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粮食主产区转移与粮食生产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粮食主产区转移与粮食生产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粮食主产区转移与粮食生产策略

一、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区域转移情况

(一)小麦生产区域转移情况

中国小麦生产区域格局演变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小麦生产重心继续北移。北方小麦生产集中度由1978年的68.64%上升到2011年的71.88%,提高了3.24%;南方则由1978年的31.36%下降到2011年的28.12%,下降了3.24%。第二,东部小麦比重略有下降,西部下降明显,中部比重提高较快。1978—2011年,东部小麦生产集中度下降了0.51个百分点,西部下降了7.95个百分点,而中部提高了8.46个百分点。第三,小麦生产向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集聚趋势增强。华北、华中和华东的小麦生产集中度由1978年的67.29%提高到2011年的82.15%,东北、华南、西南、西北呈现不同程度下降。第四,各省份小麦生产格局变化较大。1978—2011年,河南、安徽、山东、新疆、江苏小麦生产集中度分别上升了10.48、5.17、3.00、1.57和1.50个百分点,而黑龙江、四川、甘肃、重庆则分别下降了4.32、2.69、2.28、和1.34个百分点;其他省份小麦生产发展相对较为平稳。综上表明,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

(二)稻谷生产区域转移情况

中国稻谷生产区域格局演变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南方稻谷优势产区继续稳固。1978年以来南方稻谷生产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但南方稻谷优势产区地位仍然稳固,2011年南方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比重仍高达79.43%。第二,东部稻谷生产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其稻谷生产集中度从1978年的36.86%下降至2011年的25.07%;中部稻谷生产集中度呈上升趋势,2011年其稻谷产量已达到全国的一半以上,为53.18%;西部的变化趋势则较为平缓。第三,东北稻谷生产重要性逐渐凸显。其稻谷生产集中度由1978年的2.95%上升到2011年的15.87%。

(三)玉米生产区域转移情况

中国玉米生产区域格局演变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北方始终是玉米主产区,且生产集中度呈上升趋势。北方玉米生产集中度由1978年的77.21%上升到2011年的83.22%,而南方玉米生产集中度由1978年的22.79%下降到2011年的16.78%。第二,玉米生产向中部地区集聚。中部玉米集中度由1978年的37.66%提高到2011年的43.59%。第三,东北、华北和华中始终是玉米主产区,且玉米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东北、华北和华中占全国玉米总产量比重由1978年的69.90%上升到2011年的76.91%。第四,省区玉米生产格局显著变化。1978—2011年,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安徽玉米生产集中度分别上升了8.13、2.76、1.75和1.20个百分点,而辽宁、陕西、贵州、重庆、四川分别下降了3.72、2.36、1.85、1.49和1.38个百分点;其他省份玉米生产发展相对较为平稳。综上表明,中国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

二、河南省应对粮食主产区域转移的对策

(一)大力创新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保障粮食主产区的核心地位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力发展,简单的通过增加粮食生产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似乎已经不太现实。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河南省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总产量趋于稳中有增的态势,只能依靠农业科技的创新。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高品质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避免重走黑龙江省2015年粮食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在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方面应该主动往供给侧倾斜。而河南省早在20世纪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初步在省内建立了优质强筋小麦、优质中筋小麦、优质弱筋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稻米、优质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粮食食品需求。但是,当下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河南省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面对当前粮食生产的种种困难,河南省一直在探索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农业发展在全省的重要地位没有削弱。河南省在承担国家“大粮仓”的同时,需要国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起以非价格支持为主导的现代化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对于河南省农业的支持政策可以以科技创新政策为主导,划拨专项资金增加粮食生产的财政支出投入,支持改善粮食新品种培育、灌溉节水和化肥减施增效新技术研发、粮食加工体系的新探索,在保证质量、产量同步提升的同时,摆脱靠天吃饭和面源污染的粮食生产现状,改进陈旧粮加工技术,并基于提高粮食利用效率的前提改善陈旧粮处理的社会问题,用创新解决当前面临的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国家创新农业支持政策措施,确保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核心地位不动摇。

(二)做好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保证小麦的主导地位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河南省承担着国家很大部分的粮食增产任务。通过2016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小麦生产结构的调整是河南省粮食作物发展的重心。我们应该在确定小麦生产中心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向国家申请有关小麦生产—储存—销售—加工等的政策红利,确保河南省小麦生产的良性循环,巩固河南省粮食大省的地位,同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经济

土地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其产权问题以及土地相关利益的分配结构始终是关乎生产结构改革和生产效率提升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河南省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生产要想由传统的劳动生产模式向现代化的生产模式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经之路。而要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首先要解决土地产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的加快土地经营权、承包权、所有权分离的意见就是在为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政策保障,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步伐,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生产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与此同时,也为今后机械化和科学化的粮食种植、减轻农业经营者劳动强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社会化组织服务体系,打造完整的服务产业链条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中国经济安全论坛”上阐述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五大历史性挑战。其中,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积极性的因素有两个:一方面,在工资水平上涨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给农民造成了负担。另一方面,在不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农业收入的停滞不前使得农民更愿意调整收入结构往非农业收入上转移。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面临这样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从分担农民困惑的源头出发,以农业现代化的思路解决这一农业生产困境。可以采用在小麦生产的各个环节,培育农民自发或响应号召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这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民有选择地外包、托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确保农民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得到最精准的指导,甚至可以把农民从农业生产的一线解放出来,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使其在享受土地承包权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可以通过非农收入的增加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面貌。当然,对于小麦收购、批发、加工、销售环节服务组织的建立,也是河南省小麦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障。

作者:张兆瑞 张海莹 郭董航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