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究绿色建筑与本土建筑的融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探究绿色建筑与本土建筑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探究绿色建筑与本土建筑的融合

摘要: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提升,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当下建筑越来越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但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却忽视了其本身在各个时代留存下来的本土特色,建筑的发展应该顺应不同的地域特色,否则长期发展建筑会千篇一律,剩下的就只有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了,建筑最终会成为一处没有情感的活动空间。本文强调绿色建筑和本土建筑的融合发展,能使未来建筑的发展既能具有新时代的特性和生态性,又能保留传统的本土特性,做到与环境相互交融。本文将阐述绿色建筑和本土建筑的理念内涵,并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切入点,探究两者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本土建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融合发展

当下,“生态”、“经济”这两个概念是建筑行为的前提,但建筑的发展与进步,不能一昧的追求经济性,而丢失了本土特性。绿色建筑和本土建筑两者的理念是有相互交融的地方的,两者都旨在追求建筑与环境相融合,只是绿色建筑更侧重于技术,试图通过技术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而本土建筑则侧重于对本土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追求,探究两者的融合,对未来建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绿色建筑与本土建筑

1.1绿色建筑的概述与发展。绿色建筑是以“可持续理念”为发展的,实际上就是建筑本源的回归。建筑与其环境有着莫大的联系,并且在传统意义上,是先有环境的,建筑不过是环境所承载的一个体块,因此建筑行为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去使这个人为的环境与自然的环境相交融,并且使建筑融入其中。建筑、环境、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建筑行为都在向自然界索取着,一开始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进行建筑活动,造成建筑环境的改变,而建筑的本源应该是建筑能与环境相融合,相适应的。谈及绿色建筑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往往是那些有屋顶花园,墙面布满绿色植物的“伪绿色建筑”,而当下的绿色建筑是应用了新型材料,新的技术,并强调了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从建筑外部到建筑内部综合考虑了建筑建造的行为活动。当下,随着可持续的、绿色的这些词汇的不断涌现,建筑行为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建筑行业在反思着建筑与环境、人的关系,建筑应踏上理性回归的道路。1.2本土建筑的概述与发展。本土建筑的内涵是承载着地域的传统文明,遵循着地域的生活习惯,利用本地所能获取的材料以及建筑活动的技术。本土建筑往往能反映本地的历史特征,这是一种能传达人的精神的建筑形式。而建筑的功能本质是建筑总是服务于某种意图并承载着某种生活,这正是本土建筑所具有的特性。本土建筑虽然能实现“本我”的设计精神,但是本土建筑例如一些传统乡村民居、历史保护建筑以及其他具有浓厚文化承载的建筑形式,它们往往都历史悠久,其建筑材料,建筑建造技术都不先进,想要单纯的仅仅依托自身而不借助绿色建筑的发展技术很难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需要把本土认知和技术创新相结合,融入当下绿色建筑的发展技术,建造既包含本土文化,又适应当下时代特征的建筑。

2国内外绿色建筑和本土建筑的研究

2.1王澍的建筑。众所周知,王澍是一位优秀的本土建筑设计师,他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情怀与传统风格,建筑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王澍所设计的建筑都极其出色的表达出了建筑的自然化,将自然元素很好的运用到了建筑设计中。对王澍的建筑思想进行解剖,从三大方面入手:①材料。砖、瓦、木、竹、山、水(结合混凝土、玻璃、钢),这些材料,自然而然会给人带来一种朴素接地气的感觉,而这些材料的肌理,也成为了王澍的标签之一;②构造,王澍对于砖瓦等材料的运用体现在构造上给人的感受是直接和裸露的,更多的体现了“本土特色”,较少的体现了“现代感”,而且仔细观察会觉得他是有意而为之。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建筑的墙面不加以任何修饰、完全赤裸裸的展现给人们;③空间,王澍对于材料和构造上是直接了当的,但他的建筑空间却是及其复杂的,比如他的一个经典的建筑作品:“水岸山居”,从外观上分析,像极了一座经过数学计量的宾馆,有迹可循,但其内部空间却蜿蜒曲折,这种复杂的建筑空间其实根源于园林式的游园体验[1]。2.2安藤忠雄的建筑。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设计建筑时把光线运用到了极致,他最少限度的使用人工能源,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好似安藤忠雄在用光诉说着一种语言,这是他想通过建筑向人们传递的一种情感。安藤忠雄设计的东京21_21DesignSight美术馆,巧妙的借用了光影,并将落地窗运用于建筑的一侧,引入大量的自然光,以及他设计的光之教堂中,光从水泥墙中的缝隙透过,给人一种静谧而圣神的感觉,这都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光的直觉,形成了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相信构成建筑的三要素中的第一要素就是使用可靠的材料[2],这里的可靠即指真材实料,可以是取自大自然的水泥,或是最原始的建筑材料木头等物质。他的著名设计作品自然森林博物馆(又称木材博物馆)位于平坦的山丘之上,四周山林环绕,河流流经基地的东北方。基地被大片森林包围着,环境十分优美,因此在一开始,安藤忠雄就建立了一个设计准则:以不毁坏现有森林植被为出发点,森林环抱着来到这座建筑的人,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就已经进入了这座建筑,在建筑中取得人与自然的平衡。这座博物馆就直接运用传统材料木材,向人们传达建筑最原始的记忆,木材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天然、环保,具有延展性,且有可再生性。而将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并合理的运用,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能体现出建筑人性化,也能创造出鲜明的建筑特色。

