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绿色经济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绿色经济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绿色经济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究

摘要:近年来,虽然我国整体经济结构实现了大跨步发展,但是在这发展的背后,却是对能源与资源无尽的损耗与破坏。传统土木建筑施工工期长,给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通带来诸多的不便。同时各工种在施工期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各行其是,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绿色经济理念发展的重要性,然而这种新型理念在我国发展起步比较晚,尤其是BIM技术和装配式施工,既能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又能节约时间,对推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绿色经济理念;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策略

引言

绿色经济理念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经济理念,在提高社会效益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当前绿色建筑经济体系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绿色建筑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BIM技术和装配式施工技术作为建筑类的新型技术,加强对这两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提升及优化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建造技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加大对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绿色建筑对民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为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1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市场体系

基于历史遗留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想要在这种境遇下不断地壮大国家实力,大力发展经济是唯一的出路。于是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大部分地区,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及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使国家经济实现了大跨步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绿色发展理念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性,以至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显著。通常来说,当人们的物质水平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变得更加强烈与迫切,在国家经济大力发展的背景,人们不再执着于对物质的追求,思想观念由此而发生转变,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绿色经济理念发展的重要性。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庞大的行业,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不同的需求,只是一味地扩大建设规模,不论是在资源利用方面,还是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均没有过多考虑,尽管国家将绿色经济发展提到了官方层面,然而部分建筑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仍然沿袭传统发展模式,未能将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融入实际建设当中。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主要在于绿色建筑工程会提高建造成本,而原有的建筑市场体系并未将这一问题考虑其中,以至于绿色经济理念在当前建筑行业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并未真正落实[1]。

1.2资源浪费严重是当前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建筑发展模式过于粗放,在建造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与能源,同时更是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传统建筑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入到汛期或者冬季之后便无法正常施工,使得机械设备长期闲置,施工人员被迫停工,造成资源和人员成本的浪费。不仅如此,粗放的管理模式使得各工种在施工期间缺乏有效协调性,无法对现场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致使现场施工环境PM值过高,大大降低了空气质量,再加上施工工期长,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BIM5D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技术,可以预先协调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根据实际施工环境,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预案和应对措施。装配式混凝土技术则可以在工厂将剪力墙、梁柱等构件预先浇筑完成,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以此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及资源消耗,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2]。

1.3政府和技术能力支持不到位

想要让企业将社会效益提上其发展日程,势必离开不开全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国家政策激励和技术提高这两方面的支持。绿色经济理念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经济理念,在提高社会效益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这种新型理念在我国发展起步比较晚,以至于对其认知层面还未普及,尤其是政府层面,并未深刻的意识到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发挥的重要价值,未能及时完善及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致使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欠缺一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相应律法的支持和保护,这也是绿色建筑经济在国内发展一直止步不前的重要因素。

2绿色经济理念下,推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2.1全面健全政策体系

相较于发达国家,国内引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比较晚,使得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政策机制并未完善,不具备丰富的绿色建筑经验,以至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想要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健全政策机制的脚步,为了保障构建的政策机制既具有强制性,又具有激励性,在构建政策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我国绿色经济理念发展现状,从而构建一套符合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需求的实施计划,以此增强政策机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此外,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完善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还应构建合理可行的评定机制和推广体系,使得未来建筑工程除了满足人们对建筑功能的需求之外,还应符合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标准,不仅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而且还能促进我国建筑企业实现长效、稳健的发展[3]。

2.2强化经济技术支持

基于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起步晚的因素,想要切实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水平,离不开巨额资本与先进技术的支持。基于此,建筑企业在得到政府相关资金扶持后,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推动力,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BIM5D技术和装配式混凝土技术,这两项技术具有缩短工期、强化品质以及节省成本的优势,充分满足保护生态环境和节能降耗的建设目标。在技术运用方面,除了反复实验和试用之外,还可以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建造技术,以此提高技术的时效性,累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4]。

2.3完善项目金融支持

虽然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比较晚,但是获得社会认可度非常高,使得绿色建筑行业的贷款项目成了国内各大银行的抢夺目标,成了国内各大银行的抢夺目标。基于借款利率开放以及银行资金不充足的背景,使得信贷利率水平持续升高,无疑加大了建筑企业的融资成本,致使企业资金周转变得困难,甚至发生资金链断开的情况,为了全力支持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应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增强政府的扶持力度。不仅如此,不论是绿色建筑生产单位,还是科研单位,均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持,可以利用风头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此外,想要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还应注重绿色建筑筹资体系的建设,通过搭建绿色建筑融资平台的方式,为建筑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服务,进一步的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2.4提高对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的认识

在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生产需求,致力于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基础上,降低对能源的消耗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绿色建筑经济最终的目标,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和推广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绿色建筑的应用优势以及它对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发挥的意义与价值,宣传方式有多媒体、海报等途径,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绿色建筑对民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为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5]。

2.5构建绿色建筑经济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基于绿色经济理念,想要实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自然离不开完善的评价机制做支撑,因此,应结合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实际发展状况,构建与之发展相符的评价机制,以便提升绿色建筑级别评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增强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同度和信赖度,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建筑扶持政策的实施与推广。具体构建方法为:①重构及优化绿色建筑评级体系。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成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发展需求,对该体系进行不断地改进及完善,使其具有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以及恢复生态等绿色建筑本该具有的功能,以此增强该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为后期绿色建筑实践与运行提供制度化参考;②建立绿色建筑评级体系相应的保障制度。为了提高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机制的实效性,需要在法律法规层面对该机制加以明确,并针对相关评级工作制定相应的要求与标准。同时还应加强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注重于建筑经济评价工作相关人才的培养,以此保障该评价机制能够贯彻落实到具体[6]。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建筑发展模式过于粗放,在建造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与能源,同时更是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利于我国建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基于绿色经济理念下,要求当代建筑行业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节能降耗为建设目标,在建筑施工中积极引进BIM5D技术和装配式混凝土技术,这两种建筑类的新型建造技术,对推动国家建筑经济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太俊.基于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师,2020,No.379(9):282-283.

[2]聂克.基于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纳税,2019,13(33):197+199.

[3]王辉.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47(5):231-231.

[4]魏华涛.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0,(10):177-178.

[5]朱恩林.基于BIM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科学大众,2019(8):5-6.

[6]刘增玉.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20,No.234(14):36-37.

作者:解沐阳 单位:沈阳市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