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粮食生产规模效益演变的周期特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粮食规模化生产已成为大势所趋。粮食生产效益随着粮食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变化。本文以1978-2016年我国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年度数据为样本,运用HP滤波研究中国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演变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粮食生产规模对粮食生产效益波动的同步影响十分明显。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必须强化粮食政策激励功能,促进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进;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降低粮食规模生产成本;加强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提高粮食规模种植效率;加大粮食生产基础建设,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关键词:粮食生产规模效益;周期性特征;HP滤波法;同步性
一、引言
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既是我国粮食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粮食安全长效保障目标实现的需要;与此同时,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既是粮食规模经营的内在需要,更是粮食生产主体持久积极性保持的需要。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正面临着粮食价格“天花板”与粮食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理论研究,也需要实践探索。从国外的经验看,改变粮食规模经营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条件,同步提高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水平,是解决“双重挤压”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探讨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演变的周期特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HP滤波法是Hodrick和Prescott分析美国经济趋势的一种非线性回归技术分析方法,它基于的变量变动趋势虽然缓慢,却有一定规律可循,为此,将经济运行活动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结合,把时间序列看作是不同波长(或者频率)成分的叠加,分离并找寻出频率较高的成分(中短期波动)和频率较低的成分(长期趋势)[1]。本文试图以HP滤波法原理为基础,计算近40年我国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的趋势成分和波动指数,并得出二者波动指数的回归方程,以获取两者间的同步系数。文中选取1978-2016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作为原始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出我国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7)》。计算公式如下:人均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人均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第一产业就业人数。
二、我国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演变的周期特征
(一)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演变的趋势分析
我国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0年的大幅度波动下降阶段,1991-2003年的小幅度波动下降阶段,2004-2016年的大幅度波动上升阶段。人均粮食产量波动演变亦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7年的小幅度波动上升阶段,1998-2003年的大幅度下跌阶段,以及2004-2016年的大幅度上升阶段。1978至199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20735万吨,其增长率达到68%,此时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为35%。然而,事实并不会总如想象般乐观。1998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下滑,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最长时间的粮食减产期,粮食总产量减少了8160万吨,人均粮食产量降至1.18万吨。粮食的持续减产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连年出台一号文件,对粮食生产进行政策性扶持。于是,自2004年起,粮食产量实现了史无前例的12年持续增产,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达到142%。
(二)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演变的特征分析
在研究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演变特征前,首先必须对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波动频率进行分析。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波动频率可以通过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波动指数来进行描述,通过对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数据的HP滤波分析,可以得到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波动指数图。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波动指数与人均粮食产量波动指数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人均粮食产量波动幅度较之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更为显著。二者在有些年份波动十分剧烈,且伴随着明显的集簇性特征。此外,运用HP滤波法可以得到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HP滤波法将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的数据分解为趋势项和周期项[2]。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呈现同步性趋势,周期项可以通过波峰到波峰来划分。HP滤波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波动周期一般为8~10年。为初步确立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之间确切的、有意义的相关性,先对两者各成分之间采用恩格尔(Engle)和格兰杰(Granger)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设yt=a0+a1yt-1+…+akyt-k+β1xt-1+β2xt-2+…βkxt-k检验的原假设是序列xt不是序列yt的Granger成因,即:β1=β2=…βK=0.根据图1以及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滤波相关数据,按照一个标准的经济周期包括两个时期(收缩与扩张时期)、四个阶段(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和两个转折点(经济由繁荣阶段转入衰退阶段的关键点和经济走出萧条开始复苏阶段的关键点)的基本原则[3],将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时间序列变化进行周期划分并作周期的波动高度、波动深度、波动幅度和扩张长度的分析。人均粮食产量具有和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周期几乎一致的波动周期时间、波动深度、波动幅度;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人均粮食产量具有相似的周期变化路径,且各波动周期存在一致的转折点,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波动具有同步性。为获得度量两者同步性特征的同步系数,建立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波动指数与人均粮食产量波动指数的回归方程如下:Y=-0.00122+1.1729Xt(-0.27)(11.01)p(0.7887)(0.00)R2=0.766DW=1.55方程通过检验,由回归结果知,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波动与人均粮食产量波动之间的同步系数为1.1729,表明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波动存在显著的同步性,说明粮食生产规模对粮食生产效益波动的同步影响十分明显。
(三)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同步波动原因分析
现代农业背景下,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有效预估粮食效益最大化下的生产规模,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控制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各种机械化、自动化器械的投入,使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得以提高。此外,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出现,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的技术导向性显著。1985年,中央《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与此同时,我国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迈入新的增长期。2012年,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粮食经营方式与农业科技有了新的突破,技术效率与劳动生产率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的同步提升。我国粮食生产的灾害易损性也影响着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同步波动的出现。粮食生产作为我国基础性行业,对自然因素的依赖性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5],粮食的弱质性导致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具有灾害易损性。干旱、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了大面积农作物受灾、减产甚至绝收,粮食生产效益降低。1989年我国东北粮食主产区遇到严重干旱现象,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导致该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下降6.5%。1998年洪涝造成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大片农田淹没,受灾面积占全国粮食总面积的一半,全国粮食总产量减少7.82亿斤,人均粮食产量下降2.4%。可见,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易导致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的同步降低。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的演变离不开国家粮食政策的引导,粮食政策的调整是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规划和部署,同时也是我国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同步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从2004年开始逐步减免农业税,2006年正式取消农业税,减少了农民的税负压力,促进了粮农生产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逐渐实现同步增长。2012年,中央提出专业大户、家庭农产、农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概念,鼓励特定区域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粮食规模效应明显增加。2016年,粮食总产量略微缩减,但仍然是第二个历史的高产年,这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调整的结果。总之,我国粮食政策对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的同步提升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选择
以1978-2016年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HP滤波法对我过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演变的周期特征展开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我国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波动存在显著的同步性,粮食生产规模对粮食生产效益波动的同步影响十分明显。二是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呈现同步上升趋势。三是我国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波动周期一般为8-10年。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的同步提升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一)强化粮食政策激励功能,促进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进
优化政策措施,积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的调节作用,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以促进粮农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的积极性。从贷款贴息扶持、公共财政支持,以及土地流转补贴等方面支持粮食规模经营,以带动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降低粮食规模生产成本
想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各地区必须基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粮食生产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流转模式[4]。在综合考虑当地经济水平、粮食生产保障程度、粮食生产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对农地进行流转,需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并提高合同的稳定性,如调整违约金数额,增加违约成本、合同签约双方约定由第三方监管合同的执行等。
(三)加强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提高粮食规模种植效率
重视粮食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一支高效粮食科技推广管理团队,加强管理,适时监督,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以解决粮食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粮食生产技术创新与变革。此外,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带动粮食生产技术推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引领、产品辐射、知识输出等方面的作用,带动越来越多粮食经营主体朝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四)加大粮食生产基础建设,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不断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6],降低旱涝破坏农田的实际面积,需要修复与加固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清理“豆腐渣”工程,以保障在旱灾、水灾突发之际之时能够迅速采用积极主动的措施应对。加强农田排灌系统控制,达到旱灾时能灌溉水灾是能排涝的目的,降低自然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从长远和全局来看,需要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区域配备公益性设施,如粮食烘干机、粮食立筒仓等,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作者:邓帅 罗光强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