3绿色建筑和本土建筑的融合发展

3.1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有对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坚固、实用和美观[3],这也正是绿色建筑的基本设计方针。这三大原则是在进行建筑活动中缺一不可的,建筑是供人们所使用的空间,因此坚固是建筑的基本要求,实用则是建筑的原则,需满足人们使用的要求,建筑才有存在的意义,美观则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在建筑上的体现。要达到这种标准,也是未来建筑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达到坚固的状态,需要有技术的支撑,达到实用的目的,需要考虑建筑使用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使用人群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达到美观的追求,需要拥有自然美法则。今天在探究本土建筑和绿色建筑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回归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中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设计不同的生态绿色建筑,而不再是复制粘贴式的进行建筑活动,建筑活动应不再是与自然抗争,而是与自然环境相互包容和融合。3.2建筑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3.2.1风、光、水的利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对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建筑节能方面考虑,风、光、水等一些自然资源都会影响建筑能源的消耗。而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这些自然资源的供给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建筑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合理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古时乃至现在都认为风是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之一,风对建筑活动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通风不良会极大的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不好的通风环境会使人们过度依赖空调而使环境越来越恶化。而回本溯源,从光起源之处来看,光环境象征的精神力量更容易被解读,中国古建筑是依存于大地横向建造,以求光能开敞纳入,而后再层次渐进的渗透进建筑。水则是受到了风水家的特别重视,而不同的地势环境中水资源的不同就会导致建筑活动的不同。风、光、水这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都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生态性,但考虑在不同建筑环境以及因此依据地方气候特点,充分掌握自然风的风向以及大小,自然光源的照射规律,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做到将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性和本土建筑的地域特性相结合。3.2.2传统建材的利用。建筑材料承载着建筑,建筑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向外界诉说其特有的语言。随着技术的引进,同样的建筑材料却有不同的建筑构造,因此,对地域材料的新运用既能保留下地域的本土特性,又会使建筑发展更加多元化。本土建筑中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地可取的建筑材料,这一设计理念是值得当代绿色建筑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而绿色不代表高投入和高付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肯定是要充分了解和回应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追求经济性,只有让绿色建筑在经济性上也能体现优越性,才能促使更多人选择绿色建筑[4]。3.3建筑应与人文环境相交融。不论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思想的广为流传,建筑特色越来越偏向于现代化,但文化是多元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当下的社会应该是追求文化传承的社会,建筑的发展趋势也应如此。建筑是每一座城市的面貌,它能体现这个城市独特的精神文明,因此当下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应该是将具有新时代特性的建筑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建筑相结合[5]。利用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和对于建筑技术的掌握和提升,不断挖掘建筑中可利用的本土文化,融入于当代建筑中。同时应当在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文化个性的前提下全面充分的利用现代技术和工艺,赋予现代绿色建筑本土化特征。本土建筑受到了地域环境、人文特色、本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实归本溯源其是绿色建筑发展的起因。绿色建筑是在当下对可持续建筑的另一种表述,但其与本土建筑在本质上是很相似的,所以绿色建筑应该做到的是传承和发展本土建筑的建筑特色,并且做到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还应更充分的体现在文化和思想上。应该充分探究和归纳本土建筑文化中有关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并结合当下现代建筑的时代特色,让精神文化理念和当代技术有机结合,使人们建立良好的绿色建筑理念。

4结论

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建筑的本土特性,打破建筑建造千篇一律的特点,与本土地域的文化、自然、经济条件、传统观念相结合,绿色建筑的未来应该是集高科技和人文情怀于一体的。绿色建筑与本土建筑的融合,就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利用绿色建筑的新技术设计方法,融入于本土建筑中,使建筑既保留本土建筑的传统价值,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又具有经济性和时代性,对未来建筑的发展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芳.探析本土建筑———王澍自然美学的营造艺术[J].城市建筑研究,2019(8):6-7.

[2]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11.

[3]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15-17.

[4]曾捷.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13.

[5]吴良镛.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2):6-8.

作者:徐如意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