择的问题及原则[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227.

[2]李茂国,朱正伟.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36-40,45.

作者:袁敏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第四篇:合作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通过师生、生生互助互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能够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关键词:合作学习;历史教学;应用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和认识问题。目前,合作学习已作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教学组织模式被广泛使用。本文现就“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望同行指正。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作小组要和班主任进行协商,在课代表的帮助下,将不同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座位编排在一起,可以同桌前后4人为单位组建合作小组,每小组设组织人、主持人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学习参考文献:任务的分工,又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分层学习目标,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和彼此促进。

二、发挥教师的作用

(一)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合作学习小组的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合作学习更应努力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营造一种学生能“自由呼吸”的环境,其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心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捕捉创造灵感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二)体现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性学习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讨论的内容,主动吸取他人积累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身发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无错原则”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适度地“宽容”,鼓励、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爱护。

(三)注重启发性原则

在教师“启”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讨论而达到“发”,去获得知识和发展潜能,它继承了我国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精华,即启而不灌、发而不乱、学思结合、循循善诱。“发”的基本形式是小组的讨论活动,既不是一般的培养思维能力,也不是抓不住问题实质的,形式主义的集体讨论,而是有一定深度的、系统的研究活动,讨论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突出了发展学生智能这个重点。(四)适时评价,提高质量教学评价是关键,课堂教学能否有效落实目标,每个合作小组完成得怎样,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个很好的评价。因此,抓紧教学评价,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三、课堂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讨论、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历史短剧等活动。其中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最主要形式,所谓讨论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商讨或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完成教学目的,形成结论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正确运用“讨论”即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过程充满诱惑、新颖与回味,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讨论:“春秋战国为何会出现诸子百家?”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学生从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社会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外,让小组准备故事、进行小调查等也不失为好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在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时,先布置写调查报告:“我们家乡的变化”,在学习“”、“”时,布置了“听爷爷、奶奶讲‘’‘’中的故事”的作业。上课通过他们的报告和故事,学生对那段历史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国古代史中成语典故很多,如讲“淝水之战”一目,可让小组分别准备“草木皆兵”“汗牛充栋”等成语故事,效果也不错。总之,课堂合作学习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始终积极参与其中,或探究、或辩论,全新的合作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目的。

四、课外历史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

首先,教师要选择历史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拟,但课题必须要有价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合作和分析能力。其次,分组活动,拟出研究计划,分配每个成员在子课题中的主要责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图书馆、书店和上网查找资料,还可进行社会调查、人物访谈、参观访问等)搜集资料,注意资料的真实性,互相之间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汇总,做到资源共享。再次,辅导学生如何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形成小论文、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墙报等形式的书面材料。最后,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进行结题的答辩、成果的鉴定和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强调协调性和互助精神,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实践证明:开展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素养。合作学习又增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通过交流、合作还有助于学生学到获取各种知识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是极为有利的。课外历史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发展有利,又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作者:张文芳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